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2
“晚酌”的概念不知缘起何处,但一些主打“晚酌”概念的清酒在市面倒是并不少见。相传是源自白居易的一句“夜酌醉即休”,这首诗写得慵懒雅致。后来者看,也只有大文豪敢略谈情怀,流传下这但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心如果“适”了,也没啥更多值得追求的了。“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相比李白诗歌的恢弘气象,似乎白居易的晚酌之风,更得东瀛人心, “晚酌”这一概念便也悄然在日本民间传开。
晚酌酒是指适合在傍晚至睡前一段时间内饮用的酒种,故也被成为“寝酒”,是民间流传的一个笼统的酒种分类。晚酌酒的要求就两点,一是酒精度适中,喝一杯能微醺;二是价格适中,适合每晚来一杯。因此,品质过关、价格亲民的本酿造系清酒便成了晚酌酒的最佳选择。喝清酒一定要闻香,进入口腔后,通过鼻后嗅觉体会香气,比单纯通过鼻子闻到的鼻前嗅觉更重要。大多数女生喜欢果味,吟酿中最经典的香气就是苹果、梨、荔枝等。我比较喜欢的是草本香,以前喝过一次带有草木香的清酒,朋友说是雪松木桶陈放后留下的木质味道。入口之初,最先感受的是酸与甜,之后慢慢体会到苦与鲜。清酒并不以悠长余韵为上品,优品清酒更像是徐志摩的那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转瞬即逝。因此,清酒流淌而过在口腔沉淀的短短几秒,是极度的享受。甜也好,苦也好,不同味觉层次恰恰是带来复杂口感的特征。以前每次点酒,服务员都会习惯性给我推荐适合女生的品种,我也一贯不听他的推荐,尝尝男人都喝什么口感的酒。
酌的灵魂在“得闲”,即得闲适,欲饮浮生。中学课本上讲,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后来才懂他是真浪漫到骨头里了。他写杨贵妃的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多半是酒后作诗,实在太绝了。李白是得闲之人,一生只做过几年的官,大部分时间在游山玩水、交结朋友。只有“得闲”,才谈得上品酒品人品己品盛唐。难怪余光中称赞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而晚酌又尤其得闲。丰子恺的一句话:饮酒的最好兴味,正是在晚酌中看诱人的人间烟火,岁月都染上了春。能让我反复回味的,少不了几次晚酌。身处津城,再饮一杯酒,亦偶有置身京城的醺醺然。有一次和11去国贸,她约了同事在隔壁餐厅吃饭,倒让我暗自窃喜,深解黛玉之感:“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斟,这才有趣儿”。印象中我点了一杯威士忌,喝了半小时,独自俯瞰着窗外北京繁华的CBD夜景,感觉被自己踩在了脚下。那一晚的闲适与得意,现在都还记得。
鸡尾酒不适合独酌。我一直对鸡尾酒存有偏见,基本不喝,也觉得爱酒的人一般不太会轻易碰鸡尾酒。我也并不以为调制的饮料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调酒师的炫酷动作赋予了这杯五颜六色的混合饮料以魅惑,就好像是创造出了性感之夜,让人们相信夜晚一切都会不一样。确实,夜晚发生的奇迹都在酒杯里,于是调酒师成为社交的艺术。高明的调酒师调酒就像科学家、炼金师做实验一样,进行一些疯狂的发明,但我一般都没啥兴趣尝试哈哈哈。鸡尾酒虽然已经成为公认的烹饪艺术,但我对调酒工艺和鸡尾酒文化还是不甚感冒。真的有人会很在意饮料的口感吗?反正对我来说,饮料都一样。
大概晚酌的微醺最让人无法自拔。我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出的样子,是晚酌微醺的样子。那一刻 对方会深情得看着我 听着我 品闻我 明明就在眼前 却感觉在不停思念我 明明连眼神都不曾游移 却感觉已经在触摸我 我在对方的眼眸里 已然一丝不挂。“春醉客,今日乃相宜”。
要做到享受晚酌,也并非轻易。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其一当然是得闲。此处得闲不只是时间上宽裕,也要心灵宽裕,留出即将被填满的位置,尽情享受,放肆沉浸。其二是酒具到位,也可以搭配些小食,调配着来。其三是环境放松,氛围感拉满。在让人紧张的环境下喝酒是谈事情、想办事,心中已被其他事务占据,就谈不上得闲了。如果是双人酌酒,自然要看人下酒。双方的关系决定了晚酌的性质。
今天在网上无意间刷到一部日剧,在讲一个女生坚决不加班,是为了享受每日的晚酌时光。瞬间被勾起了兴趣。看了一集,果然是提高食欲的下饭剧,决定认真追一下。
“公司下班时间是18:00,到晚酌开始的19:30为止,有90分钟的时间可以消费,这段时间的价值可以是0,也可以是100。”我首先好奇的是,在工作结束后还能积极进入准备状态的人,是专注于何事?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件事一定是一天中他认为最美妙的事。这90分钟,大多数人会选择做什么呢?加班、通勤、约会、休息……无论做什么,经历了一天的工作厮杀,早已无力再去准备什么。下班前,多是等待结果的时候,当等到了结果,其实也就结束了状态。我慢慢体会到,相比结果状态,准备状态才是真正的内啡肽盛宴,是思想的实践向事务的实践的过渡。人的实践充满了策略,人总是拥有特定的目标与兴趣,这是策略的起点。用一个公式表示:习性+场域+资本=实践策略
