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暑假南阳市博物馆游记
暑假到来,身心俱疲的教育工作者们迎来了忙碌学期后的放松时间~我和志愿者队伍中的两位人民教师,还有一个刚从教育行业辞职的快乐小妹妹,一同开启了暑假南阳之旅~
作为博物馆志愿者,我们到一个地方必然要去的就是当地的博物馆,所以南阳市博物馆理所当然地被我们列入了行程。
我们抵达博物馆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半,在烈日烘烤过后进入展厅真是有种得救的感觉。接待我们的讲解员小姐姐从刚进馆一楼大厅的浮雕开始,为我们介绍起了南阳市博物馆。

大厅正中央就是这副巨大的浮雕。最上方是代表太阳图腾的三足乌,它周围环绕着四方神兽——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画面正中央的是伏羲和女娲,来自汉画像石,代表着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开始。伏羲女娲左、右、下方是南阳出土的珍贵文物:王子午鼎、青铜神兽、云纹铜禁(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
通史展览按时间线分为“史前南阳”“夏人之墟”“南都帝乡”“民族融合”“南船北马”五个部分。
~~~~~~~~~~~~~~~~~~~~~~~史前南阳~~~~~~~~~~~~~~~~~~~~~~~~~~~~
南阳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北靠伏牛山,南临汉江,西依秦岭,东附桐柏山,形成了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马蹄状盆地。

白垩纪时期的南阳非常适合恐龙生长,因为当时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的过渡区。这是一条南阳龙,它身后有恐龙蛋化石(参观的时候有点挤,我没有照下来),这个发现打破了恐龙蛋和恐龙化石不能并存的定论。

这个是纳玛象的象牙。纳玛象和猛玛象生活在同一时期。这个牙齿出土于南阳的南诏县,后来在长江流域白河也有发现这样大型的象牙,长度一般在3~4米。

这是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现的八里岗遗址(模型),这个遗址已经距今有6800年,整个面积达到9万平方米,这个模型还原了其中的一部分。
当时人们从不断迁移的生活改为定居的生活,人口密度非常大。在八里岗遗址还出土了一些生活用品,比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这些陶器一般有两种成型方法,一种是泥条盘筑法,一种是轮制法。泥条盘筑法就是选用一些细泥,搓成长条,然后用陶拍拍打成形(拍子的纹饰会印在上面),然后用火烧制。轮制法一直沿用至今,就是下面有一个轮盘转动,然后用提拉成型的方法来塑造。

这是黄山遗址的一个墓葬。黄山遗址东靠白河,西南临独山。当时在独山脚下发现了82座墓葬,大小排列整齐,方向一致,这是其中的一个墓葬的还原。这个墓主人的头部已经缺失了一部分,经过专家的考证,他是一名男性,身高1米71,在当时算非常高的,左手执弓箭,右手持独山玉玉钺。他脚下有许多猪的下颌骨,我们可以以拥有猪的数量来推测墓主身份等级,这是一个级别较高的氏族首领。

黄山遗址的发现将我国制玉年代追溯到了7000年前,那时候南阳人就已经开始做独山玉了。南阳的独山玉与岫岩玉(辽宁鞍山)、蓝田玉(陕西西安)、和田玉(新疆)并称为中国四大美玉。
~~~~~~~~~~~~~~~~~~~~~夏商居所~~~~~~~~~~~~~~~~~~~~~~~~~~~~~~~

这是商代的一件弓形器。商代打仗的时候人们要驾驶马车还要一边作战,这种弓形器可能是让驭手固定在腰带上,用于绊挂缰绳,方便控制马匹的同时双手使用兵器。

这些是夏文化时期的一些陶器。南阳也是夏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我们中国第一条公路叫做“夏路”,它途经南阳的方城县抵达中原,所以南阳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件商代铭文铜觚,拣选于原南阳地区废品公司(受委屈了T_T)。铜觚通体呈喇叭状,满饰花纹,器身纹饰均以云雷纹衬底,颈上部饰四个蕉叶纹,下部饰四个四瓣目纹。腰部凸起,腰部以下至圈足有四道对称的扉棱,分别饰两组三叠兽面纹。圈足内壁有三行铭文,共七字,铭文为“□□何子师祖癸”(前两字漫漶已无法识别)。觚是盛酒器,在举行仪式需要饮酒时,如果需要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温热而饮用时,则用觚。铜觚在商代中晚期极为盛行,后来周武王禁酒,所以觚在商末周初走向衰亡,西周早期偏晚逐渐消失。觚看起来很像花瓶,宋代以后很多收藏家都用来插花,所以也叫花觚。

