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文献|莱因-评《最初的五分钟》
《最初的五分钟》作者:Robert E.Pittenger、Charles F.Hockett和John J.Danehy。(纽约,1960年)
作者:R.Laing
这本书是由两位精神病学家(Pittenger和Danehy)以及人类学语言学家(Hockett)合作而成,他们分析了Redlich主持的精神病访谈前五分钟的每一项声音记录。这是《首次访谈》中以宏观术语讨论的三个采访之一(Gill,Newman,Redlich,纽约,1956年)
这本书主要针对两类专业读者,精神病学家以及语言学家。关于这次交流的精神病学评论是用非技术性语言表达的,在这方面,作者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范畴,而不预设太多推论。因此,Redlich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让你来到这里”被描述为一个“开场白”,这是相对“开放”的“无方向性的”,等等。
然而,“直接”的转录是最基本的,因为对于语言学家的分析而言涉及到的不仅是语音的转录,还涉及到除了严格的语言外的信息,每个人发出的所有声音中伴随语音的“副语言符号”。音量的变化、音域、节拍、声音质量、重音的分布、平稳的变化、哼气与笑声、叹气(叹气的类型)、停顿以及沉默等等,都需要用符号加以记录。这份完整的记录就像是一份乐谱,从左到右存在四个垂直的层面。书的这一部分就像是在赞美诗一样,“音乐”部分在荷兰门[半门]风格的水平剪切的页面上半页,而评论语在其下半页。
作者令人钦佩的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即充分的制作了这本书,在我看来这种注释的誊录是最重要的贡献。
这本书包含了清晰的符号系统,描述了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讨论了其发现以及实际应用。作者们没有去验证预先存在的假说,而仅仅是想要看看将语言人类学和精神病学结合以后会发生什么。他们花了一些时间为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进行辩护,以防止可能遭受的攻击,其结果证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基本的理论方向是人类交流理论((Ruesch,Bateson, Birdwhistell等),用他们的控制论术语说就是:声响、反馈、传播、接受等等。他们将交流看做是一个双人系统,在此过程中每一次的传播都在对接收一方传递信息。“总会发生些什么”,传递过程无论包含了怎样的内容,总会包含一些双人系统的状态信息。他们将其称作“内在参考”的原则,信息永远不会是任意的,根据原则至少总是“被决定的”。一个人必须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在不同的模式或频道中反复出现(这被对访谈案例的分析所演示)等。我不打算总结他们所有的理论发现,而对此仅限于两点评论。
作者们出色的将交流理论的“开放性”应用到了双人系统中,但是他们没有完成对于“不断变化的构造”或者对此方面符号标注的描述。
他们没有完全避免研究中的一个陷阱,在他们讨论“决定论”的时候,在他们看来主要的是由文化决定,人际的因素超越了个人的因素,他们险些将理论从有效的操作论滑落到纯粹的概率论之中。因此他们能够以令人震惊的口吻说出这样的话:“出于所有实用的目的...一个人的‘想法’与他交流习惯的总和是一回事,因为(我认为)交流习惯是我们可以共同观察和讨论的外部现实,而且有时候会达成一致意见。”这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便利的说法,但是这是真的吗?或者说这个问题是否太过时了?
这本本的确是“甜蜜的技术”(借用奥本海默的话来说),他开辟了行动的道路,现在有无数的“变量”供规定论者提出各自的假说。本书必将为精神病访谈的改变做出贡献。这本书早就受到了赞誉:比如Kubie 和 Bateson,后者说道:“...很明显,五年以后,精神医生的训练将以这种方式为基础”,我赞成这一看法。纯粹作为一个历史事实,人们感到一个时代正在结束,这本书的预言可能比实际内容更加重要。
谁知道五年以后,精神分析候选人是否不会接受它的个人督导,而是夹着磁带来参加临床研讨会呢?
你想要理解和描述精神病访谈或精神分析中发生的事情?作者说道:“最薄弱的观察程序是访谈后让其中一名参与者描述访谈中发生了什么”,即便是“最有经验的治疗师”也会遗漏海量的细节。这就失去了包容性和公正性,推理干扰了当事人的描述,并且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偏见的影响。
我希望录音机可以被应用于精神分析研究,但是要机智得当的使用,将其当做迫害机器或者实际上会被它控制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成立的说法。新的研究时代正在伴随着有声录像而到来,而且对于慢动作的分析将与对于录音的分析一样。精神分析师至少可以通过了解理论和实践中发生的事情而为这些新工具的合理应用做出贡献,这本书不应该被忽视。
译后记:莱茵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分析家,他写过一本出色的书:《分裂的自我》,这本书有中文译本。他发现了人的“真我”可以活在一个虚假的“假我”外壳中,“真我”与外在世界隔绝,这种双系统的人格会导致内在的自我不断处于虚弱状态。这个理论观点是来自于温尼科特的真实客体与虚假客体概念,莱茵对此的发挥是加入了一些存在主义的思想观点,他对于分裂者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在此我找到一些他的短文进行翻译,这篇书评是他倡导技术改良的表达。他提倡使用录音机和录像,而这在当前的母婴儿观察中已经应用了,对于分析每一帧(如他说的分析慢动作)已经有人在做了。但是比昂是反对使用机器记录的,相对于机器的“客观”,比昂反而更相信主观感受的真实性,因为感受,即便是未名的情绪也会在内心中以及关系中发展演进。
但是对于母婴观察而言,机器的辅助观察似乎有其特有的优势,因为婴儿的内心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视频录像的观察方式可以对其表情和哭喊进行逐帧分析。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内心的路是很多的,对于克莱因这样的天才而言,观察婴儿却是以一种“神入”的方式直接体会到的,她在没有机器的客观观察下勾勒出婴儿内心世界的模式与法则,拓展了精神分析的理论疆域。
另外,莱茵还提出过别的技术改良,他建议“家庭调查”这种方式,但是走访调查似乎存在比较大的阻力,需要花费的精力也更多,目前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没有去这样做。对病人的家庭进行走访的困境或许还在于对于病人造成的内心干扰,比如病人本来就成长于一种经常被孤立起来的处境,走访的行为会引发恐惧和怀疑。病人可能会感知到分析师与病人的家属形成了同盟,进而导致对于分析和分析师的不信任。
但是Gunrtip对于自己年迈母亲的观察曾帮助他补充思考了“童年自己”与“童年母亲”的互动到底是怎样的,这深化了他的个人分析。弗洛伊德也曾通过询问母亲童年往事而佐证了他对于“独眼人”朦胧记忆,可见,家庭调查其实是有其效用的。如果分析师无法通过了解病人的家人来补充信息,那么至少可以尝试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人以及曾经的成长环境来补充自我分析的宝贵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