准备状态就已经进入了实践,启动了实践策略。习性是一种生成能力,人的潜在行为倾向会生成具体的、现实的行为。习性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有办法让你按照现在的兴趣、条件、配置去生活。场域,与习性其实是一对概念。场域总是以拒绝的方式把其他元素排开。比如商业场域,就会把情爱关系、友谊关系排除在外,谈生意就是生意,就是搞钱,就是谈共同利益。资本很好理解,就是在某些场域里拥有的资源与权力,无非三种,文化资本(学校教育与社会出身)、经济资本(钱)、社会资本(关系、声望与地位),其实还有一种象征资本(信任),就是用操作符号的方式将上面三种资本的占有合法化。
利用这套公式,可以解释人们的一些实践策略。比如幸子每日按时下班,通过汗蒸、运动等方式积累口渴的感觉,让身体达到最佳酌酒状态。首先,晚酌作为一种习性,让你能调动和配合所有的条件去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其次,晚酌场域是以享受自我、享受关系为核心特征,把工作压力和复杂人际排除在外。而资本的概念在这里被弱化了。如果换成是《东京女子图鉴》,那资本的概念是最突出的。
说到资本,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真正的高手,都是返璞归真,极度坦诚。我默认的“高手”都是有资本积累的,无论是文化资本,还是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抑或是三者均占。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答案显而易见——多,即是少。量化积累最终指向的是质化简约,钱肯定不是终极需求。
分辨高手,只需听他讲一节课,听他做一次分享,甚至都无所谓什么场合,内核稳定的人,状态浮动也不大。高手的三个特征:其一,新手友好。没有复杂概念和推理。其二,形式极简,内核深刻。设计极简、言语朴素,但内容深刻,激发思考,感召心灵,回应人性。其三,真诚、真诚、还是真诚。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乔布斯的设计信仰,就是把最复杂的简单化,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简单。
讲课、分享、发言、写作这些事,可以极大暴露个人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这其中隐藏太多信息。对于有心之人,其实听几节课,就能大致摸准主讲人的特性和品质。我自己上课的感受,就像是被明目张胆的窥视,不光是窥视到我想说什么,还能窥视到我隐藏了什么。虽然被他人(信任关系除外)窥视并不舒服,但好在并没有很多人明白窥视他人思维的原理。我自身很喜欢别人来听我上课,听我分享。教学相长,我很愿意向他人学习,听他人分享,“窥视”他人哈哈哈哈……而且我发现,你讲的越多,讲的越真,讲的越自我,被你吸引来的人就越多,越真诚。私下里,我基本已经不会担忧自己的坦诚会不会影响到朋友关系,这种自在的状态能让我将正向能量聚合起来。我相信,那些真正被你吸引来的人,是认同你异质性的人。如果有一天,因为你的坦诚,对方选择逃离你,那正好,他帮你做出了选择。
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看来,不外乎是爱情、友情、亲情、信仰这几样。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封闭性。比如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爱就是封闭的、排他的。所以,你会发现人不可逻辑化。不要高估人类理性,人不是机器,人类为宇宙带来的微乎其微的贡献也都源于宇宙运行的优雅定律,和人类理性没太大关系。相对而言,人类情感的源动力倒是更强大和值得敬畏。要解决人类非逻辑化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封闭,给他一个边界,让他待在里面不去多想,这样就降低了决策成本。封闭性产生的信任是很强大的力量,再复杂的事情也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就是信任。但是,一旦信任打破,那再简单的事情也不好解决了。当下维护封闭性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信任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管理成本也会越高。
现在喝酒的功力实在不行了,只是朋友们印象中的我还是爱酒的,每次来访也少不了带一瓶,这两年竟也攒了7、8瓶。但我极少独自酌酒,心里还在犯难,如果以后搬家,这些酒也多半是要送人了。前一阵,老同学从外地来看我,带了一瓶威士忌,婉拒了好一会儿,实在扛不住对方盛情,两人喝了小半瓶,聊了什么已然全忘了,只是当晚我丝毫没有晚酌的兴致。前几日和学生聊天,她说自己去超市买了一瓶韩国烧酒,还买了一个酒杯,独自晚酌,然后发了张图片给我,我大笑着惊呼:“你竟然想喝酒”!我是这种人,如果朋友想喝酒,我是一定会陪几杯的。天涯共此时。
这两天回老家了,今天也是口馋,取出一瓶苏格兰水果炸蛋,小酌了几口。非常多汁,满口回甘,像女人的身体,顿时芳香四溢,而且喝起来很柔和,如花蜜一般在口腔划过,深吸一口停留在舌面,被包裹得丝丝滑滑,一口吞咽后余味馥郁十足。我是这种人,喝酒能喝出YinYi之感。
