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放射性的特点不可能在“大道至简”的环境中展现意境,这就是中芭《红楼梦》的悖论
7月1日晚在上海大剧院看中央芭蕾舞团的《红楼梦》。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舞剧。中场休息走出场外,一位中老年男性用上海话大声发泄:“中央芭蕾舞团为什么不去演外国芭蕾舞?” 显然,兴致冲冲来观演的老人看到了一部让人沮丧的中国芭蕾舞剧。
首先是编导。《红楼梦》家喻户晓,但我看芭蕾舞剧《红楼梦》完全没有看越剧《红楼梦》的感动和震撼。越剧是中国传统剧种,当然知道“大道至简”,但无论是越剧的唱词、声腔还是舞美,都传达了浓浓的情感和氛围。而这些,在中芭的《红楼梦》中都没有。没有了声腔,没有了唱词,没有了舞美,仅靠一群人跳来跳去,能够传达多少情感氛围呢?芭蕾舞改编《红楼梦》的难处谁都知道,但编导却“扬短避长”,不去设法弥补没有唱词声腔留下的大量空白,却将空白扩大,将背景空置,只剩动作,语汇生硬单调。这样做凸显芭蕾动作表现《红楼梦》的弱点,使芭蕾和中国传统韵味的冲突一览无余。
中国戏剧舞台的“简”是靠唱词的意境和动作的含蓄支持的。中国舞蹈的圆、曲、扭有无尽深意,动作的回收感本身就是“大道至简”。而芭蕾的动作开、绷、直与此格格不入,它的放射性的特点不可能在“大道至简”的环境中展现意境。这就是中芭《红楼梦》的悖论。
其次是音乐。如果说编导的问题尚可以探讨,那么音乐就是“大型车祸现场”。当初听北京朋友说中芭《红楼梦》的音乐是叶小纲写的,我就知道“完了”。在上交音乐厅多次听过叶小纲的音乐作品,每一次都难听至极。至今仍记得杭州交响乐团委约他的作品,把江南音乐“摧残”得支离乖张,惨不忍睹。他的音乐特点是,没有一句是逻辑顺畅的,前半句有了预期,后半句就拧巴起来,步入怪诞,而且执意为之。偶尔一为尚可忍受,步步为之就让人苦不堪言,如坐针毡。中芭的《红楼梦》已经“大道至简”如此,音乐何苦再雪上加霜。明明有电视剧《红楼梦》这样深入人心的优秀音乐传统,中芭《红楼梦》却避之唯恐不及。为什么不全面汲取传统的精华呢?我边看边就想:中芭如此“剑走偏锋”,别的剧团完全可以重新搞一个真正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芭蕾舞剧《红楼梦》。
吐槽了这么多,当然是因为对中芭期望甚高。几年前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举行的小型观众活动中,和冯英团长还有马晓东、李洁都曾面对面交流,欢乐合影,深感这是一支国宝级的芭蕾舞团队。队伍整齐,群英荟萃,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收获都让人惊喜。7月1日的演出,虽然没有看到邱芸庭,但方梦颖和她的搭档也可圈可点,所以我依然给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