一个清明宁静而又十分关切的灵魂
很难以想象,我在过去的两周中什么事情也没干,而只是将自己沉浸于信息之中。一个观点就可以使我脑中迸发出无数新的观点,而这两周的信息对我来说则不知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处理完。
即使我已经全力躲避,保持“清明宁静而有十分关切的灵魂”依然是一个无比困难的课题。
首先的困难是宁静。从小就接触网络,但成年2年了,还是感到网络所具有的魔力。我将手机完全作为功能性的器物,只用来支付、工作、导航和运动,但一个小游戏就足够让我浪费一整个下午;我将所有娱乐软件并入ipad,发现大屏幕娱乐更加有趣了;即使是在电脑上,也还是会无法控制地打开网页版,尽管大部分网页版非常难用。无论我前一天下了多大的决心要对网络断舍离,第二天我总是会乖乖投向网络。
即使是完全断网的情况,比如高二时带着老年机去培训,我依然无法投入于现实生活。初一的时候我对自己说:要规划好脑中所想!但得出结论是:思想无法被规划。野马也,尘埃也,这种“宁静”本身无法追求。
其次是关切。每次断网不成功总能归结于一个因素:我害怕信息差。总感觉有太多太多的信息还没有获取,太多太多的捷径没有打通。什么叫善于利用信息差,什么又叫信息过载过于焦虑;什么是埋头苦干反求于己,什么又是选择大于努力。要利用好信息差,善于收集信息,但是又不能被焦虑影响的心态,要坚定地提升自我,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同时,从学习收集信息到收集信息,都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
此时我往往会非常混乱,混乱的直接结果是逃避。摄入更多的信息,感到更加的无力。
这里我提出两个简单的方法论:
1.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做最恐惧、最紧急的事情;不知道相信什么的时候,相信最简单的道理。
2.反向思考,不要想自己想要什么,而是自己不想要什么。
越来越意识到哲学的重要性,仅仅是简单的哲学思考,就可以对我的生活带来如此之巨大的变化。但我还是想要先解决和讨论最基本的问题。针对方法论1,我认为这是一个减缓焦虑最有效的方式。焦虑和混乱的背后其实是完美主义,如果我做不到完美,如果做到完美如此困难,那么我就不去做,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不完美的结局了;针对方法论2,这是一个“剪枝”的方法,我不想要混乱的生活,不想要浪费时间,所以我先做起来,能做一点是一点,将完美的问题转换为了现实的问题。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或许只需要这一些感情,就可以生存下去。而对于我来说,目前为止是:对于世界的好奇、虚荣心与亲朋好友的爱。
很多时候都感到“无意义”。我不美身材不好;没有天赋,学习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走更多的弯路;我无法实现伟大的发明,也创造不出伟大的艺术品,人类文明没有我和有我一个样子;我无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我的房间乃至赛博空间都经常出现混乱;我无法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无法写出流畅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文字,无法把我在互联网上的痕迹以一种美观、整齐的方式整理好,只能东一块西一块地散落在网易云音乐、小红书、豆瓣、微博和bilibili;无法在年轻时就拥有财富,因此我无法完美地体验到纽约、上海和伦敦,我的青春只能游荡在灰色的后湖小区。
如果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那么我创造不出什么东西,我只会拾人牙慧,利用小聪明钻研应试并且因为考出还可以的分数沾沾自喜;如果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那么我也体验不了什么东西,我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以曲折的方式学习、嚼别人嚼过的东西、精神内耗和体验肤浅的快乐;如果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那么我只会花父母的钱,并且完全不关心身边的人。
高中时我成绩很好,生活中没有任何烦恼,直到高考打碎一切;大一时我成绩很好,生活中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不确定的未来打碎了一切。我本来行走在一条安稳的道路上,但后来却发现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安稳的东西。沿着一条绿道骑车,我会因为自己骑得快、身姿优美而快乐,但我现在发现根本没有道路,原来我是在玩山地车速降。原来我并不是情绪稳定,而是之前我从未将自己直面世界的复杂性。
我发现,18岁前居住的房子,居然不是“家”;任何一份工作或工作,也无法成为我躲避世界复杂性的借口;我曾以为不用体验的苦难,实则都需要体验。哪里是家?我该相信谁?我需要做什么?只有我自己才是自己的圣殿,我应该完全相信我自己,我需要成为我自己。
原来成长是这样的,以奇怪的姿势向前移动,直到达到终点为止。什么时候是终点?我想到时候我会知道的。
© 本文版权归 Clementi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