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生活的重要性
托尔曼 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
托尔曼虽然早期就已经成为行为主义者,但对其他学派的理论则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其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并在其长期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目的行为主义,后来改为符号学习论(sign learning theory)或符号完形论(sign-Gestalt theory),强调其理论的认知性质。故它又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
这真是一个拉扯的人啊,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间,好难。不怪他,他生活在,那么一个百花齐放的时节。和苛勒差不多的年纪。一个1886,一个1887。
托尔曼的老鼠迷箱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根据这一实验以及许多类似的实验,托尔曼认为: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此外,托尔曼根据潜伏学习的实验,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在此实验中,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对此结果,托尔曼解释为,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动物的行为受其预期的指导,因此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未被证实。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
外在强化,在托尔曼的实验里,可以看出来,在恰当的时机,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更加让小动物们不一样的是 O
看不见的 O 区别了 人和人。这o里面 有着目的,假设,预期
带着目的的学习,是一种自嗨模式。目的~假设~预设

满足预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