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笔记】“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过去、现在、未来”2023.6.30
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过去、现在、未来
主要内容:
1. 城乡规划学科与规划实务
2. 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特征
3. 解析规划及其研究对象
4. 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城乡规划学科与规划实务
1. “城乡规划”的名称
城乡规划,城市规划,都市计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市镇设计.
civic design ,town planning,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urban planning,city planning,spatial planning,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urban and territorial planning.....
2. 学科与实务工作的区别
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是依据问题疑旨、概念框架、理论和方法对科学领域和知识领域进行的划分,不是依据对象或主题划分的,e.g.物理学、化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等;(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 政治学等。
——城乡规划学科是有关“规划”的知识领域,核心是”规划”,对未来事项的有目的安排。
实务工作是一项社会实践,按工作内容进行分工:在工作开展中,以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组合各相关学科协同工作。 (如建造房屋,就涉及到建筑学、结构工程、建筑暖通、材料等,也涉及到人体工程学、行为学、经济学、法规、工程、给排水、施工管理、美学等;实践中,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相应的工种进行配合。
——城乡规划的内在构成: 思想 (思潮)-制度-实务
3. 城乡规划学科与实务工作的关联
作为应用性学科,研究城乡发展问题和规律、各类资源配置、组合的根互关系及其内在逻辑,以解决规划问题为核心为实务工作提供知识基础。
不同国家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议题以及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科发展有其共性内容,也有其特色部分。
e.g.
英国: 公共政策;住宅问题始终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
欧陆:建筑学传统/经济、地理;建筑学背景院校中社会学、生态学强化
美国:公共政策/法律;政治学、社会学、法学
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工作,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关注度、工作重点不同,依据国家,城市的法律或行政组织需要,主管机构在不新变动。
如英国中央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卫生部(MoH,1919)工程和规划部 (Mwp,1942)-城乡规划部(MTCP1943)-住房和地方政府部(MHLG,1951) -环境部 (DOE一环境、交通和区域部(DETR,1997) -交通、地方1970)政府和区域部(DTLR,2000) -副首相办公厅 (ODPM2002) -社区和地方政府部 (DCLG,2006)
学科为实务工作提供知识基础,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得到检验和修正;实务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工作过程中组合、修正、生产知识——学科和实务工作相辅相成,但并不一定就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特征
1、城乡规划学科的独特性
“规划”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规划”是人类有意识行为; 未来导向应用性学科——以“改造世界”为核心 (相对于基础学科的”认识世界”)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规划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交织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多学科多专业协作并交互作用平台的主干型学科(“规划”、实践思维)
2、城乡规划学科的对象领域和知识体系在不断扩展,但为“规划”工作提供知识基础的核心始终未变
规划对象的空间范围: 建筑物-城市新建地区-整个城市-包括城乡在内的区域-全国、(欧)洲规划的内容,城市建筑和开发的管控对城市、乡村和整个区域发展的引导和控制-空间(使用)变化管理(引致空间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生态等要素纳入到统一的管理和协调体系之中)
规划的管控方式:政府规制-发展规划-公共治理
3、学科发展与实务工作开展的交替演进
完整的规划范畴“社会思想-制度-规划实务”——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定位、规划的实质性内容——推动着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
以解决实践中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推动学科领域的拓展和整合,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的拓展与整合推动对实务工作的进步及其反思
相关学科和社会思潮的演进,提供了规划学科进步的思想或方法触媒,以认识现象为核心的自然或社会科学知识,经过转换 (实证-规范) 结合进规划学科;新规划领域或类型经法定化后推动相关学科的知识领域快速发展。
4、规划知识多为策略性、行动性导向,其知识生产方式与经典学科有较大区别,知识体系演进以叠加、重组和再阐释为主要特征。
城乡规划知识生产的方式:解决问题导向的、反身式的 (refiective practice)
