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毛再见
/ 还是应该仔细写下观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份热爱的。 我很爱三毛的表达方式。景物、人物描写方面很好,景物有画面,人物有生气。行文流畅,不刻意,引经据典,关键是这些"典故"的出身不分中、西,不论古、今。不愧是"书"蒙子。所以才忍不住羡慕她腹有笔墨,谈吐富有,且幽默,不刻板。如果要欣赏文笔的,请看《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以及《雨季不再来》。 我也好爱——书里的——三毛这个人。就按照我的阅读顺序去讲吧。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中,她是失去丈夫的女子,是被夜里来得很急的风雨吹拂掉了花瓣的女子。书里她主要介绍了丈夫去世后婆家、加纳利岛及沙漠的朋友、台湾父母们对三毛的拉扯,以及她的"自救"。泪是流不尽的,心破碎成"知多少",好在她最后"重建家园"了。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很私人——看到豆瓣上有一条书评说,"感觉三毛好矫情"。当时我不予置评,因为不了解。其次,你得承认,三毛在作品中对于情感变化的刻画是细腻的,容易引起读者"共情",于是那些没见过巫山和曾经沧海的人,自然不懂三毛这样富有的爱。 我不着急去看她与荷西是如何起的头,我更好奇三毛这个人,她怎么就成长为这样的人呢。感谢在《雨季不再来》的前言中,三毛也这样和我对话了,"为什么在十年之后,成了一个对凡事有爱、有信、有望的女人?" 《雨季不再来》是"问题小孩"二毛的故事。她的童年、小学、初中还有留学生涯。像是从最开始的卷轴,慢慢打开——用"图穷匕见"这个成语来形容的话,显得我不知礼了。但事实就是,到了最后,我大概看清了二毛成为三毛的历史根据了。这本书更丰富些,有提到当时台湾教育体制、性教育的落后、可怖的小升初备考——其中那句"对于什么才是美,那位老师没有讲过,他只讲‘术’。不能达到技术标准的小孩,就被讥笑为不懂美和术"——这何尝不是我的怨恨呢。 国内教育不好,二毛出国了。她说,"国民外交固然重要,但是在建交之前,绝不可国民跌跤。那样除了受人欺负之外,建立的邦交也是没有尊严的",以及对旧社会一些"礼仪"的批评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二毛也有爱情的,《倾城》这一篇是我在火车上听入迷了,诶,这结局叫人想起柳永的那句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到后期做生意及采访处,她说,“能的,问题是你的理想看上去很简单,但不容易达到,因为它的境界过分淡泊了”,可见二毛长开了,是三毛了。 当然让三毛成为有爱的女人,是离不开父母、手足之爱,还有"我的三位老师"的友爱。印象最深的是《紫衣》,也是一篇非常直接描述母亲的文章,讲的是妈妈再也追不上的青春。《雨季不再来》在我心中最佳。虽然我说,更喜欢独立与自由,要看《撒哈拉的故事》——但是,吃水怎能忘了那口井还有那些挖井人呢? 三毛的大热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毋庸置疑我也是爱的。这本书不私人,且像那片撒哈拉沙漠一样静谧、包容。跟着三毛的笔去了解世界的尽头还有住在尽头里的撒哈拉威人。那么前者描写的是大环境,即沙漠,小环境,即夫妻的家——一件艺术品。在大环境的部分,看出三毛对自然的爱;在小环境部分,看出三毛对生活的爱。后者则是人文记录了,给我们"开开眼界"——沙漠军团、奴隶制度、殖民统治、民族斗争等等。这些话题听着很大,可三毛一直仔细地关怀着最底层又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比如被买卖的哑奴、10岁哭着出嫁的娃娃新娘、被"仙人跳"的沙仑、最后选择保护撒哈拉威人小孩而牺牲的沙巴军曹等等。尤其是《哭泣的骆驼》更是在揭露殖民侵略对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对可人的伤害。 不不不,三毛才不会像我这般说的,摆什么大道理。她写得很朴素,也照着她的是非曲直观直截了当地去发问,去感慨。我爱的是就是她这份率直又慈悲的性情。 那么在这本书中,三毛的男主角肯定是要占一席之地的。是他先来沙漠,为三毛的心愿开路的。在这本书里着墨更多的是夫妻"精神上、心灵上的互动",这是一份深刻的爱情。 那么他们的日常呢,请看《稻草人手记》。这本书,可以说是这五本中内容最为快乐的一本了。夫妻两的部分,不再赘述,"磕就是了"。新鲜的是,三毛在这本书里有个"儿媳妇"的身份——直接把我这个脑热cp粉降温了,暂时还是不嫁人先吧。怕了怕了,除非能直接遇到维纳斯婆婆。也提到婚姻观,简单一句就"士为知己者死",要找知己——啊这高要求,得打着灯笼去找了。 《我的宝贝》是(我看的)最后一本了。中心主旨都放封面上了,"物,是次要的,人情,才是世上最最扎实的生之快悦"。那如果对宝贝耿耿于怀呢,三毛也指了方向,"起初,对于宝贝的消失,尚有一些伤感,而今,物换星移,人海沧桑早已成为习惯,对于失去的种种,都视为一种当然,不会再难过了"。我是真拿睡前故事去读了,书中是一如往常的三毛样子。 有点疲乏了,所以,决定暂时合上她的作品,整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