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汉代石刻记录
雅安出石兽,石兽又为芦山最著名。
石雕艺术的繁荣,得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充足的石头,二是坚强的工具,三是宽裕的经济条件。进入汉代,中国的整个社会开始逐渐走向繁盛。
为什么这么多数量的石兽出现在雅安、集中于芦山?
自秦代起,统治者在四川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特别是兴建了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刘邦消灭了项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今雅安古属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开疆拓土的要道,政治、经济地位显著。中原地区的物资以及成都地区的蜀锦、蜀布、邛杖、茶叶等,通过这里一直运往中亚、欧洲。
雅安的汉代石兽,造型简朴,于简约之中尽显大气磅礴。








芦山东汉石刻馆:






芦山县东汉石刻馆的主体来自樊敏阙,


所谓阙,是矗立于宫殿门前或陵墓神道两旁的碑状建筑物,用以显示宫殿的庄严和陵墓主人的威仪,为汉代特有的地面装饰物。它由阙座、阙身、阙楼、阙檐和顶脊组成,形象地说,它是实心的房屋。
建于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为扶壁式双阙。在阙的顶脊正中央刻有一只鲲鹏展翅,口含一条绶带。阙檐为汉代出檐式筒瓦,檐口刻有无字瓦当,檐下斗拱层上镌刻浮雕图组,现存浮雕图为云南古哀牢夷族“龙生十子”神话故事。在斗拱层四角刻有大力士举双臂托举,显示出力能擎天的气概。主阙的左侧有耳阙,在斗拱层正中刻有西王母骑龙虎座图案。全阙气势磅礴、造型雄浑、构图协调、雕刻技法严谨简练,为汉阙石刻中的精品。






樊敏阙背后20多米处,是一座歇山式碑亭敏碑便嵌立于一只引颈翘望的巨大石龟之上。
作为芦山之宝的樊敏碑,建造于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碑上说,樊敏“无文不睹”,是一位饱学之士,他早年在青衣羌国任国丞10年,后担起了巴蜀太守的担子。当他的官位升到了司徒的时候,却因为战乱没能到达任上,结束了自己80多年的人生。
碑体雄伟高大,隶书字体字迹已风化难辨,幸县里留有拓片,碑上镌刻着“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隶书碑文558字,多为樊敏歌功颂德之词,也记载了不少四川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件。

芦山县博物馆所陈列的,也是国内唯一的东汉城门石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