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切腹
罗马字:Seppuku,在日文中写作“切腹”,有时也作“腹切り”读作“harakiri”。是一种日本仪式性自杀手段,自杀者用利刃自行切开腹部。在武士阶层的荣誉准则“武士道”中,切腹是体面地了结自己性命的手段。但也有其他日本人用切腹的方式自杀,在昭和时期的日本,特别是二战末期的日军军官中,切腹十分常见,目的都是为自己和家庭保全名誉。面临败绩的武士为避免被敌人活捉,进而遭到酷刑折磨,一般会主动切腹自杀,同时保全名声。犯下严重过错或者令自己颜面尽失的武士也会被迫切腹自杀。切腹是一个高度仪式化的过程,有多个步骤,一般还会有旁观者在场。切腹者用短刀猛地扎入腹部,再从左往右切割,把整个腹部划开。如果刀切得足够深,下行支大动脉破裂后,自杀者将很快因失血过多而死。
词源
切腹一词源自汉语,日文中的“setsu”(切)来自中古汉语“切”的发音“tset”,“fuku”(腹)来自中古汉语“腹”的发音“pjuwk”,连起来就成了“seppuku”,切腹。
另一个叫法是“腹切り”,发音为“harakiri”,有学者认为不会说日语的人更熟悉这个名字,而非“切腹”。在书写上,两种叫法的汉字完全一样,只是harakiri把两个字的顺序反了过来,后面跟上了一个送假名“り”。日文语境里,“切腹”是更为正式的表达方式,一般用于书面语,读法源自‘音读’即音译汉语;而“腹切り”是较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读法源自‘训读’,即意译汉语。
有学者指出:“有不少人认为‘harakiri’不是标准读法,但这是种误解。Harakiri是日文中对汉字的训读,由于日本上层社会推崇音读汉字,所以‘seppuku’就成了书面写法,而主要存在于口语中的‘harakiri’是平民阶层常用的叫法,上层社会不仅在书写时使用‘切腹’,在口语中也会使用音读。”
同理,另一个名词“追腹”,即在家督死后切腹自杀,追随他赴死的行为也有两种叫法,分别是“oibara”(训读)和“tsuifuku”(音读)。
日语中的“自害”(jigai)意为“自杀”,而现代日本人常用的则是“自殺”(jisatsu)。在武术杂志等近现代西方资料中,“自害”多了一层特指武士妻子自杀的意思。近代希腊裔日本人拉夫卡迪奥·赫恩(归化日本后改名小泉八云)在他的著作《日本:尝试解读这个国家》中把“自害”等同于武士之妻子自尽的解释引入英文,此书之后又被其他日本学者翻译成日文。后世部分学者认为,赫恩将“自害”当成女性切腹的代称是个误解。
概述
1180年,武士诗人源赖政在以仁王举兵(又名以仁王之乱或源赖政举兵,英文译作‘第一次宇治市战争’)中切腹自杀,是历史上第一例有据可查的切腹。武士在兵败之际为避免被敌人活捉,遭到酷刑折磨且颜面尽失而选择提前自行了断性命,常用的自杀方式就是切腹。封建领主“大名”也有权命令手下武士切腹自尽,而这种情况下,切腹就成为了代替其他处决方式的惩罚手段。最常见的切腹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环节,切腹者先切开自己的腹部,之后伸长脖子,让介错人斩断自己的脖颈。介错人必须一刀砍下头颅,不然会令自己和家族蒙羞。社会地位达不到武士阶层的人即便想自杀,也无权采取切腹的方式。而且武士阶层一般也只能在获得允许后才能切腹。
有时,战败的大名会用切腹的方式开启和平谈判,一家之督自杀后,整个家族也就无力负隅顽抗,冲突随之告终。战国时代的大名丰臣秀吉就曾多次要求战败的对手切腹自杀,给多位大名的人生画上了戏剧性的句号。1590年,后北条氏在小田原之战中败北,丰臣秀吉坚持要求已经退隐的大名北条氏政切腹自尽,还把他的儿子北条氏直流放了。此后,东日本最强盛的大名家族一蹶不振。
仪式
切腹的步骤到了17世纪才有了统一标准。在12和13世纪,也就是源赖政等人切腹自杀时,介错人尚未出现,自杀者必须在切腹后经历较长的痛苦。切腹时,自杀者使用的刀具可以是太刀(长刀)、胁差(也叫小刀)或者短刀。而手法则是先用刀扎入腹部,再横向切割。在介错人尚未出现或者不在场时,切腹者会在切腹后拔出刀具,再扎入咽喉,也有扑倒在立起来的刀上,令其刺穿自己心脏的做法。