这几日睡得时好时不好。我躺在床上,好乖,都不动的。心里想,自己怎么这么懒呢,连翻身都懒得翻吗。如果我是个橡皮人,一定是被主人拨来拨去,揉捏成各种形状。想着想着笑着嗝了一声,我真的是那种外表很柔软的人,但我知道自己内在有多坚毅多惧怕平庸。如果没有这弱小的皮囊,我说不定是歌里唱的孤身走暗巷的勇者呢。上天赐予我如水的肉体和瘦弱的体格,连提个箱子都颤颤巍巍,还想守护别人,别逗了。谁需要你守护啊。
大晚上的学生突然说了一句,害怕失去我。我心想这娃不是喝多了吧,明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失去我,干嘛突然煽情。我能理解她的逻辑:因为美好,所以不想失去,所以想回到身边。我私心里好羡慕她。因为,【她不想失去的人,永远都不会失去】。这是多么多么多么美好的体验啊!
印象中自己很少发脾气。学生说我在课堂上有过,我问是生气还是发脾气?她说,哦,是生气,没有发脾气,但印象深。会让我生气的事,大概率是我布置下去的任务,被“无视”了,而其他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乖乖完成了。那节课我应该是什么都没讲,确实生气了,毕竟我对自己是有期待的。
但不会发脾气。对于“作业”,我从来只是课上提一句,而且不做任何形式要求,不与考核分数挂钩,这么做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以及我想看看有心之人是哪些。说实话,大学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精英教育(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水平实在堪忧),所以我并不care多数学生的成绩和表现,更没有兴趣和精力对他们的选择指手画脚。但要挖掘种子选手,这种方式可以提供一种筛选机制:有潜力、认可我、信任我、可以能量感召、能长期合作和相处的人,这是我愿意花成本培养的「种子学生」,甚至可以无偿主动为他们提供门路,给予指导。在日常教学中,我结合课堂内容融入自己对知识、理论的认知和判断,创造让学生主动思考、发掘内心、产生共鸣的机会,然后通过互动交流,鼓励大家积极表达出来,反馈给我。结果就是:会有一些学生完全听不懂,那些既听不懂也不想听懂的学生,就不太会在我的视线范围内了;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听得懂,但没有回应也没有能量交换,或者是不太认同、没有兴趣,我也会完全尊重这些同学的意向,不会对他们“指手画脚”;少数能产生能量共鸣的学生就是我想要寻找的种子选手。我不看重他们的成绩,我在意的是禀赋、个性、成长与发展,以及彼此的能量感知。在这个发掘的过程中,彼此会收获纯粹的感情与分享的喜悦,会相处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是非常美好的缘分。
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在这些双向选择出的种子选手中,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类是班里的尖子生,几乎每年的保研学生都很主动来找我;还有一类是自我意识很独立,个性鲜明且敏感的学生,表面看上去都没有很“乖”,对考试分数也不在意,他们比多数学生更善于思考更思辨更批判更创新,也更困惑更容易迷失。我心里清楚,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多是目标感比较强、有自我要求、很乖的孩子,他们能够分辨出哪些是好的,哪些对自己有价值,哪些是值得争取的资源,沟通成本低,学习能力强,耐性足,肯努力。但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掘会比较慢。第二类学生才是真正有资质的潜力股,他们更需要专业的指导与帮助。这几年来,我遇到的兼顾这两类的学生,有两个,但都不是我自己专业的,交流机会不多,有些可惜。但能在彼此的视线中逐渐突显、聚焦、清晰、闪耀,就是很幸运的事情。
我刚入职那会儿,有个年级第一的保研学生,经常主动来找我,相处得也很愉快。当时有几位老师背后提醒我说,那个学生很功利,对其他老师都很冷淡,唯独和我走得近是想利用我……???后来她顺利保研到暨大,毕业后在国资委工作,我每次去广州都会见面。
我周围的其他老师都鲜少与学生接触,我长期观察下来发现,根本原因是两种身份的彼此不信任。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价值意义不大,至少价值交换的时间成本高,另一方面也是受制于当下一言不合就举包老师的舆伦环境。现在讨论比较多的师生关系的危机感,学生对老师没有感恩,不尊重老师…其实都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结果。作为老师,有多少精力花在真正指导学生上面,给予学生多少帮助,学生可不傻。
