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罗雪山通道(二)
转向德维线向北行,大约30km开外就是康普乡,以及康普的澜沧江大桥。这座水泥桥是近年新筑,在其下游一点还有一座旧时的铁桥,明显更窄的车道,与江面落差也更低些,从桥面、护栏的锈迹看应是经历了不少岁月。过了桥,江右的道路果然没有铺装,仍是乡间土路样子,坑坑洼洼,又兼下着中雨,即使SUV仍是十分难走,偶然还会有在泥路上打滑的情形。

向前开得一段,便是盘山的弯路。大雨之下,山峦为云雾遮罩,烟雨迷濛;山路却更是崎岖难走,偶有水坑的深度已经超越了半个轮胎。这让我不得不考虑小车能否胜任这复杂的路况。再行一段,崖边的泥路上出现了较大块的落石,也有山溪直接从路面横亘而过;流量不小,过了路面继续往山下冲去。奔涌的山溪终于让我审慎起来,也许天晴时再来试探这段路更为妥当。

决策之下,还是掉头回了康普乡,澜沧江左岸。这次试着走了山腰旧时的小路,从下游一点的铁桥过江,依然稳当可以过车。江面开阔,江水雄浑,汽车通过时铁桥吱吱呀呀的声响,仿佛饱经沧桑的人诉说着旧时的见证。

再转回来,沿德维线向南走10多公里,将到未到白济汛乡时见到了澜沧江白济汛大桥。也是近年新修的双车道水泥桥。上桥的路口处已有路牌,提示过桥后可以去怒江州。路牌上怒江方向的道路名居然还是国道编号,但在几个主流地图上却都没有显示。

过桥后便开始盘山向上,初始的10多公里路面基本已经铺装完成,不算难走;继续上山便是仅铺了一层碎石的路面了,但比起康普乡的泥泞来还是好走些。远山苍翠,峡谷幽深,仍是下着小雨。

约只走了不到1小时,眼前豁然开朗——传说中的碧罗雪山隧道就在眼前,隧道前的山坳大概被平整过,像一个小广场。

行走在地图上没有的道路,发现了隐藏的雪山隧道,怎能不让人兴奋呢?因下雨的缘故,隧道边山溪暴涨,水声很大,依然掩盖不了自己仿若发现新大陆的心情。

进了隧道,果然还没有完全完工,顶灯尚未安装好,也没有通电,约4km长的隧道漆黑一片,须得开大灯才能通行。不过路面已经修完,比较平整,不像曾经走过的215国道某处,悠长的隧道内仍是坑洼土路。在稍显漫长的漆黑之后,终于到达隧道的另一端,不由让人想起川端康成《雪国》著名的开篇:“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这里同样是县界,当驾驶的小车乍一出隧道,同样是一片白茫茫,只不过这是白天,茫茫的是云雾缭绕的山峦。仿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在出口处拍几张照片,不免自嘲,其实自澜沧江江面过来也只行进了20多公里,物候天象,不会有太多变化的。依然下着中雨,依然有山溪的咆哮(是的,的确有这么响),依然是未曾铺装的碎石路面。然而这边的确已是怒江州的地界了。


继续向前行进了八、九公里,本以为怒江州的石月亮乡已近在咫尺,结果连日下雨导致的小规模山体滑坡还是出现了。崎岖的路面被大量坍塌的落石堆成了一个斜面,斜率大概超过了40度,傍山一侧还不时有碎石滚落,拦阻了去路。在我前方还有一辆云Q牌照的小车,应该是隶属于怒江州的,也已是逡巡而不敢前。与前车闲聊两句,路况不适合继续前行,我的“探索怒江”的计划,到底还是受阻在了即将见到怒江的一步。


周围群山莽莽,隐于雨雾之中,时而露出个缝隙,已可见到海拔较低处的村庄。好在已经穿过了碧罗雪山,探索了地图上没有的道路,也算不虚此行了。

沿原路返回,经过白济汛往维西县城去。县城氧气充沛,住下后傍晚在维西的高高低低的街市间闲步一会,也无甚消费意愿,只随意看看这县城的热闹与冷清,依稀是个局外之人。但感冒后缺氧的症状是消失了,早早就寝,睡了个安稳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