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缓解焦虑
查看话题 >奢侈品真的贵吗
“一万刀的预算,是拿着去一趟日本旅行,还是买块表?”
男朋友Charile 想也没想,就说,当然是去日本啦。 我说,嗯, 我以前也会毫不犹豫的这么选。但是现在,我如果仔细想一想,如果真的要挥霍1万刀,买奢侈品是个经济上更加划算的选择: 1万刀出国玩一周,坐不了商务舱,晚晚5星级酒店都住不起。1万刀买的表,天天可以戴,享受别人高看你一眼(自我催眠)的优越感;戴了几年之后,腻了,还可以转手卖掉,至少收回50%的成本,运气好,买的的款式升值了,甚至可以赚一点。
这么算起来,买奢侈品的时候,去掉转卖收回的成本和通货膨胀,其实都是都是在打着折买的。 同样的钱在买奢侈品的时候效用高多了。
我最近会老是想到奢侈品价值的事,这还得从之前看到的好几篇关于韩国年轻人爱买奢侈品的报道说起。
总之就是,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2022年,韩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 168 亿美元,人均消费325 美元——居世界首位,远高于美国的280美元和中国的55美元。在前几年yq大家经济状况普遍受影响的大环境下,韩国年轻人们思前想后,居然把不多的预算全都花在了不抵吃不抵穿,实用价值约等于零的奢侈品上。
大部分报道总结的原因无外乎韩国年轻人的YOLO(you only live once) 哲学, 韩国房价高企,年轻人即使精打细算存钱也没有机会“上车”,再加上大家普遍想通了,不结婚,不生娃,连谈个恋爱都嫌事多。那钱还能花在哪呢? 可能花在奢侈品上的确是很“经济划算”的考量。
得到APP的主编李南南在一篇文章里说,奢侈品为什么这么贵,还让人趋之若鹜,因为奢侈品把“优越感”这个产品打包分销,变的非常的便宜易得 -- “过去要想获得优越感,得想好多办法,说好多话,各种暗示各种卷。但现在,一个小包一背,优越感立马上来了。” 奢侈品厂商们花大价钱大心思在品牌塑造上,不惜余力的塑造着“我家logo=优越感”, 这个全社会共识。而顾客只需要掏钱买个带logo(或者辨识度强)的产品,就可以消费厂商打造的这个“优越感”共识。 尤其实是在校园霸凌和外貌歧视严重的韩国,没有一两件奢侈品傍身,真的是等于完全放弃社交生活。
大牌们也很懂得这部分的消费需求,于是入门款(logo大,辨识度高)的经典产品,其实算是它们产品线里相对定价低的,属于发达经济体中,工薪阶层稍微踮踮脚就能够到的程度。
比如我之前推荐过的奥巴马出镜的纪录片《我工作故我在》中,在高级酒店做接线员的贝弗利小姐,就提着LV的老花手袋,家中还有毛茸茸的香奈儿logo拖鞋。 这些单品价位大概$1000 -$2000之间,以贝弗利的收入来讲,虽然是贵,但是在其他地方省省,就可以把预算花在这里了。看的时候,我就想象,周末的纽约街头,拎着LV包,踩着香奈儿拖鞋,在第五大道喝咖啡的黑人女孩贝弗利,完全能让路人对她有超越她种族偏见和实际财富阶级的想象。 奢侈品带来的这种短暂的,幻想的阶级跨越,对贝弗利来讲,贵的很值得。 她买的哪是香奈儿的毛绒拖鞋,她买的是可是灰姑娘的水晶鞋啊。
再比如,有次我趁打折,去做了个facial,帮忙的华人美容师戴着VCA的项链和手链,脚上也是香奈儿的sneaker。 我当时真的有感觉,当美容师赚的可真多!我是不是overpay,当冤大头了。。。 开玩笑啦,事实上在我生活的这个亚裔偏多收入还不错的城市,从20-70岁,从餐厅服务员到地产经纪,哪个女性身上不能找出几个logo?
但是,在大家都普遍发现奢侈品带来的社交价值和它们的价格比起来并不贵的时候,入门款奢侈品带来的“优越感”开始贬值,买奢侈品这件事就开始卷起来了。 一般卷的方向有两个。
一是卷时尚品味:意味着你得不停的买新款,争取做最早一批把当季爆款穿在身上的那个。 比如前两年很火的celine小背心(这个火了,各个大牌今年又推出了miumiu小背心,Lowe小背心。。。),Prada 厚底鞋,VW土星项链。。。 这些东西单价不高,基本低于1000美金 --- 虽然一个miumiu小背心比个普通小背心也就贵个100倍吧。卷这个路子,主打就是个时尚人设。穿一穿,拿去二手市场卖掉,再用来补贴下一季。 不需要太氪金,但需要自己花心思紧跟时尚,适合年轻人。