到了日本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的江户时期,切腹自杀已经变成了一项步骤繁复的仪式。如果自杀者已经在先前制定好了计划,而非战场临阵自尽的话,切腹时还会有观者到场。武士需沐浴更衣,穿上白袍(赴死者专门穿着的白色和服)再享用一顿最喜爱的食物,作为最后一餐。之后,武士接到刀具和一块布,遵循礼节着装,端坐在刀前,有时身下还会铺一块特殊布匹。接下来自杀者会留下辞世之句,即在死前作诗。清酒也是仪式中的重要道具,自杀者饮酒时也会为介错人敬酒。
介错人由切腹者亲自挑选,侍奉在已经解开和服,拿起短刀的切腹者身旁。刀刃上裹着一块“奉书纸”,以免持刀者割伤手掌。之后,切腹者双手握刀,扎入腹部,从左往右切割。介错人随后举刀斩首,但不会完全斩断切腹者的脖颈,与脖子仍有一小段皮肉相连的头颅会垂在切腹者胸前,如同被双手抱着一般,因此这个过程就叫“抱首”。介错所需的剑术水平极高,介错人必须拥有相应能力。切腹者会事先与介错人约定好介错时机,确保整个过程分毫不差。一般情况下,切腹者将短刀扎入腹部后,介错人就会完成抱首,不会等到切腹者割开腹部。随着切腹仪式的演变,高度仪式化的切腹过程到后来变成了自杀者刚一拿起短刀,介错人就会进行抱首,更有甚者连刀具都不会用,用扇子等道具代替,刚一拿起道具,介错人就已经手起刀落。使用扇子的切腹者一般年事已高,或者具体情况不允许自杀者手持利刃。
在切腹由战时行为演变为和平时期的准司法程序的过程中,仪式也变得愈发复杂。介错人一般都是切腹者的好友,但这也不是必须。若战败的武士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后者也可能主动担当他的介错人。
江户时期的武士山本常朝在他的口述著作《叶隐》中表示:“多年来,担当介错人对武士来说一直都不是什么好事,即便完美地履行了职责,也不会得到好名声。若出了差错,更是会成为终身耻辱。过去曾有过介错人把切腹者首级完全砍下的情况,公认的最佳结果是身体与头颅仍有小块皮肉相连,以免死者脑袋飞向观者。”
封建时期还有一种名为“谏死”的切腹形式,家臣若对家督的决策不满,最极端的反对方式就是以切腹进谏。家臣会用利刃深深扎入腹部,再横向切割,之后迅速令人包扎伤口,觐见家督,向其展示伤口,说服他改变想法。这与“愤死”不同,愤死可以指代任何出于不满而自杀抗议的行为,不仅限于切腹。
还有些武士会采取“十文字切”,一种非常痛苦的切腹手法,而且死时没有介错人为其抱首。自杀者在横向切腹后还会纵向补上第二刀,在腹部形成十字伤口。进行十文字切的武士必须一声不吭地忍受痛苦,直至失血过多而死,死时应双手捂脸。
女性仪式化自杀
若武士切腹或令家族蒙羞,其妻子也应执行仪式化自杀,部分英语文献将其误称作“jigai”,即日语中的“自害”。但这个词实际是泛指自杀行为的词汇。
来自武士家族的女性采取的自杀方式一般是一刀割断颈动脉,使用的道具是短刀或者怀剑。这种自杀手法主要就是为了速死,以免被俘。武士阶级中的女性在自杀前会用绳子把双膝绑在一起,以免在死后摆出不雅姿态。
历史
英国学者Stephen Turnbull主攻远东宗教,在著作中为读者详细介绍了日本女性的仪式性自杀方式,在日本步入现代社会之前,武士阶层中的妇女是女性仪式性自杀的主要实施者。1185年4月25日,平知盛兵败,其家族中的女性集体自杀。18世纪的四十七士(也称赤穗事件)中的小野寺秀和之妻就在丈夫切腹后随之自杀。1869年戊辰战争结束后,战败的会津藩家族中大量成员自杀,保全名节,明治时代随即开始,其中,会津藩领主的笔头家老西乡赖母本人虽活了下来,但家中共有22名女性为名誉而自杀。
宗教与社会背景
投水自尽是为名誉而自杀的常见方式。1525年Abbot Jitsunyo的葬礼上,33名净土真宗信徒出于对阿弥陀佛的信仰而投水自尽,笃信之后会在他的净土获得重生。但具体说到切腹自杀,这种仪式没有宗教背景。战国大名细川忠兴的妻子细川玉(基督教名格拉西亚,也译作伽罗奢)因为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而没有选择自杀。
