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摇滚区
因为疫情的三年,我最后一次在摇滚区刷音乐剧,还是《巴黎圣母院》,当时为了卡西莫多的深情流泪,全场的结尾曲大合唱,让现场的魅力加满,我一直认为刷舞台剧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是隔着大屏无法传递的,疫情前印象最深的是香港话剧团带来的《金锁记》,对张爱玲的灵魂复刻,对人物的入骨刻画,现在回味还能拾起当时的震慑与共情。
疫情三年改变了一些事情,比如变得更宅,比如变得更随遇而安,比如对客户的折磨看的更淡,比如抑制住了对疯狂下单的冲动,比如开始更多接触佛学/东方哲学/神秘玄学......
这些改变的背后,有疫情的推动,也可能是真的年岁走到了这里,我依然每天素着一张娃娃脸,但是内心开始真正的一点点长大,竟然在事业的中年起飞后,被老杜一步步推到成为一个事业型的独立大女生。
但是唯有一样是没有变的,就是追影,大屏追,或者现场追,这份追逐没有变,我也庆幸自己能有一份入骨入魂的爱好,这份爱好很孤独,但是我一直很享受。端午节的假期,去刷了何冰老师的话剧《代价》,戏骨之所以是戏骨,真的浑身每个毛孔都是戏,台词从来不掉地,且每一个字的发音都传递着戏魂,闭上眼睛是听觉享受,睁开眼睛是人性在舞台上的淋漓与放大,青年演员的完成度很高,但是明显和戏骨差了几个段位,《代价》没有何冰当台柱子,或许无法立意深刻到让人重新反思家庭关系与消费行为。每一句台词带来的戏外之想象,是舞台剧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何冰无疑展现的精湛到位。
刷剧之前看了豆瓣评论,两极分化。吐槽台词在无止尽的吵架,吐槽一个外国剧本被改成了京片子,但是我觉得刘擎教授的点评很犀利,观众无法层层递进进入剧本,就会演变成对剧本庸俗化理解的批判,一部好剧无需过多的解释,所有的答案都在台词里。可惜现在的很多观众读不懂台词。
是的,答案都在台词里。家庭关系里,到底是粉饰过的有爱,还是赤裸的经济秩序?兄弟之间,是否存在牺牲与包容,还是争斗与猜忌?夫妻之间,长久维系的是金钱,还是心灵的互通?消费陷阱里,我们购买的是实用,还是不断填充欲望?所有的答案都在台词里一层层展开,密集的台词,厚实的信息量,西方的文本,融入了东方的哲思,西化的人物,落地到中式的生活。虽然没有看过原作,但是对于我来说,改编是成功的,所有的问题,答案是什么?什么才是真相?
其实生活很多时候,是无解的。只是被动接受了2选1,然后继续为被动的选择付出代价,这大概就是生活的代价。
刷完话剧,我也依然无解,心中没有答案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无法估量生活的代价或许就是生活的售价吧。
- 蘑菇姐是摇滚区女王!
- 不,是摇滚区女流氓!
#摇滚区让人刷破产
#现场的温度让人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