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那些不结婚的人
查看话题 >女性不结婚,人生就不完整吗?
文:闫晓雨
这篇文章也许会被骂,但我还是想表达。
做完新书分享会,结束了2个月“流浪”的日子,终于落地回北京。回到写作的状态里。昨晚本来在写成都旅居体验的游记,接到了赵女士的电话。
拉家常结束,视频那头的老妈突然幽幽冒出一句:
“你不结婚不觉得孤独吗?”
我:“为什么你会觉得我孤独呢哈哈,何况我享受孤独啊”——我说的都是实话。
现在的我,独居,未婚,写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所感受到的世界是丰盈的、不贫瘠的。带着一颗炎夏之心,漫游在时间冰河之上。用故事编织着自己喜爱的蔷薇吊床。我情愿被一切真理放逐。
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喜欢花团锦簇的日子,久在樊笼里,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对于标题中的“女性写作者”一词,不是故意带标签,「如果你做不到xxx你的人生就完蛋了」可以代入为社会体系中常见的:考不上一个好大学、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没一个自己的孩子……都没毛病。这是“过来人”对青年人命运一种温馨的恐吓。
事实上,很少有男性写作者会被夹在「自我价值」和「婚恋」的课题中。
被赤裸裸问到:“你就打算这样写一辈子吗?”
“写作很好,搞事业也很好,但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女孩子终究是要结婚的呀……”
这是我第一次感觉悲哀。我当然相信妈妈很爱我。日常生活中我妈可以说是“最懂我的知己”,她已经很理解我了,她的开明与快乐时常感染着我。支持我北漂,在我选择裸辞写书后鼓励我,面对女儿“不上班”的逆时钟人生也一贯接纳,但潜意识里,她依然认为「只有结婚才是女孩子最好的归宿」。
这才是让我触目惊心的地方。

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对女性很友好的空间。
仔细想,却并不如此。沙发上永远是男人们举杯谈笑风声的地带;我妈、二姨、姥姥她们永远是在“外环”吃饭;在故乡所有人都默认30+的女性失去婚恋市场的竞争力;旧时友人见面,从十年前的“出去玩吗?”变成“要结婚了吗”,这个问题,几乎成为当地人对未婚女性无差别的打招呼方式。
我的心情很复杂。
昨晚在和老妈惴惴不安的对话中,我隐约察觉到一些东西……
似乎我的家人们,希望我能一直写作,又害怕我一直写作下去,思想被“异化”,最终在当地人眼里活成一个「不正常的人」,于是他们试探,迂回,带着开玩笑的心情来催婚,内心里一本正经认为应该把我来回所谓正常的轨道。
来聊聊这些年我家人们对我的写作,态度的变化。
15岁:骂我不务正业
20岁:鼓励我大胆往前
25岁:渐渐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
27岁:试图干预你的写作与婚恋
再过几年,等我30岁,大概他们就希望我回归家庭生活了。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前几年的春节,家里经常有亲戚们在饭桌上劝我“趁现在好好写”,当时觉得是鼓励,现在回头看会觉得,大家可能默认女性写作者在未来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后,大概率是……没法自由自在写作了。

W小姐说:“你以为是鼓励,不过是他们提前想好了你的后半生。”
想到这里,是真的有些难过。
大家是真的「爱女儿」,家人们也是真的爱我,但上一辈人,好像很难剥离开“女性除却家庭角色之外”的人生定位,平等、有力、客观的爱女儿。
我家没有重男轻女。家人们大多从事教师的缘故,也给了我不错的教育。和国内绝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告诉我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就顺其自然到了另一个核心目的:将来好嫁人。
好像你人生前30年都白活了一样。
会感觉,自己怎么努力,但到头来还要用「嫁人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件事本身就很可悲,如果一个女性不被爱、不结婚,活着就没价值了吗?
在女性成长这道壮阔的课题里我的文字显得苍白无力。
我妈的思想也是摇摆的。
有时候她觉得:只要你健康、快乐,结婚与否不要紧。
过年时她还对我说:“妈妈不希望你把人生重心无条件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比起找一个优秀的对象,让自己变得更好才重要。”
可没多久,她看到邻居的女儿订婚了,又会来说:“还是找一个吧。”
我知道,她不是互联网上说的那种“无脑式催婚”。某种程度上我能理解她,她可能害怕「女儿被否定」,害怕「我选择一条小众的道路所要承担的风险」,担心未来有一天不在了,留我一人,孤零零在世上。
我都懂。
可是,女性的价值不该被婚姻肯定。
所谓“找个依靠”这件事本身就是伪命题。本质上,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任何人。无论是否结婚,我们在这世上终究都只拥有自己一人。
我早已和这世界告别过很多次,我所经历的,不过只是一种比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可这里的爱,究竟是爱其本身,还是爱其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大概没有办法向下深究。
我妈听了我的一些观点后。
睡前再次打来电话说:“也许你是超前的——但老家的人接受不了”。
我没接茬,因为我觉得我不需要任何人接受我。
我开心的是聊完以后,我妈说我尊重你的想法。
可以沟通,就是进步。
在讨论婚姻和人生之前,首先我们得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自己独立意志的人。