一个蒸锅——录子铜甗。1972年内乡县大桥乡郭岗出土。腹内铭文“录子俞作父已宝彝”,意为录国君长“俞”铸此甗祭祀其父“已”。“宝彝”是对青铜礼器的泛称,意为尊贵的青铜礼器。录国在今安徽六安,是西周一个诸侯国,在周成王时叛乱,被召康公打败,后归顺周朝,被封为子爵,周康王时因讨伐淮夷有功,升为伯爵。

番子带盖蟠虺纹铜鼎。2004年5月南阳李八庙砖瓦厂墓葬出土。蟠虺纹就是没有眼睛的小蛇交织在一起的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番子择其吉金,自作飤鼎,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之”。铭文自称“番子”而非“番伯”“番君”,表现出番国成为楚系附庸之后,身份和地位的下降。

周代用列鼎制度来划分贵族等级,如图所示。一般他们都是在祭祀或者是宴享之前,将鼎、簋摆放在大殿前面,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

展柜中陈列了7个鼎, 6个簋,就是一个诸侯的规制。这个墓葬是在2012年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的时候被发现的, 埋葬了鄂国一个非常大的家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有“鄂侯”“鄂伯”“鄂姜”等等。鄂国曾是商代末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周厉王时期,鄂国反叛,被征讨后就消失于史书之中。2012年的这次考古发现证明了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鄂国仍然存在于南阳。这次的考古发现也荣获了当年的“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https://tv.cctv.com/2014/02/24/VIDE1393171210448313.shtml《探索发现》寻找古鄂国。

从1974到2008年,南阳宛城区八一路两侧挖出了一个墓葬群。名门华府墓M1是其中一座。这个墓葬群是楚国的大夫级贵族——彭氏家族墓葬群(彭宇、彭无所、彭射、彭子寿、彭启以及几位彭氏夫人的墓)。楚文王灭申国以为县,彭宇就是第一任县公,所以他的随葬品非常多,而且墓葬保护得非常好,所以出土的文物都在展厅里展出。

比如这个盛放饭食的彭子射簠,合则为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物。(展柜里有四个簠,照片被我拍糊了就没有放)

彭子射匜和盘。两件器物配套使用,匜倒出洗手的水,洗完手之后污水就流进盘里。

公元前312年,楚国大军和秦国、韩国、魏国三国的大军战于丹阳(今河南西峡、淅川一带)。楚国战败,割城向秦国求和。丹阳之战是楚国由盛转衰的开始。
馆里做了一组秦末移民南阳的雕塑,还展出了一些武器。这把是秦长剑,长而锋利,表现出秦国优秀的铸剑技术。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南阳郡。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南阳位于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南阳这个名字也由此得来。
~~~~~~~~~~~~~~~~~~~~~~~~~~~~南都帝乡~~~~~~~~~~~~~~~~~~~~~~~~~~~~~~~~~~
两汉时期是南阳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进展厅就有一副很大的油画,画的公元前207年刘邦和平取宛城。我没拍下来……

历史上有名的霍去病、张骞都在南阳封侯。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很多的胡人。这是一组胡人的舞乐百戏陶俑。在汉代,“胡人”指我国西部、北部和西域各族人。《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博物志》记载“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因此,考古界将出土的深目、高鼻、多须的人物统称为胡俑。

这个灰陶俑也是一个胡人的造型,高鼻梁,高颧骨,方形的是他的大胡子,他的一只手是握着的,应该拿着马鞭或缰绳,后面的马和他在一个墓葬中出土,应该是他牵的马。养马、御马是当时较多的胡人在中原采取的一种谋生方式,《汉书·霍光金日磾》中就记载了金日磾曾是休屠王太子,战败后和母亲、弟弟由战俘沦为奴隶,在黄门养马。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来刘秀就跟着哥哥刘縯从家乡起兵……(南阳市博物馆:刘秀是我们南阳的!)

刘秀骑牛战星野雕塑。刘秀兄弟起兵时比较拮据,马匹有限,待人宽厚的刘秀就把马让给别人骑,自己骑牛打仗,所以后来他被戏称为“牛背皇帝”。

两汉时,南阳水利发达,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展柜里有许多水井,有的是带滑轮的,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技术设施了。

召信臣和杜诗是南阳历史上两位非常有名的太守,为南阳的水利、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召信臣被南阳人成为“召父”,杜诗生的比他晚,被百姓强行CP,称为“杜母”,俩人合称“父母官”。

公元31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水排,极大推动了南阳的冶铁业。南阳的冶铁历史非常悠久,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之一,到了汉代更是发展兴旺。

发达的冶铁业也给货币铸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以上都是铸币狂魔王莽的杰作。C位的“一刀平五千”铜钱又被称为“金错刀”,艺术价值很高,非常风骚。上部方孔圆钱上书“一”下书“刀”,字为阴刻,陷处填以黄金。刀身上书“平五千”,意即一枚刀币价值五千枚五铢钱。“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 历代文人雅士为金错刀留下了不少赞美之句。

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是南阳人~

张仲景也是南阳的~这个场景就是张仲景正在给病人看病。南阳有一个医圣祠,是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那里出土了一个东汉针灸陶人,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堪称稀世珍宝。可惜原件被收藏在库房里。南阳博物馆和医圣祠都展出的是复制品,做得不是很精致。先放个在医圣祠翻拍的原件照片吧~

它上面布满了300多个人体的穴位,是张仲景为了研究人体穴位制作的陶人。

讲解员小姐姐给我们介绍了南阳汉文化三绝——画像石、画像砖和汉代陶狗。这样的就是画像石,它用来搭建墓室的梁、隔开墓室,人们一般选用比较方正的石头,起稿绘图,再用刀一点点刻画,之后施以彩绘。不过现在经过时间的氧化,颜色已经消失不见了。南阳汉墓很多,所以画像石数量也大,它的题材也非常丰富,有历史故事、生产劳动、神话传说、天文星象。估计小姐姐知道我们去了汉画馆,这些展柜就带我们风一般地走过了,我没有来得及拍照。

这是一个墓室全景,可以清晰地看见画像石的用处。汉代的人非常重视厚葬,当时认为墓室的大门就是通往升仙之路的必经之所,所以说做的都非常繁复。

这件“铜缕玉衣”1996年出土,由58片玉片、383片石片组成。出土时的保存情况并不是很好,不过修复专家很厉害,给它复原再现了。
~~~~~~~~~~~~~~~~~~~~~~~~~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是中原局势相对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南阳涌现出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许多政治军事人才。(南阳市博物馆:诸葛亮是我们南阳的!)

