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主办,上海同济天地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二届青少年创意设计教育大讲堂”在同济大学衷和楼举行。作为同济大学116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来自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领导、教师,以及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高校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上海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陈克宏作开幕致辞。他首先对大赛获奖的同学表示祝贺,并欢迎来自创意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育实践者莅临此次活动。“创意设计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的成立,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院长娄永琪致辞。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创意设计教育,“设计要从娃娃抓起”。在AIGC时代下,有两方面的能力越来越重要:一是原创力。大量重复性的工作都将会有被机器取代的时候,原创力将会变得特别重要。而获得原创力需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考的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二是和人协作的能力。机器人无法和人进行高情感性、高交互性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不仅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此次活动还为第二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的获奖选手进行颁奖。本次大赛以“后疫情时代的设计”为主题,最终共评选出40件优秀作品入围决赛。通过这个比赛,希望能够激发更多青少年朋友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上海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陈克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张彦敏为一等奖获奖代表颁奖。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为二等奖获奖代表颁奖。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凯熹、同济大学Fablab实验室主任丁峻峰为三等奖获奖代表颁奖。自2020年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成立以来,在市教委指导下,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紧密联合各区校外教育机构、各大高校设计学院、各大美术馆、展览馆等文化场馆、行业内先进企业等单位,开展了各类启迪青少年创意灵感,实践设计的互动体验和课程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创意设计的优秀青少年人才。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院长娄永琪、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为首批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区级分院授牌,分别为: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今年,将为各区级分院提供针对性的建设服务,希望能够拥有各自特色、不断发展壮大。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环节,邀请了5位专家学者就青少年设计创新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共同探讨青少年设计创新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孙远波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他分享了2017年开始从事的有关设计思维基础与推广、设计思维与技术教育、设计思维与未来教学改革三方面的内容,列举了包括教材编写、小学项目案例等内容。“青少年的设计教育是很有意义的。”竺照轩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介绍了乡村美育的困境,以及在乡村美育的实践和探索。“以乡土文化涵养精神根性,以社会课堂磨砺艺术感受,以云上美育赋能乡村振兴”,探索“美境”、“美育”、“美心”的乡村美育新范式。03 共治的景观,人民的城市—人人可以参与的设计营造行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从事景观和规划两研究的他,希望发觉大家的人文精神。将相关工作坊从“0”做到“1000”,让更多的青少年朋友们能从家门口的绿化带开始,不仅仅是参与种植活动,更可以关注生物多样性,进行空间的营造、人和关系的营造。廖伟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我们都是生活在人-自然-人造物三者共同组成的世界。基础教育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充分的人与人造物的实践、充分的人与自然的体验、重视人造物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应该是设计思维能够带给基础教育最有价值的部分。”杨雨其齿轮梨创客创始人与目前普遍的教育方式不同,“创客教育/创新教育是基于看到的问题,在解决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中去学电子电路、机械结构、3D打印等知识。这样的学习更具有真实性和学习的意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普与评价处副处长刘惠荣介绍了团标的缘起。浙江大学张克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韩挺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张磊副教授分别从青少年创新设计的课程标准、教师能力培养标准和学校评价规范三个部分相关工作的心得。团标出台之后还会进一步的扩大试点,也希望得到更多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老师们的关心支持,更多人能参与到青少年设计教育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中。5月28日下午,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承办的“青少年设计思维团体标准研讨会(闭门会议)”在同济大学顺利举行。张彦敏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娄永琪 (同济大学副校长)金世珍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刘惠荣(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普与评价处副处长)韩 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克俊(浙江大学教授)张 磊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副院长)廖 伟(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孙远波(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震亚(山东大学教授)汤永川(浙江大学教授)饶 薇 (机械工业出版社艺术设计分社社长)张 玲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刘 畅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胡世峰 (上海盛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梅 熠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普与评价处原处长)闫海伟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技术负责人)揣 颖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教师)孙 侠 (上海盛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部主任)彭 琪 (机械工业出版社艺术设计分社编辑)张麦月 (德阳市岷山路小学教师)张 彧 (德阳市岷山路小学教师)贾建云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普与评价处项目主管)杨 银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普与评价处项目主管)王煜琳 (北京工业大学)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