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教育不同
为什么在催婚这件事上,通常女性会更被苛责,不结婚,你的人生不完整。
我仔细想了一下。
可能和我们过去的教育观念有关。
大多数男性从小接受的思想是:你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你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而绝大多数女性被迫生活在一个浪漫异化的巨大泡泡里,被告知:要可爱,要懂事,不要和别人不一样,你只需要负责美和爱,南瓜马车会按时慷慨而来。
于是当我们都步入社会之后,男性得到的冲击和反差并不大,因为他们得到的一贯教育就是“要活出自己”;女性则是听了大量“30岁之前你会遇到白马王子”这样的谎言,发现真实世界里,我们20多岁还在读书,再考个研读个博,出来后就25+了,找工作2年,职场磨练3年,30岁我们才刚刚接触这个世界,本来可以大刀阔斧的年纪,耳边无数声音对你说“结婚吧,回归家庭吧”、“找个人照顾你吧”、“女孩子别太拼哦”,可问题是谁规定了女性唯一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是婚姻呢?

虽然也看到很多优秀的姐姐,步入婚姻后,开启了双线探索。
新的课题依然严峻。这个阶段的女性更累,一方面要守护好家庭,孩子、公婆、夫妻关系都要照料到,另一方面还要在职场继续高歌奋进,仿佛只有拼命赚钱晋升,才能证明婚后女性的职场价值。
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就是:既要还要。
而我想说:
无论男女,我们本来就是完整的。
并不需要通过任何一件事、一段关系、一种人生状态,来自证“我是有价值的”。
就算没有结婚,我也还是我啊
结婚很好,但不结婚也没错。
我所理解的“独立女性”,和有没有结婚没关系,而是一个人是否具备自主选择权,能否承担选择每一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甜蜜或焦灼。

在成都的新书分享会现场,有个妈妈问我:“我的小孩是00后,她不想结婚,我怎么办,我一想到这个事情就焦虑的整晚睡不着……”
她的背后就是双流的白河公园,一整面澄净的湖,飞鸟掠过,太阳的高温下仍有年轻人在附近的草地上席地而坐读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身处空调房里,觉得眼前这样的舒适,就是唯一的,就适合所有人。
没结婚不等于不可以享受健康的爱和亲密关系。
比起迷迷糊糊踏入婚姻,现在的青年,更想要生长的扎实一些,再判断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讲,谨慎一点,反而是对婚姻的尊重。
关于结婚这个大课题。最近和蛮多朋友讨论过,有从宏观角度分析“生育率”带来的影响,有站在经济视角,认为婚姻的本质是命运共同体。都很好。在我看来,「婚姻」更像是在这在世事无常的人生里,大家想拼命抓住的一点安全感,以此来对抗活着本身的虚无。
这和传统意义上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稳定的居所,本质没什么不同,因为绝大多数人需要让肉身和精神运转在一个既定轨道,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婚姻会给人一种陶醉感。
会让你觉得有切切实实被需要、被陪伴的感觉。深度体验另一个生命的感觉。

可在今天,「婚姻」不再是一个必选项,我们还有很多修行方式,去成为自己。
“我不是不婚主义,也不是结婚主义。
我是幸福主义。”
我不记得在现场自己分享了什么,最后现场所有人都泪流满面。
那位妈妈她看向我的眼神充满悲悯和慈爱,甚至还带有一丝决心,她朝我点点头说:“其实只要她开心,我都是支持的。”
快乐就是善。善就是爱。爱是尊重,是放手,是互相宽宥而又彼此皆能尊从自己的心。
我知道,她和我妈妈一样,爱的关切,所以害怕我们遇到危险。
但也因爱的深切,所以终将让出人生的主动权。
我的自由不需要任何人给我
我最近沉迷一本书,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睡前必看。
分享很触动我的一句话: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这句话就像一把斧头,劈开所有软绵绵的混沌。
我们要走多远,才能明白:
自由不需要任何人给予。
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选择读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结婚与否,都不需要给任何人一个所谓的“交代”。
这一生。
除了对自我负责,我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

我自己就是自由的。
我的人生和想法都是可以流动的,我可以结婚,可以不结婚,可以选择在北上广也可以明日安落回到一个小山村,我可以选择上班也可以选择自由职业,我可以公开表达,也可以选择隐匿褪尽消失在互联网,去写无人知晓的光怪故事。
总之,我自己承担我的人生就好,不需要别人替我承担。
保持思想的自由,而非跟着外界人云亦云。
我是谁,我该怎么生活,我该去往何处,都是我的使命所在。
也许在有些人眼里,自由是不确定的危险的,但我确信,无法按照独立的自由意志去过一生,才是最大的危险。

闫晓雨Ess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没有工作的这一年 (17人喜欢)
- 方大同:世上再无《苏州河》 (22人喜欢)
- 我的第7本新书上市!《允许自己枯萎几天,而后长出新芽》 (8人喜欢)
- 2025个人布局:一人公司怎么玩? (18人喜欢)
- 体验了,然后呢|12个月的深度思考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