当时刘备前住南阳卧龙岗三请诸葛亮,诸葛亮被他诚意感动,留下了千古名篇《草庐对》。(在南阳不要说“隆中对”,要说“草庐对”。)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的原因,南北迁徙、民族融合非常快,文化也呈现出南北荟萃的特点。南阳大家辈出,其中最有名的是《后汉书》作者范晔。

这些是邓州的南朝彩绘画像砖,1958年出土于邓州许庄(以前叫邓县学庄,1988年撤县建市,并纠正了地方音对许庄的读音)南朝彩绘画像砖墓。这个墓的发掘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也很快整理出考古发掘报告《邓县彩色画象砖墓》,出版后很快脱销,第二年(1959年)又重新再版。出土的彩绘画像砖里面部分精品被调往国家博物馆(这个套路好熟悉)。还有一部分被豫博收藏。

上面这件“南山四皓”彩画砖,描绘了秦末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这四位须眉皓白的贤者隐居商山的场景,他们鼓瑟、吹笙、观画(拿白板那位拿的其实是画卷)、葛优躺听音乐,生活非常闲适。魏晋“清谈”盛行,这种隐居生活很受名士们推崇。

南阳知府最有名的一位就是范仲淹,他在南阳邓州任职,建立了花洲书院,在花洲书院里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这个展柜里的是钧窑瓷器,这些瓷器的天蓝釉是由浅入深的蓝色,还有天青釉。传统钧瓷瑰丽多姿,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有巧夺天工之美,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所以有一句话说“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

但是还有一句话说“钧窑一件不如汝窑一片。”汝窑更珍贵的原因就是它的留世量很少,全国不足百件。传说宋徽宗非常喜欢雨过天青的颜色,所以命人烧制天青釉、天蓝釉,它要求工匠对温度和湿度的把控都非常严格,很难烧制。这是其中一件,汝窑青瓷梅瓶,它因为瓶口非常小,只能插进一支梅花而得名。