城乡规划主流思想的演进: 社会改革-空间决定论-社会文化论-系统方法论-政治经济学-城市竞争、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包容与活力-复杂性
城乡规划知识与具体情景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密切相关,建构性的方法也与特定的境况及其反思有关,不同知识的组合是与目标、价值、制度等紧密组合在一起的。
5、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特点
(1) 早熟的规划与“西学东渐”主流下的“杂糅交错”由制度借鉴导入的规划体系——后发国家共同的特征:围绕着规划制度建设而汇聚相关的知识
国际上各国家规划体系中最具特征。最有成效的规划手段组合成的规划体系,注重对既有规划体系本身的研究——自身逻辑的自洽与社会公共治理的脱节;规划作用及作用方式研究短缺(本体论)
学科体系的构成:存在着西方模式的中式植用:欧陆基础,英美表象
中国式研究与知识传承: 阐释型、演绎型、验证型
(2) 发展规划与建设(空间)规划二元分立,行业办学的单一性特征明显
1950年代,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经济地理与城市规划的分设
1970年代南大、中大等的转型,扩充了城乡规划的知识体系:城镇体系规划的发育伴随着区域规划、国士规划等的萎缩
学科交融仍不足,实务主导特征明显;实务工作分列情况下为实务性政策做说明的、追随性、跟风式“研究”多。
突破建设性规划的几次尝试
1950s末,批苏+人民公社规划
1980s,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区规划
1990s,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0s,空间发展战略
2010s,县市全域规划“三规合一”
(3) 学科外延庞大,内聚不足,知识体系呈拼贴状;学科知识内容输入多输出少
中国规划人是最好学的群体,相关学科知识、国外新思想新浪潮能很快引入进来,并运用到研究和实务工作中——求“新”求“变”
总体而言,城市研究多,规划研究不足:相关知识充裕,真正运用到规划中的不足解决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少,城市研究成果缺少转化成规划运用的知识;目标导向“研究”多,务实的、问题导向的研究以及规划实施研究严重不足
知识错位现象:西方“学院派”研究成为我国规划实务的指针
三、解析规划及其研究对象


四、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
规划学科未来发展
“时代浪潮””(服务国家战略) +“学科自觉”
夯实基础,弥补短板,突破重点,攻克难点。
1、本体论问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规划学科的共性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未来空间使用规划作用——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质是“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市”≠“City”
土地共有制条件下的规划逻辑与管控手段
治理型规划——治理结构;目标引领下解决问题的规划,行动性(能力》--“命令+控制”vs.“协商+合作”;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2、认识论与价值体系——如何认识对象? 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好的”城市、"好的”乡村,“好的”城乡发展,“好的”空间格局,"好的”城乡运行,"好的”空间使用等
人类与地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各类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生命共同体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美学、功能、活力、可达性与公平、可持续性、生态效应……
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协调性——贯穿规划全过程的可测度、可衡量、具有说服力 (能让社会共同接受) 的评价准则。
3、公共干预手段及其运作——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复合与政府部门的协同,公共治理
规划管控的实质是对空间使用变化的管理:策动变化与管控变化——如何理解变化,如何动员和组织各类空间使用者实施规划
规划实施及其管理——规划实施组织,公共部门的实施与私人部门实施的规划管理差异
空间使用规制 (用途管制) ——空间权、发展权,私权与公权范畴——管控方式:“命令+控制”、“控制+调剂”、“诉求+反应”、“协商+合作”。
4、方法论——多要素多目标多准则情形下的选择与统筹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并重
空间使用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整治,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管理要求。
不同层级不向类型规划的规划问题不同,资源配置与利益协调的逻辑和方式方法不同。
功能区规划 vs.行政区规划
当代新技术的运用,比如人工智能方法: 让机器学什么,价值导向与人-机交互作用下的调适,规划运作、选择与综合的方法以及决策机制等。
精细化管理——通则化 vs.个案化
5、知识生产与知识体系完善——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
概念和理论的提炼是知识生产的关键——普遍性与特殊性——加强科学研究范式的引进,提升抽象、演绎的研究与表达能力。
在关注现象背后原因的基础上,规划研究着重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其理由,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
重视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的知识生产作用,建立探究规划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应对方式,统合社会、经济、政治等研究,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炼中国规划和规划实施独特性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