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讀版
考察諸書異同,整理一版自己讀的《老子》。參考書目:《帛書老子校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今研》。
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嚴遵本、傅奕、范應元、樓古作「上德無為而無不為」,馬王堆、北大簡及王弼本作「無以為」,按下文有「無為而無不為」之語,似「無不為」更符合《老子》原文,然出土簡帛均支持「無以為」的說法,故不改。王弼本作「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馬王堆無此句,北大簡、嚴遵、傅奕、范應元、樓古作「下德為之而無以為」,從後者。】
第二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恐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邪?非也?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三章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章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成。
第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命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青崖案:北大簡首句中「身」在前,「名」在後,作「身與名孰親」。郭店簡、馬王堆甲乙本及世傳本皆「名」在前,「身」在後,從早從多,故從郭店簡、馬王堆及世傳本。郭店簡作「厚藏必多亡」,馬王堆甲乙本殘毀,北大簡及世傳本多作「多藏必厚亡」。「厚藏」、「多亡」更加文從字順,且郭店簡時代更早,故從郭店簡。末句「知足不辱」前,郭店簡、北大簡、馬王堆甲本、景龍、遂州、敦煌己和嚴遵本均有「故」字,馬王堆乙本殘毀,其餘世傳本無「故」字,按末句為總結語,有「故」字更加文從字順。】
第八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贏若絀。
【青崖案:盅,郭店簡作「中」,馬王堆甲本作{沖皿},傅奕、范應元本作「盅」,北大簡、馬王堆乙本及世傳本多作「沖」。《說文·皿部》:「盈,滿器也。」「盅,器虛也。」故用「盅」捨「沖」。「大直……若絀」句,各版出入較大的問題,一是語序,郭店簡為大巧、大成(盛)、大植(直),馬王堆甲本為大直、大巧、大贏,馬王堆乙本為大巧、大直、大贏,北大簡為大直、大巧、大盛,王弼本為大直、大巧、大辯。二是明顯的異文,其一王弼本的「大辯若訥」,不見於其餘幾本書,當非《老子》原文,故不采,其二郭店簡的「大成若詘」與北大簡的「大盛如絀」應該相當,但其與馬王堆甲乙本的「大贏如絀」究竟孰為《老子》原文,則難下定論。今語序謹依馬王堆甲本、北大簡及王弼本,排為大直、大巧、大贏(或大盛),古書中「贏」、「絀」常為對文,「贏」、「成(盛)」皆耕部字,聲母相近,裘錫圭認為「成」是「贏」的音近訛字,見《老子今研》p049。其說可從。】
第九章
躁勝寒,静勝熱,清淨為天下正。
【《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整理者認為郭店簡自「躁勝蒼」起這三句,句意與上文無關,且郭店簡在上文「大直若屈」下有表示一章或一句結束的符號,且與「大直若屈」間距較大,似別為一章。今采其說,以此三句單成一章。「寒」,郭店簡作「蒼」,讀為「滄」,亦寒冷之義,依北大簡、馬王堆、世傳本用「寒」字。】
第十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第十一章
罪莫重於可欲,咎莫憯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北大簡、世傳本此句系於「戎馬生於郊」之後,此句見於郭店簡,而「天下有道……戎馬生於郊」則不見於郭店簡,馬王堆甲本在「天下有道」之上和「罪莫大於可欲」之上都加了分章圓點,似為獨立一章,故今單獨列為一章。參見裘錫圭《老子今研》p023。北大簡「罪」字上有「故」字,郭店簡、馬王堆、王弼等諸書均無之。此句與上文似乎無因果關係,無「故」字更為貼切。「重」,諸書皆作「大」,唯郭店簡讀為「重」,從古文義近多用異字的習慣來說,不應與下文的「禍莫大……」相同,故采郭店之本。馬王堆、北大簡、王弼本諸書「禍莫大……」在「咎莫憯……」之上,但按照古人行文習慣,當取郭店簡之順序,將「禍莫大……」置於最後,參見《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整理者注。下句郭店簡作「智(知)足之為足,此亙(恒)足矣。」「恒」,世傳本多作「常」,乃避漢文帝諱,郭店簡、北大簡、馬王堆均作「恒」。】
第十二章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見而名,弗為而成。
【「以知天道」,王弼本作「見天道」,據馬王堆、北大簡改,參見《帛書老子校注》p70。此句三「弗」字,王弼本作「不」,依馬王堆、北大簡改為「弗」。】
第十三章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者,恒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郭店簡無第一個「為」字,依馬王堆乙本、北大簡、王弼本補。王弼本無二「者」字,依郭店簡、馬王堆乙本、北大簡、傅奕、范應元本補。郭店簡、北大簡及世傳本作「為道」,馬王堆乙本作「聞道」,取前者。「又」,郭店簡作「或」。「無不為」三字,高明以為當從嚴遵本作「無以為」,然郭店簡、馬王堆甲本、北大簡、王弼本均作「無不為」,故不改。「取天下者」至句末,郭店簡所無,馬王堆、北大簡有之,文字稍有出入。裘錫圭認為此句文義與上文有關,雖說不能說沒有原為獨立一章的可能,但是為簡本時代後的人所添加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參見《老子今研》p027。故仍並為一章。】
第十四章
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然,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恒無心」,世傳本多作「無常心」,依馬王堆、北大簡改。馬王堆無二「吾」字,北大簡及王弼本有之。「得」,北大簡作「直」,讀為「得」,王弼本作「德」,景龍碑、敦煌己、遂州、嚴遵、傅奕、司馬、吴澄諸本均作「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