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日记
查看话题 >青州:白日自为闲人长
四月末,偶得一日假期,于是约好了去青州逛一逛。青州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的“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因东方主春、主木,故而曰青。而此行的青州古城据说有2200多年的城建历史,此前从来没有去过。去过之后,发现古城比我想象的要更好。出门的时候有些阴沉的天气,在抵达古城的时候突然放晴了,天空如洗的蓝,蓝得透亮,云朵虽然不成形,但也还是大朵大朵的,很久都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天空了。



古城那天的人很少很少,格外舒适。沿着青石板路走了很久,和同行人说了很多,但我现在都不太记得了。主干道偶园街两侧都是些沿街的商铺,我们对此都没有什么兴趣。奶茶店倒是开了许多,从蜜雪冰城到茶百道,应有尽有。一条街上甚至有四五家蜜雪冰城,甚是壮观。路过许多门楼牌坊,写着俊秀古拙的大字,教人们一些亘古不变的道理。


我们一直向北,直到出了古城,北边市政府旁边还有一条老街,也走去逛了,许多店铺没有开门,也有些卖字画的雅店,但也没有进去打扰。一路走去又走回,回到古城的老店老槐树包子吃了几个煎包,还买了老店北边一家新店的包子,作为对比,结论是新店的确实要更好吃一点,一个包子只贵了三毛钱。



吃完包子,稍作休憩。我们继续闲逛。古城人不多,但偶尔也有旅行团带队路过,游客并不比原住民多很多,甚至大部分时候走在青石板路的中央,都不需要避让旁人。这样的体验,也算难得。


一路上我们走得很慢,晃到了欧阳修纪念馆买了门票,每人十元,我们慕名进去看。纪念馆占地面积不大,内容也并不多,一共五个展厅,但内容都乏善可陈。唯独环境清幽,曲廊相连,假山林立,树荫照水,风吹绿柳,隐约还有鸟鸣。


逛累了,和一个保安大叔在木廊下坐了挺久,但没有攀谈。大叔在看手机,我们看着远处的风筝,从五六个变作七八个,小小一只,不辩形状,但是非常恣意。春天向来都很好。
欧阳修是我很喜欢的散文家、诗人。他所作的《醉翁亭记》大家都耳熟能详,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的必考篇目。熙宁元年(1068年),欧阳修以兵部尚书、京东东路安抚使知任青州。欧阳修在青州执政三年,为政以德,宽厚待人,深得民心。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这首《青州书事》:
年丰千里无夜警,吏退一室焚清香。
青春固非老者事,白日自为闲人长。
禄厚岂惟惭饱食,俸余仍足买轻装。
君恩天地不违物,归去行歌颍水傍。
这首诗在展厅里初看时就很喜欢。可以看出欧阳修非常喜欢在青州的清闲生活,宽简的为政风格,促成了这种闲适的生活,让欧阳修加深了对归隐颍州(现安徽阜阳)的渴望。
欧阳修除了散文与诗词为人所称赞之外,对书法、围棋、古琴亦精通。此外,他还非常喜欢饮酒,自号“醉翁”。欧阳修在青州三年写下的诗词中,很多都与酒相关:“嘉客但当倾美酒,青春终不换颓颜。”“席间风起闻天簌,雨后山光入酒杯。”其中最著名的关于酒的诗句是:“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欹枕看山横。”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青州山水的喜爱。
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纪念馆的原因。虽然布展单薄,但仍然用文字塑造了一个足够立体的人物形象,从生活、学识、爱好、政绩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生动的诗人、政客、生活家。

景区除了我们和保安大叔,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别人。看着展厅中欧阳修的诗词,一千多年以前,他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而一千多年以后,我们仍然被这样的词句打动着,那大概也是这样一个春天,彼时的他不知又是怎样一种闲愁萦绕心间,驱使他写下了“无计留春住”。人生所得与不可得,不在酒里,就在诗里了。走出欧阳修纪念馆,回到车上,看了看手机,已经走了一万两千步了。 午后气温明显爬升。我们去了距离古城十公里左右的井塘古村。
井塘古村听闻还是电视剧《红高粱》的取景地,但我们都没有怎么看过。
快到目的地的时候,远远看到一个大叔在前面向我们招手,指挥我们左转进入停车场。问了大叔前面是否没有停车场了,大叔说前面的很小。大叔说得好像是真的。停车场车也不多,相对应的景区人也很少。
离开停车场抵达景区前,要经过一段长长的藤蔓石板走廊,两侧是些民宅,也有农户在走廊两侧售卖一些手工艺品和农家特产,有野核桃、槐米茶、农家蜂蜜、自酿酒之类的。