「学生」只是一种临时身份而已,我不想把他们永远限定在“广电**级学生”这种身份中,他们都要步入社会,走向不同行业,为什么不能成为彼此成就的朋友呢?我在日常教学的普适教育基础上,会重点培养和发展几个学生,这件事在我看来,是非常有趣且有价值的事,但在外人看来可能是一时的新鲜感和虚荣心,毕竟这对我评职称没有什么直接帮助,行业内对教学能力的考核标准中也没有学生评价这一项,但我关注的不仅仅是职称问题。在社会的人际关系类别中,高校教师主要是凭借文化资本(学校教育与社会出身),依托校友关系(校友资源)和同行关系,其实还有一类关系被低估,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独特性在于权力关系不对等带来的价值延续,以及没有利益冲突,所以也是最稳定的关系。相比于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会更加密切,甚至学生的毕业和就业,都完全由我负责。
每年的毕业答辩就是对一届毕业生的综合考察——答辩礼仪、态度、论文选题、逻辑思路、文字表达规范性、口语表达流畅度、临场应变、异议应对等等。如果按照论文评分标准给学生分数,那没几个能及格,但论文对他们来说其实根本不重要,毕业之后谁会写这些东西。重要的是,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所有人的文字功底都退化了,这是新媒体环境下不可逆的趋势,我每天写每天写,也还是词不达意。看一些书、一些老师的论文时,我会惊叹作者的功底,这文字在人家的笔下,简直美得像艺术品。
相处的久了,人的某些方面就会变得像,冬瑶说是受我影响太大了。但其实她的性格和做派并不是我这类型的。她太听话了,我在她身上反而看不到她自己了,我甚至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有什么爱好,好像只要是我喜欢的,她都可以喜欢。我把这一切理解为:【她需要一个值得信任可以指导她人生的人,她希望这个人就是我】。如果只是这样理解,那一切都看似合理。我当然无所谓指导她,关键是她真的不介意将「她的意识」让位给「我的意识」吗?或许,她还没有发掘出她的自我意识,而当发掘出来的时候,她的思想和行为已经不可避免的带有「我的意识」。可能她觉得,这样也很好,成为一个像我的人。但长远来看,这对她来说是不好的。因为她只需要成为她自己。
我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人,也是思辨和批判意识较强的人,我很清楚我在做什么。虽然是指导和帮助,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干涉”她,我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会提醒自己。虽然她不介意,甚至这是她自己的主动意愿,并欣然享受这种“干涉”,但她应该介意。至少现在对我来说,如果她需要我的帮助,我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她,并且希望她能真正找到自己。
有2句话很治愈我。第一句话,任何情绪都是暂时的。开心,不会开心很久。尤其是外界带给你的开心状态是极不稳定的。失落,也不会失落很久。失落的时候,试着从事情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超越常识共识带给人的思维束缚,会收获一种新的视野和可能性。所有的情绪流转都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尽可能要保持乐观。我是一个极度乐观主义者,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十分笃定自己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我从未怀疑过这点。所以我不对自己和事情设限,未来是有很多可能性的,无论是哪种,都是最好的。任何事情当下看起来是好事不见得长远看是好事,当下看起来是坏事也不见得一直如此。“来日方长”和“细水长流”是我听到过最有力量的话。
第二句话,你现在做的事情对你期望的结果和现状会有转变。人一定是主动做了一些事情,才能改变自己的前景。这句话直接具有行动指向了,太厉害。每次我在床上摆烂时,脑海中就会闪过这句话,真的好奏效,我一定要推荐给学生们,“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哈哈哈哈哈哈。
学院开大会,新任院长在主席台上洋洋洒洒,台下的老师昏昏欲睡,但我很认真的把他讲的每一句话听完了。他说“人文学院是我们共同的人文学院,只有每个人都保持一种精气神,我们把这股精神气拧成一股绳,学院才能越来越好。” 他说的很对,虽然没什么实质内容,但我不觉得他在做样子,一个做样子的领导即便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也不会提到“精气神”。一个人是否拥有精气神,是能看出来的。被动的抱怨的得过且过的,和主动的自驱的积极的创造机会的,完完全全是两种状态,对做事的态度和收获的结果截然不同。这个领导身上有一种能量,他对学院发展的预期是有画面的,不是虚的。
系主任让我和另一位老师给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题型、难易程度、分工我俩定。商量了一下,我出前两种题型,他出后两种题型。他让我把出好的题直接发给主任,他也直接发给主任,得了。。??这不是应付嘛,我心里想,应允下来的事情总得办的像点样子吧,两个人合作出题还得分开发给领导?主任还得自己排版整合?我心里寻思着,他应该不至于直接以微信聊天的形式把题目直接发给主任吧。。。我口上答应着,后来把我出好的题用标准试卷格式排好版,发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