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本格推理”“本土化”争论的回应的“回应”
首先这不是商榷甚至论战文章。我确实陷入了失语状态,日文材料太多看不过来甚至懒得一篇篇机翻了,同时我也同意原作者的观点:本文也不是为了下结论,同样是为了在讨论中增加一种新的角度。但我有自己的结论,且跟原作者完全相反,且你们大概率不会喜欢。所以这应该算是标题党,因为我并不真的打算在 原作者的论述 的基础上再往前一步公开触摸不能碰的话题。
回到原作者的原文。我很欣赏原作者能去下功夫一本本翻找考察,反正我自己是不可能做这种事。但我遗憾和没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在《磷》的增补版本中,作者仅仅是简单罗列了他考察的内容,却没有将这些内容继续统计成新的可视化图表并给出考察后的新总结。我本来以为能至少看到对不同作品取景地之间共性的讨论,作家出生/居住地对作品取景地的影响,作品出版年代或不同类型风格对作品和作品中地点是否有选取侧重上的区别什么的。当然除非他一开始就先有了预设,然后考察结果也符合预设,因此没有再做补充。
同时我也欣赏作者试图“说服更多人”并谋求建立“统一标准”,至于我个人觉不觉得这能成功,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那本文到底要“回应”什么呢?总之,有 这样一篇文章 ,你们中的有些人可能在这之前已经读过了。但我找了作者JESS NEVINS的邮箱并问了他五个问题。他本人是怎么回答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现在好奇各位会怎么回答。
以下内容均为多次中翻英翻中,可能与我表达的本意有出入。以及有内容上的删减和改动:
1.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样一个“中国”概念,即“中国侦探小说”?它关注的是语言“汉语”还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因为正如你在文章中提到的:“中国”侦探小说都是以上海为背景,但这个有着明确治外法权的殖民地,似乎并不能直接简单地代表整个庞大的中国。除了1945年之前也是日本殖民地的东北满洲和台湾,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写侦探小说。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切?也就是说,在当时强调上海作为租界空间的特殊性,即一种本土的“上海性”,而不是天下的“中国性”,似乎更合适?我很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对于上海、革命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一直认为,决定一个地区能否产生侦探小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制度,而不是文化。但我想在这里提出的是一种文化的“二元性”。这可以从中外小说家对同一时期上海的描述视角的明显差异中看出。换句话说,上海,包括前面提到的殖民地/通商口岸,如满洲、台湾和香港,如果用一种被今天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叙事所驳斥的叙事,可以被看作是蓝色海洋文明体系和黄色大陆文明体系的混合和碰撞。对我来说,重新思考边疆与内陆、中心与边缘(包括文化和经济现实主义以及类型小说的定义)似乎很有帮助。但这也让我想知道:“中国人”这个鲜明的现代概念是在全球化(或西方)的视角下出现的吗?如何理解“上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想知道这样的城市或文化现象是否存在于美国和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这些国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文化输出的中心。
2. 我也注意到你文章中提到的五四运动。我的问题是:如何真正理解五四知识分子与民国侦探小说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侦探小说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形成之前的1896年,也早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就已传入中国。事实是,在后来,官方机构中仍有左翼作家利用“五四”话语攻击1979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再版。换句话说,在我看来,从一开始,侦探小说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对立就是文化产品的全球化生产和分配方式与反西方民族主义之间的对立。
我在想五四运动。区分无政府主义和激进自由主义是否在这场运动中占了上风,或者它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似乎没有意义。毕竟,这两种观点都是建立在渴望救赎的绝望民族主义之上的。要说这一点,不能不提到日本和他们的推理小说:日本和中国几乎同时受到欧美的冲击(从1840年开始),各自都有自己的反应,两国之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明显的竞争甚至敌对关系。更不用说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侵略对中国本已薄弱的侦探小说(和黑色电影产业)造成的损害。1979年后改革开放至今,日本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想强调,1945年以前,中国不仅受到欧美的影响,也受到日本的影响。但这也是因为中国的侦探小说(或者我们应该称它们为推理小说?)自21世纪以来深受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有趣的是,21世纪中国侦探小说的风格再次打破了中国1979年至2000年间重启公安文学或侦探小说的传统,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似乎曾经发生过一次。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是什么?我想知道,在美国和欧洲的历史上,类型小说是否曾经有过如此激烈和彻底的分离和重新启动?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
