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科技分论点1正好2023考研英语大作文中我确定的主题词是traditional festival, 所以我就写到了传统节日让我们聚在一起:…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establishing social circles… thrive on the daily interactions with our relatives… 从而将科技分论点1套用了进去。2.灵活运用模板句当我们在记忆模版时,一定能要深刻理解模板句的成分,避免死板记忆,将每一个分论点及阐述灵活使用。(1)套话句式比如在我准备的个人品质分论点2 的阐述中,是这样写的:Thatistosay,as for one’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fulfillment,this quality is remarkably advantageousand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role.而在我准备的社会文化分论点2 的阐述中,是这样写的:Thatistosay,as for organizing a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society,this virtue is remarkably advantageous and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role.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了,这两句是一模 一样的,只要把“as for”后面的内容替换一下,这个句式可以适用于任何主题词。(2)可替换的用词例如,我的个人品质分论点1 中,是这样写的(图3):
图6 、7:六级真题 1做题痕迹中能看出来,我原先想选C,看完D选项之后又改变了我 的选择。题目“in a report”很显然对应原文中“One report found that…”, 定位该句后,后半句的“39 percent of consumers… provide clearer,more accurate product information.”则完全对应了D选项。一定有同学觉得疑惑 ,D选项有这么明显的对应关系,怎么还会选 C呢?如果D选项不存在,仅仅考虑C选项是否正确,按照考研英语的出题思路,C很有可能是正确选项。C选项没有确切对应的原文,其中的 “growing demand”是由第一句“ 食品行业增加使用标签” 和最后一句“ 食 品商人回应消费者需求” 结合推导出的结论:如果食品商人对消费者需 求回应的结果是增加了标签的使用,那么说明消费者对标签的需求是 提高的。“eye-catching” 则是对label的引申或者说一种无伤大雅的修饰:既然使用了这些标签,总要设计得抢眼,或者贴在显眼的地方吧?当然,六级的破题思路是:eye-catching是偏题的,clear和accurate 才是这些标签的修饰语,六级的正确选项一定是“ 完全对应” 。然而,考研英语的选项不一定是完全对应的,包含更多概括和引 申、联想。(2 ) 同理,在本篇文章的下一题:
图8 、9:六级真题 2做题痕迹可以看出,我在AD之间犹豫了。D选项完全对应了原文 的细节“fear around food”,而A选项则是全文的模糊概括,不怎么对, 但也不能说是错。D选项是六级的出题风格,而A选项往往是考研英语 的出题风格。关于模糊概括的感觉,大家可以在做真题时细细体会。正是因为考研英语很少有定位到原句的时候,所以更推荐按顺序看完全文,至少要看完答案所在段落。考研英语很少有通过一句话就 得出答案的情况,看完段落、全文是不会“ 亏” 的。按照上文中推荐的的阅读做题顺序,理论上只要看一遍文章就能答完,即使看完全文,也能在10-12分钟做完一篇阅读。插个话,大家一定要破除对于阅读中的陌生词汇的恐惧 。“byinjecting fear into the discourse about our food” 这句话中我并不认识discourse这个单词,但是完全不影响理解。意会一下就是:“ 对食品的什么东西更加担心。” 至于到底是“ 什么东西”,不影响答题。(3) 以考研英语2013年的Text4为例,说明考研阅读全文前后照应的情况真实存在。( 非常啰嗦,可以跳过不看,也可以做完这篇真题后再来看这段做题思路)这篇文章特别难,我在做题的时候前半篇看下来脑子是嚼的,疑惑于为什么一会5比3一会8比0,只知道有个but——是不是两个不同的案子;甚至产生了误解,因为第一段有“administration”而误认为文章是 在讲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对立;只看得懂某法的4条条款中3条被推翻了,大概是因为州 “too close to the federal sun” “intrude”联邦权力,剩下的however也完全看不懂。不过即使未能理解文章大意,也不影响做出36 、37题。36题中我们已经掌握的部分告诉我们这是处于state与“federal sun”之间的纠纷 ,B 选项与第三段的含义相同。37题也基本属于同义转换,看第四段大致 能感受到这段是在讲州与联邦之间的交流合作的所以排除其他选项。做到第38题的时候看五段的内容,我却突然理解了文章的大意。因为第五段对第一段的内容又再次进行了解释,并且通过强烈对比“agree with… but disagree with…” 提请考生注意,这是最高法庭关于 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作出的两个决策,其中 “constitutional logic” 使我注意到 了第一段中的“on the more important matter of the Constitution”, 并且确信这俩讲的是同一个事,那么5:3的判决就是这些法官不认同的 部分,即Arizona法规是否与联邦法规冲突的部分。带着这种区分的观点,我又把文章前半部分看了一遍 ,从而理解了文章,纠正了误解。可能会有比较厉害的同学,在看完第一段后就已经厘清了思路,领先常人好几步。但对于我来说,第五段的对比给了我非常强烈的提示,是使我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所以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印象中这种前后照应的情况在做真题的过程中不只一次地出现 。 如果大家做题时第一眼觉得看不懂,不要心慌,也不要死磕前几段,按照我们预定的做题顺序先往下正常做题,可能在后面几段发现照应的地方从而理解了全文的主题,此时再回去确认自己对前几题的理解是否正确。3.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色彩变化感情色彩并不是只有在题目问到时才要考虑的一件事,在阅读文章时通过感情色彩判断作者的立场非常重要,甚至在不认识关键单词时有可能仅仅通过感情色彩判断出正确的选项。一篇文章中的感情色彩往往是不停波动的,通过对A事物的怀疑引 出对B事物的赞同,或者通过对C专家的引用来反对D专家的观点。在一篇文章阅读完毕之后,大家的心里应该大致能画出一个折线图 ,运用折线图来辅助排除选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是贴一道六级题来举例说明这一点,至于考研真题里对于感情色彩的运用大家可以在做题时自行留意。
图 14、15:早期口语练习复盘记录(2 )中期,流利度提升后 ,开始追求内容,走向模版化经过练习,这一阶段大家基本改正了思考时无意识地说“emm”和死 磕某单词而卡住好几秒的习惯,逐渐流利了起来;也对举例子 、正话反 说等方法更熟悉了,对于英语表达逐渐熟练,变得有话可说。随之而来 的问题是如何去组织自己的观点并且清晰地表达出来,如何去提高词汇 的丰富度并减少语法错误。于是我们的复盘走向了模版化,套用模版不仅可以运用上提前准备好的高级词汇,还可以使论述的框架简明清晰。我们几乎每次练习都能 总结出 一种模版。比如,但凡遇到法律问题,就在第一句用上“This isactually a conflict between… and…” 结尾再强调我们要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我们还对各种框架结构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例如有一次练习时,由 于上文提到的三号同学的观点太过于独特,我非常想对其中的第二点进 行补充,因此我并没有使用原先常用的“ 对每一个观点分别评价” 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新的方式:用三个短句快速陈列该同学的所有观点 ,随后表 示我尤其赞同第二点,并且“I would like to add a little bit … ”在结束后的 复盘中,其他同学们都表示这种结构比较新颖,可以视情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