走了好久,原来尚未到达景区入口。入口还在更深处。
可能是因为到了山区,有山有水的地方,温度会比城市里低上几度。刚进入景区不久,就有丝丝凉意了。景区入口处左侧石板下有一条小溪,流水潺潺,清澈无尘,试了试也不算太凉,如果到了盛夏,这样的长流水,应该会像天然水空调一样使人愉悦。
继续往里走,意外的遇到了一面小型的瀑布。瀑布是自然地造物,而且并不能恒久存在,因此每次遇到瀑布,都会觉得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兴许是因为尚未到雨季,瀑布的流水不丰,调高快门速度,会看到水滴一粒粒滚下,在长满青苔的黑色岩石上砸出无数细小的水花。隐约觉得已经是夏天的前奏了。



古城超出预期,古村也没让人失望。沿着青石板铺就得石阶拾级而上,一个个小景点分散在四周。虽说是景点,大部分也就只是看看当年的古宅,据说很多古宅是明清时期的遗留物。部分古宅改造成了一些展厅,展览并不十分精美和讲究,但是看看也无妨。比起展览,其实更喜欢的是古村的环境和不需要追赶时间也不需要催促自我的体验。


古村里时不时就可以遇到秋千,游客罕见,无人争抢,不需等待。游览才刚刚开始,就在这样的秋千上坐了很久。
身后的树林下有着大片的不知名野花,紫色的花瓣薄如蝉翼,依稀可以透过下午三点散射的光线,抬头是大片的春树枝桠连成了一片,布满在淡蓝色的天空上。阳光照例慷慨地穿过树影,投下一片影影绰绰。就在这样的影影绰绰里,消磨了不知道多久的时间。直到渐次抵达的凉意携风而来,我意识到要快点结束游览早点下山了。



路过一个关于生产工具展览的院落,小小的四合院里面朴实随意地放置了一些大概二十几年前的生产工具,很多都叫不出名字,但是依稀在很小的时候见过。我和朋友笑说,这个展览的意义,要在二十年后大约才能体现出来。
院落里坐着一个老奶奶,正在用晒干的玉米外皮编制篮筐,看起来像我奶奶一般大的年纪,手艺仍然灵巧。她看起来和所有我见过的老人一样,平静,淡然,好像不属于这个时代。她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劝我们购买,我们低头看她编东西,她头发已经花白,仍然穿着冬衣,抬头看了我一眼,用不大的声量说了一句方言。但我却没有听清。
朋友给我转述说,奶奶问你,也没穿个棉衣,冷不冷啊。
我有点恍惚,迟钝了一下,才连忙说,不冷不冷。
陌生奶奶的一句问候,带给我久难平复的感动。我们明明素不相识,大概只会用几分钟的时间路过彼此漫长的生活,我们停下来也只是出于好奇,而且笨拙不善言辞,原本也只想安静驻足片刻,不要打扰。没想到奶奶并不关心我们是否购买,也并不在乎我们来自哪里、去向哪里,更不在意我们是否拥有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获取的那些标签,她只是在忙碌的手作间隙里,抬起头轻轻问了我一句,冷不冷啊?


快乐有很多种。感动是其中珍贵的一种。能够拥有被感动的体验,是一种足够幸运的快乐。而能够深切的体验到感动这种珍贵的情绪,又会有一种自我感知的快乐,而这种感知情绪的能力,恰恰是获得快乐的关键能力。快乐是一种能力。我一直觉得是这样。



回程的路上下起了细雨,晚上开车视野受限,但返程仍然比去程缩短了快一个小时。
小城一日虽短,但回忆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