术语
日语中的“自害”(jigai)就是自杀的意思,而现代日语中常用的则是“自殺”(jisatsu)。近义词还有“自决”(jiketsu)“自尽”(jijin)以及“自刃”(jijin)。部分西方书刊将“自害”说成是指代武士的妻子自杀的专有词语,但其实这是个谬误。在英语世界造成这个误解的是希腊裔日本人拉夫卡迪奥·赫恩。学者Joshua S. Mostow认为赫恩将“自害”等同为女性版切腹是完全不对的,而且Mostow还对意大利歌剧作家贾科莫·普契尼所作的《蝴蝶夫人》以及其原著(由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所写)进行过分析。朗编写故事和普契尼将其改编为歌剧均发生在赫恩将“自害”定义为女性自杀之前。
极刑
自愿切腹自尽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种,但实际上,发生次数更多的是强制切腹,名誉尽失的武士所接受的刑罚就是切腹。犯下强奸、抢劫、贪腐、谋杀或谋反等罪行的武士一般都会被强制要求切腹谢罪。司法者将所有罪行告知肇事者后,会限定时间,一般是日落之前或某个特定日期,罪犯必须在这之前切腹自杀。个别情况下,若受罚者不服从判决,拒绝自杀,那么切腹仪式将变成一场真正的处决,司法者只会象征性地把短刀摆在罪犯面前,而介错人要做的就是直接斩杀根本没有切腹的“切腹者”,而且为了避免罪犯用短刀袭击观者或介错人,司法者经常用扇子等道具替代短刀。所以,此种刑罚虽保有切腹的仪式,但根本没有切腹之实际内容,基本等同于处斩。与自愿切腹能为家族换取宽待不同,视犯罪情节之轻重,司法者有可能在强制罪犯切腹后依然连带惩处其家人,罪犯的全部或部分家产也会被没收,对其家族的惩罚手段包括剥夺地位、卖作奴隶以及处决。
切腹是公认的武士阶层所能得到的最体面的死刑,而斩首和晒首(即斩首后将首级示众)则是更加严酷的惩罚手段,只有犯下重罪的武士才会受此刑罚。其他更加残酷的刑罚,比如烹刑,则是处理社会下层死刑犯的办法。
历史记载
1868年2月15日,法国海军蒸汽风帆护卫舰杜普里克斯(Dupleix)号上的11名水手未经日方允许便进入堺市,在当地百姓中引发恐慌。日方出动人员令法国人返回军舰,但在后来的冲突中对他们开了枪,法军水手全部死亡。法方代表严正抗议,日方先予以经济赔偿,之后又判处肇事者死刑。法国海军上尉亚伯-尼古拉·贝加斯·杜·佩蒂-图阿尔在处刑现场见证了全过程。目睹了多名武士切腹自杀的场面后,佩蒂-图阿尔深感震惊,请求日方宽恕涉事武士,于是9名武士获得赦免。日本作家森鸥外后来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堺事件》中用戏剧化的笔法描述了此事。
1860年代,英国驻日大使阿尔吉侬·弗里曼-米特福德就住在泉岳寺附近,能从住处看到四十七浪人的坟茔。在他的著作《旧日本故事集》中,弗里曼-米特福德记述了一名日本男子来到四十七士墓前自杀的故事。
“接下来要讲的这桩轶事足以体现四十七士的坟墓的神圣。1868年9月,有个男子来到大石主税墓前,念完祷文后,切腹自杀。但腹部的刀伤不足以致命,他又割断了喉咙,一命呜呼。尸体前有些书信,内容大概是自己身为浪人无法维持生计,曾请求长州藩,也就是他最崇敬的贵族家族收留自己,但遭到拒绝。于是,他只有死亡这最后一个选择了。此人非长州藩不侍,又不愿再当浪人,颠沛流离,所以在忠勇之士的墓前终结自己的生命就成了最佳选择。墓地离我的住所只有约两百码,一两个小时以后,我再向那里望去,只见地上鲜血四溅,男子死前的抽搐把周围弄得一片狼藉。”
弗里曼-米特福德还记述了一位友人向他描述的一次切腹仪式。
“很多人都在切腹时展现出超凡的英勇。一位目击者告诉我,有位出身长州藩的年轻人,只有20岁,但他的坚决举动很值得我在此讲述。年轻人不仅敢于切腹自杀,还足足切了五刀,先是横向三刀,后又纵向切割两刀。之后他又用尽气力把短刀深深扎入咽喉,直到刀剑从脖颈另一侧露出来,此时的年轻人咬紧牙关,用最后一股力气双手握刀,把刀刃彻底捅过喉咙,倒地而死。”