但是如果年纪大点,社交圈都比较成熟,经济实力也高一点的话。那就开始卷看谁能氪金了。 基本模式就是:经典款单品(辨识度高),再往上拼命叠价值。
比如,去个稍微有头面点的鸡尾酒会,如果只带一个素圈的卡地亚love,就未免寒酸了。怎么上面也要加几颗钻。 再壕点,就是全钻圈,再叠戴几个其他的手环:宝格丽,蒂凡尼,另外一只手再带上只钻表; 去孩子的家长会啥的, 黑色灰色的25号铂金包也是太小家子气了(一看就是怕不好搭,怕脏,怕不好卖,怕这怕那,买的唯一的一只包);得是个mini款,鳄鱼皮/鸵鸟皮,芭比粉。。。种种buff叠起来的铂金包才贵气。
再极端点的,比如我前夫,以前热衷混跑车圈子的时候,就不只一次教育我,“我不能买这辆,这辆一点carbon fiber parts都没有,开出去会被人笑话的” ; “我得换辆新车了 --- 如果你每次去聚会开的都是同一辆跑车,人家会知道你没钱 ” 。。。
这个奢侈品公司创造的游戏真的很卷,但是就有那么多人很上瘾,乐此不疲的卷下去。 因为社会经济科技怎么进步,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永远只能有10% 的人成为一个人群中的top10% --- “优越感”永远是稀缺品。
再说回到我自己把。“挥金如土”的离了个婚且分掉半个身价,转眼也都2年了。自从搬出来之后,我就没有买过奢侈品了,反而是转卖了不少离婚前为了平衡前夫乱花钱而买的很多包包鞋子首饰。
原因吧(除了切实变穷了以外!),离开了前夫热衷去的种种上流社会的fancy party,我根本没有“每次聚会都要新的包包首饰”的需要。 至于偶尔去高级点的酒店,餐厅,需要作为少数族裔被被人认真对待的时候,以前攒的那几件也就够够的了。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奢侈品这个游戏不好玩了。 我没有感觉到在生活中炫耀“优越感”的需要:我现在交往的朋友们都是知根知底真正欣赏对方特质的人,跟她们有什么炫耀的需要呢?我想这就跟其他各种上瘾症的解法一样:当你回归到生活本身,让周围都是真实有爱的关系时,你就会发现以前你离不开戒不掉的,你其实都不需要。
我又想起,几年前去日本的时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对比:路边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的二手奢侈品店和街上从头到脚优衣库背着帆布包的年轻人们。 经历了泡沫经济时期对奢侈品疯狂的日本人,已经破除了对奢侈品的执念,年轻人们回归到生活本身,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沉迷游戏也好,小确幸也好,总之就是,不大在乎自己在社会中的排位了。 把钱花在收割虚无的“优越感”上,不如花在讨自己开心的事情上。
虽然不买奢侈品了,我也没有成为一个好好攒钱的人 --- 毕竟靠攒钱咱也实现不了阶级跨越不是。那我把闲钱花哪了呢?
出去吃饭,敞开了吃--- 毕竟吃饭带给我的快乐太大了,以至于我的小🍠上全是吃的。

带全家人包括爸爸妈妈姐姐小侄子珂宝菲宝男朋友出去玩。上个星期一起开车去了北加州road trip。真的好棒,爸爸妈妈还走的动,孩子们还能玩在一起,风景还是那么美。

买咖啡机,咖啡豆,买相机,胶卷,买花,买植物, 买唱片机,唱片,听音乐会。。。 人类好厉害,好会玩,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每一个都是兔子洞。

买不知名艺术家的原创作品。虽然不便宜,但是也不贵。比起奢侈品厂商,不知名艺术家们更需要我的花钱打call。 自己买了个开心,人家也由衷感谢你的支持。多好~

Beta007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花钱”的新思考 (137人喜欢)
-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boomers的 (112人喜欢)
- 不如另外开一桌 (62人喜欢)
- 侠义:重要的是发出一个信号 (1010人喜欢)
- 当个大人真的很没劲 (15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