3. 我们如何理解民族主义和侦探小说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是远离欧美中心的中国和日本(日本也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历史和相当独特的侦探小说风格),还有英国和美国本身。例如,埃勒里·奎恩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渐将侦探小说从大城市转移到农村/小城镇。与此同时,硬派侦探小说的兴起当然会对小说造成挤压,但我更愿意关注古典侦探小说在应对新世界秩序时的“本土”气质。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古典推理小说的普遍“全球”性质似乎已经被更新颖的黑色小说所取代,这些小说转向探索国家内部的文化。例如,在《灾难镇》之后,埃勒里·奎恩探索了美国小镇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可能是许多晦涩的古典侦探小说所无法达到的。
我的表述可能会误导读者,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面对如此强大、刻板的流水线、全球化的商品生产模式(我个人称之为“类型小说写作技巧”),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是如何适应、改造和整合这个国家已经存在的独特本土元素的。很难不提到雷蒙德·钱德勒和约翰·迪克森·卡尔之间的笔战。正如我上面所说,艾勒里·奎恩和阿加莎·克里斯蒂抓住了大城市之外的乡村元素(当然,在我的理解中,他们是被冷酷的侦探小说赶出了现代大城市的)。我认为这是重新发现和寻找“社区”的巨大重要性。既为乡土体裁小说的创作,也为个人在现实中的生存。但卡尔在这一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仍然强调无根的漫游者甚至散漫的个体、诡计和情节的小说写作风格。这可以从他与罗斯·麦克唐纳同一年的作品在风格上的巨大差异中看出。这里的问题是:在民族/国家文化被全球现代性消解和解体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推理小说(包括1980年代至今的日本推理小说和2000年代至今的中国推理小说)的写作模式是否还有能力捕捉到残存的少数本土元素?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天很多中国推理作家长期以来的焦虑。多年来,他们创作的小说被中国读者批评为“没有原创,只是模仿日本推理小说”。我也很好奇,在今天的美国,还有什么构成了“独特的地方元素”。我知道詹姆斯·李·伯克(James Lee Burke)的美国南方风格的侦探小说,在我个人看来,它们是关于土著社区文化特征的非常成功的叙事的极好例子。
4. 我们提到1949年以后中国侦探小说的长时间中断的原因经常被归结为“革命”,但我认为这也可能是一种过于粗糙和简单的归因?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同时比较苏联文学。是否有更具体、更极端的因素在起作用?
............. 这就引出了我上面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侦探小说(甚至类似的小说)在那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在中国完全消失?经济基础?还是文化因素?还是别的什么?
............. 当然,了解香港与中国大陆从1840年至今的关系(特别是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互动)对本地文化作品创作的影响也很重要。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所有这一切都受到当时冷战格局的极大影响。所以我很好奇地想问:除了间谍元素对美国黑色电影和侦探小说的影响外,当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超级英雄漫画和奇幻文学是否受到了明显的冷战文化影响?比如核弹,越南战争,嬉皮士文化等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文化媒介如何相互影响可能也是如此:我一直很好奇黑色电影、超级英雄漫画/动漫和侦探小说是如何以及何时开始融合的。以蝙蝠侠为例。“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将经典侦探小说的完整元素拆开,然后重新拼贴到更大的文化娱乐中,比如超级英雄电影。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5. 你在之前的邮件中提到“我们总是需要记住时间、地区/地区、阶级、种族和性别。”在我自己的主观理解中,我会把它解释为“历史、空间和社会”。我目前的课题是试图写一部完整的中国侦探小说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的发展演变史。但我在这里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上面提到的以及之前第二封邮件中提到的问题:我们如何解读中国的历史、空间和社会?
换句话说,我们究竟如何解释不断变化的中国概念?所以我很想问一下您的看法和想法,因为我意识到美国和中国不同于英国、日本等同样产生了很多侦探小说的国家,但是它们都是小岛屿,也不同于法国、德国甚至俄罗斯。两国幅员辽阔,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让我想知道,当我们谈论“美国文化”时,“美国性”本身的文化核心是什么?或者真的有一个适用于整个美国的解释/定义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景观、边缘(无论是来自身份还是边界)和存在的创伤?我知道纽约的劳伦斯·布洛克和杰弗里·迪弗以及南方的詹姆斯·李·伯克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但是什么使他们都成为“美国作家”呢?我想,如果有人能告诉我什么是“美国”,也许我就能理解什么是“中国”。
与此同时,我不认为我有必要隐藏自己的写作立场,因为我必须面对一些相当棘手的问题,可能没有人试图回答: ............. 我想关注的是,这种“帝国”是如何反映在文化产品中,或者对文化产品,尤其是侦探小说产生影响的。虽然我说了这么多,但中国某些省份的读者可能很难理解另一个省份作者写的故事中的文化元素,即使这些文化元素是真正的“本土元素”。因为各省之间的文化差异比想象的要大,我个人的主观看法是,这也是帝国的文化中心,而不是非中心(或多中心?)边缘文化之间的冲突。我的猜测是,美国可能没有那么明显的分歧。但是,在冷战后全球化工业多元化的背景下,我该如何解释21世纪的这种状况呢?期待您的回复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