汝窑和钧窑都是官窑,上图的这些是邓窑瓷。邓窑是当时南阳民间最大的一个窑厂,主要做青瓷。它的遗址在内乡县宋代为邓州所辖,故名邓窑。
~~~~~~~~~~~~~~~~~~~~~~~~~~~~~~南船北马~~~~~~~~~~~~~~~~~~~~~~~

南阳在明代堪称九省通衢,水陆交通发达,南船北马。这个模型是南阳的唐王府,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的宫邸所在,朱桱在这里生活了九代,有11个王都在这里生活过。王府的房间有800多间,中轴线最后边就是它的后花园,叫做王府山,也是现在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当时做假山的石头还是专门从太湖拉来的,后来50年代修缮的时候又加了一些独山石,这座假山也是当时最高的一个建筑。

王府山我们这次没有去,就在网上找了张图。我想说作为假山它真的很高。

这是件清代的粉彩三国人物故事图瓷瓶,景德镇出品。粉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这种瓷器是在施彩前先用有乳浊作用的“玻璃白”打底,用芸香油调和材料绘上瓷器,再用干净的笔把彩色自深至浅逐步洗开,使得图案有明暗之感,也使得色彩柔和,富有层次感。
画面中间身穿红袍的是曹操,他头上有三个大字:铜雀台,画面下半部分是他的文武百官。这就是《曹操大宴铜雀台》的故事。

这是瓷瓶另一面。画面正中身骑白马、怀抱婴儿的就是赵云,他怀里抱的是刘禅,整幅图画描绘的是《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件瓷瓶也曾经参加过日本“大三国志”的展览。(鼓掌)

这是清代霁兰釉瓷瓶,霁兰釉是明宣德年间创烧的上品瓷器。这个“霁”字谐音“祭”,它主要作用就是祭祀或者是陈列时摆放使用。这件瓷瓶比较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次成型的,这么大的器型要一次成型非常困难,而且保留至今釉面依然明亮如宝石,也是难能可贵。

这个沙盘模型还原的就是南阳的老城区(自东向西拍摄)。

网上找了张清代的图,看得更清楚。清代南阳也被称为“梅花寨”,因为它的造型很像一朵梅花。它特别之处在于有两层城墙防御,抵御外敌的能力非常强,城墙之外有寨墙,寨墙之内有内河,联通白河。外敌若是入侵,即便攻破寨门,也会被分割在寨墙间,逐个击破。后来因城市发展需要,梅花寨被逐渐拆除了。

一些银元宝。这种非常大型的银元宝,一般不是流通的货币,它们都是储存在钱庄里面兑换成银票。

一些银质的饰品。银锁、麒麟送子银牌、花篮银牌等等。这类银饰已经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贵金属用来贩卖,所以很多人家里都有这样的银器。

这件粉彩罗汉,制作技法和之前那件粉彩三国人物故事图瓷瓶相同,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用了金粉描边,表现出佛光普照的感觉。

这个模型还原的是社旗的山陕会馆。这是当时秦晋两商为了通商请、叙乡谊,集资修建的,就是一个商人落脚点。山陕会馆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它们也是万里茶道的中转站。“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沟通欧亚大陆的又一条国际商道,与“丝绸之路”并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它的长度达到1.3万公里,中间有很多这样的申遗点。
~~~~~~~~~~~~~~~~~~~~~~~~~~~~~分割线~~~~~~~~~~~~~~~~~~~~~~
纵观南阳历史,从60万年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南阳一直是南北文化的交流荟萃之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关中文化的交融,塑造了南阳特有的气质。我们虽然是匆匆而来,却也感受到了“文明在宛”的厚重积淀。
通史展之外,博物馆里还有青铜器展厅、陶狗展厅、南水北调展厅。要仔细参观的话,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我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青铜展厅,拍了一些照片,就到闭馆时间了。
~~~~~~~~~~~~~~~~~~~~~青铜展厅~~~~~~~~~~~~~~~~~~~~~~~~~~~~~~~~~~~~~~~


我根据自己的喜好,拍了一些带钩、箭镞、车马具、武器、铜镜。
































这面镜子比较特别,所以多做一点说明。
“真子飞霜”铜镜是唐代人物故事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镜子右边是一人抚琴,左边是凤鸟展翅,上面是祥云和“真子飞霜”四字(有些镜子无字),下面是锁链拴着的一只龟。这些图画描绘的应该是当时流传的故事。对于故事的解释目前有三种。
一说“真子”是指真孝子,“飞霜”是指古琴曲调十二操之一“履霜操”。故事讲述的是在周宣王时期,大臣尹吉甫的孝子伯奇被后母设计逐出家门,时值冬日,他赤足走在晨霜上,弹奏出《履霜操》。感人的琴声被尹吉甫和周宣王听到,尹吉甫最终弄清事情原委,杀死后妻,将伯奇接回了家。
一说“真子”是对“真天子”——舜的敬称。“飞霜”指舜死于苍梧之野。画面上正是舜抚琴引得凤凰驻足、灵龟托叶浮水而听。
还有一种推测,是有学者根据故宫藏镜和著名收藏家田国强所藏“真子飞霜”铜镜上的铭文“侯瑾之”三字,认为真子飞霜镜上高士形象的原型应是东汉末年敦煌地区的学者大儒侯瑾。



最后再特别提一下博物馆的螺旋式建筑设计真是别具匠心,我们从一楼到五楼,一路参观非常丝滑,通史各展厅衔接自然,让人感觉不到在上楼,走着走着就参观完了。如果没有在展厅里大叫、奔跑、打闹的小朋友们,沉浸式观展的体验是非常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