明治维新时期,德川幕府大将军的侍从切腹自杀的故事如下,同样也是弗里曼-米特福德记录的。
“再讲最后一个故事吧。革命期间,大君(指幕府将军)已经四面楚歌,灰头土脸地逃至江户市,发誓不再起兵,让出自己拥有的一切。一名部下劝他:‘将军,现在你必须切腹自杀,挽回德川家的颜面。我此言发自真心,绝对公平,我本人也会与你一同切腹。’大君暴怒,说他的话是一派胡言,随后离开房间。而那位忠诚的家臣为了让家督明白自己的真诚而退到城堡的另一间屋里,庄重地切腹自尽了。”
另外,弗里曼-米特福德还在《旧日本故事集》中描述了一场他亲眼所见的切腹仪式。
“前面具体讲了那么多切腹仪式的细节,我现在该说说自己亲眼目睹的一次切腹刑罚了。受刑者名为Taki Zenzaburo,是备前国领主的手下,就是他在1868年2月在兵库县下令向外国人定居点开枪的。我在另一个故事‘Eta Maiden和旗本’的序言里提起过那起事变。当时,没有外国人亲眼见过日本人切腹,所以很多人都觉得那种自杀方式是远航者在危言耸听。
那场切腹仪式是由天皇亲自下令举行的,萨摩国军队总部设在一座寺庙里,晚上十点半,仪式正式开始。每个外国使团都派出了一名代表到场,算上我,现场一共有7个外国人。又一场极为庄重的礼节过后,我能从Taki Zenzaburo这位正痛苦地忏悔着的人的嗓音中听出他的百感交集、他的犹豫不决,但他除此之外并未表露出其他任何迹象:表情、举止都如此,他说了如下这些话:
我,亦仅我一人,不正当地命部下朝神户的外国人开枪,在后者逃散时,我再次下令开枪。因犯下此罪,我即将剖腹,请求在场诸君见证此事,这是我的荣幸。
Taki Zenzaburo再一次鞠躬,令上衣滑落至腰带处,腰部以上的身体裸露在外。依照传统,他谨慎地将双衣袖掖在双膝下,以免自己之后向后倒去:高贵的日本绅士应当在死时向前倾倒。他刻意稳健地拿起置于他面前的短刀;他看刀的眼神带着些伤感,甚至都显得有些深情;接下来他似乎最后一次令情绪镇定下来,接着就用短刀深深刺入腰部以下的左侧腹部,又缓缓地向右侧切割,接着把短刀在伤口中转了一下,又稍稍向上割了一刀。在整段骇人的痛苦过程中,他脸上的表情丝毫未变。拔出短刀后,他向前倾身,伸长了脖子;这时他脸上才首次显露出痛苦的表情,但他依旧一声未出。此刻,依旧蹲伏在切腹者身旁的介错人已经仔细地观察了他之前的每一个动作,于是一跃而起,举起的刀在空中停留了片刻;之后一道闪光划过,传来一声沉重而可怕的落地声,最后是声响很大的倒地声;只一击,便人头落地。
一阵死寂,被血液有节奏地喷出我们面前这堆一动不动的人体所发出的可怕噪音所打破,而那一堆在不久前还曾是个勇敢且彬彬有礼的人。这太恐怖了。
介错人深鞠一躬,用米纸擦了刀,之后便退下了;沾染了血液的短刀被人庄重地取走,那是这场处决的血腥证物。两位天皇代表离席,走到对面的外国见证者坐席,告诉我们对Taki Zenzaburo的死刑判决已经如实执行。仪式结束,我们离开了寺庙。在举行地点和时间的衬托下,仪式更显庄重,全程体现了日本上层社会绅士所特有的极端的庄严和一丝不苟;这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严肃的仪式才能表明日方的诚挚,让我们知道死者的确是犯下了那桩罪行的人,而非某个替代者。虽然被可怕的场面所深深震惊,但我们亦在同时因受刑者的坚毅且颇具男子气概的风度而对他充满了敬佩,为主人效命到最后一刻的介错人的镇静与胆量也令人肃然起敬。
在现代日本
1873年,就在明治维新过后不久,切腹这种刑罚被司法系统废止,但自愿实施的切腹行为并未完全消失。此后,又有几十位名人切腹自杀,包括在1912年明治天皇死后双双切腹自尽的乃木希典将军夫妇,二战末期,更是有不计其数的日本军民宁可切腹自杀,也不投降。日军政治宣传曾广泛地赞扬切腹行为,将第一次上海事变(1932年)中一日军被俘士兵返回被俘地切腹自尽的故事大书特书。1944年,盟军取得第二次关岛战役的胜利后,日本帝国陆军中将小畑英良在关岛上的伊戈(Yigo)村切腹自杀。小畑后被追升了军衔。在二战末期的1944和1945年,由于日本败局已定,很多日军高阶军官都选择了切腹自杀。1970年,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煽动武装力量发动政变失败后,和一位追随者在日本自卫队本部公开切腹。三岛是在Kanetoshi Mashita将军的办公室里切腹的。他的介错人是时年25岁的森田必胜,此人试了三次都未能完成斩首,最终还是前剑道冠军古贺浩靖完成了介错。森田接着也试图切腹,但他刺入腹部太浅,伤不致命,于是他示意古贺也为他介错。
