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美好品质——《掬水月在手》读后感
"要眇宜修",叶嘉莹先生在讲诗词时提到人的品质时用到这个表述,“要眇”是人的生命是一个精微体,“宜修”是人要注意修饰,是对内在的修饰。席慕容女士在记述叶先生的文章里写到她感悟到的叶先生的“内在的美好的生命质量”。
《掬水月在手》虽是一本集众多记述文章为一辑的书籍,他们围绕一个主体谈论诗、传统文化和生命的感悟,仿佛是一群活出了真正生命的人集中的绽放光芒,向读者展示文化滋养的生发出生命本真的个体。
传统文化没能发扬光大,没能普及深入到人民大众,是文化断裂的民族文化之殇,也是后代生命的孤立无依。被传统文化滋养的人,他们自能感知到生命的精微,积淀幽微美好的内在生命。她们会提到“向内看”,提到“内在生命的美好质量”,会感知到生命的精微,这都是开悟的人所能感知的。在其他国度的文化里鲜有人能有这样的识见,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的生命就能焕发出来。我们看到有那么多的生命从不明转向明察,从混沌不清转向精微要眇,这是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是华夏民族的文脉。
只是这种对生命精微要眇的感受,不知道要如何才能传播、触及更多的生命,让很多很多的生命感知到自己生命的美好。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争丝乱”,叶先生讲,“人不是只有表面的美,还有芳心只共丝争乱。在采荷女看来,内心那美好的一切,包括她的向往、她的渴望、她的本质,都是美好的。可是谁能够知道,谁能够接受?这个接受,是指别人能够了解你的本质。有时候,一个人一生都未必能有机会知道和认识自己的美好”。
这个世上确实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机会看到自己、察觉自己的美好。
但是我想很多人还是能够似有若无的在一些特殊情境下感知到生命本自具足的内在美好,一定是这种感知支撑一个又一个生命在生活中立世、立足。只是这种感知不够持久,不够坚定,常常转瞬即逝。
但愿每个人都能精进的追求,感知到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