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再告别
年少的人们,盼着离别也盼着相聚,或许再见是永远。
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友情产生了极强的内耗。我觉得自己无处倾诉,我的分享欲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朋友的回应,我感觉我的生活中充斥着孤独。我难过着,不解着,循环着这种内耗,并且把我感受到孤独感归咎于自己还没成长到坦然接受人生本就孤独。为什么说是内耗呢,因为我一直感受着这种负面情绪,却不去和朋友们沟通,后来我明白,或许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对方也会积极回应的。虽然要接受长大之后,朋友们都有各自的生活,但也要相信自己难过的时候她们会一直在。
内耗了这一段时间,也表明我对感情产生了怯懦。 不止对与好朋友的友情产生了内耗,也对身边的人产生了胆怯,不敢表明自己的不舍,不愿自己先踏出示弱的那一步。
2023年夏六月,我迎来了我大学的毕业时刻。其实并没有产生许多离别的不舍,大概是因为大学的自己一点也不鲜活,没有对这所学校产生许多留恋。
但潜意识里是难过的吧。我难过于除了我,大家的论文致谢里好像并没有提及大学四年室友的陪伴,也可能是我没什么朋友所以只能写室友的陪伴吧(这就是另一种悲伤了),也可能是我真的在许多个时刻因为她们的陪伴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只是我从未向她们表达。我难过于,在最后的大学生涯里,我并没有在寝室感受到离别的气息,我并没有感受到对彼此的珍重,她们好像并没有觉得毕业离别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有一个朋友在六月初很早地就送了我毕业礼物也给我写了封信。我其实很庆幸和开心她能送我这份她的不舍。我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也送出了我的礼物和信。然后,我就发现了室友的不舍。她偶然的一句“你怎么不写信给我”,我就明白了大概我们都是不愿流露脆弱的人吧。
离开学校的那个早上,持续高温了很久的北京莫名其妙地就下起了暴雨。室友帮我搬完行李,我们就这样分别了。我不愿最后一个走,我搬完行李解决完午饭本来想多休息一会儿,但我还是急着走了,我当时真的很害怕,怕自己难过,怕自己一个人承受着寝室的离别。
但是感受总是迟钝地来。在离开学校通往新住处的赶地铁途中,我一个人在等候地铁到站时终于没忍住哭了。过了好久,我才明白,我表达一下对她们的不舍又会怎样呢,可遗憾就是如此,我再也没机会在那个时刻那个寝室向她们表达出我的不舍了。
我承认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可我再也不想胆怯了,情绪是有感染力的,我想记住我感情大波动的任何时刻,我想让对方也知道我的真挚情谊。
就这样,我度过了我大学毕业季。小时候对大学的幻想往往来自小说情节,在大学里遇见一段美好的爱情,在大学里继续辉煌自己的学业,在大学社团或者其他地方呼朋引伴,在大学里发生一切美好的事情,在大学里鲜活的、丰富的、充实的度过这四年。可现实并非如此,我也没有一项是小说中曾经描写的那样。我在我的寝室度过了大多数的时光,每天懒懒散散,严重的拖延症耗费着我的青春。
但因着搬家后无归属的不安感,因着大学的种种遗憾,心底总有个声音催促着我再努努力,再试一年,逃离北京,回到四川,给自己一个人生重启的机会。其实也就取决于自己到底坚不坚定了。我对自己的未来暂时有个较为明确的规划,获得一个研究生学历,来几场轰轰烈烈的旅行,在成都努力进入银行科技部门或者游戏行业或者外企,鲜活又安稳地过完自己的一生(再写几本小说就更完美了)。更加具体的人生规划还得之后慢慢丰富。
人生一程,我也行至此程。至此,开启我的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