著名切腹事例
该名单按时间顺序排列
· 源为朝(1170年)
· 源赖政(1180年)
· 源义经(1189年)
· 北条高时(1333年)
· 足利持氏(1439年)
· 浅井长政(1573年)
· 织田信长(1582年)
· 武田胜赖(1582年)
· 柴田胜家(1583年)
· 北条氏政(1590年)
· 千利休(1591年)
· 丰臣秀次(1595年)
· 鸟居元忠(1600年)
· 德川忠长(1634年)
· 赤穗事件中的47名浪人中的46人(1703年)
· 渡边华山(1841年)
· 田中新兵卫(1863年)
· 武市瑞山/武市半平太(1865年)
· 山南敬助(1865年)
· 白虎队(少年武士团体,集体切腹自杀,1868年)
· 西乡隆盛(1877年)
· Emilio Salgari(意大利作家、侠盗[Swashbuckler]类动作小说[action fiction]作家
、科幻文学先驱,1911年切腹自杀)
· 乃木希典、乃木静子(1912年)
· 林忠次郎(1940年)
· 中野正刚(1943年)
· 斋藤义次(1944年)
· 小畑英良(1944年)
· 中川州男(1944年)
· 牛岛满(1945年)
· 长勇(1945年)
· 阿南惟几(1945年)
· 大西泷治郎(1945年)
· 小泉亲彦(1945年)
· 三岛由纪夫(1970年)
· 森田必胜(1970年)
· 猪熊功(2001年)
在流行文化中
日本传统中的武士之妻的荣誉自杀经常出现在日本文学和电影中,如吉川英治(Eiji Yoshikawa)的著作《太阁》(Taiko)《人情纸风船》以及《罗生门》。西方作家James Clavell在小说《将军》(Shōgun,1975年)中数次提及或描写切腹;之后,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电视迷你剧集《将军》(1980年)将“切腹”一词以及这个概念带给了西方主流观众。美国黑色喜剧电影《哈洛与茂德》(Harold and Maude,1971年)中的小主角就上演过一出‘切腹’。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1904年)中,被冤枉的未成年新娘Cio-Cio-san在歌剧的最后时刻听闻,她孩子的父亲虽终于返回了日本,但她并未因此高兴多久,因为那人又跟一个美国女人结了婚,这次回到日本是来带走孩子的,于是切腹自杀。
讲述30世纪及BattleTech世界观的小说中的Kurita家族(以日本封建时代文化为家族根基)的成员们经常用切腹自杀的方式来弥补过错,尽管整个世界观设定在未来。
2003年的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有两场切腹桥段。第一段是战败的皇军军官Hasegawa将军切腹自杀,其敌人Katsumoto(渡边谦饰演)为他介错。第二段中,身受致命伤的武士领袖Katsumoto在前美陆军上尉Nathan Algren的帮助下切腹自杀。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电影《四十七浪人》(47 Ronin)中,47名浪人因违反将军命令为家老复仇而全部被判处极刑,集体切腹。2011年电影《登陆之日》(My Way)中,1939年诺门罕战役中,一日本陆军大佐因在苏军和蒙古军进攻油田时下令撤退而在战后被上级要求切腹谢罪。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