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胆的尝试吧-读书中
边读边摘录与感想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我们对这一奇妙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的理解似乎并不深刻。是性格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吸引,还是性格互补的人更容易坠入爱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超越性欲的柏拉图式爱情?情侣之爱与舐犊之爱究竟有什么不?激情之爱与相伴之爱又有何差异?】
【但我们必领强调科学研究讨论的是一般规律,而不是某个人的具体想法和行为。也就是说,不能依据个人喜好来判断价值。所以我希望读者诸君在阅读 《亲密关系》这部著作时,能更多地进行理性思考,而不要片面地以情感作为评判标准。】
【什么是亲密关系 (intimate relationship)?为什么亲密关系这么重要?然后我们要思考紧密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承传的文化、遭遇的经历、拥有的人格、共同的遗传以及人际交往。要正确理解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是谁,置身何处,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亲密关系的性质:
【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 (knowledge)、关心E(care)、相互依赖性 (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E(mutuality)、信任 (trust)以及承诺 (commitment)。】
【首先,亲密的伴侣彼此间有着广泛而私密的了解。他们熟知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和心愿,而且一般不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人。亲密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伴侣了解、理解并欣赏自己,其亲密程度就会增加 (Rcis et al., 2004)。】
【亲密伴侣的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另方的行为目标和行动能力。亲密伴侣的相互依赖性是指他们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响对方的程度,这种相互依赖是频繁的(经常影响彼此)、强烈的(彼此都有显著的影响)、多样的(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彼此)和持久的(彼此影响的时间很长)。人际关系变得相互依赖时,一方的行为在影响自己的同时也会影响对方。】
【使得亲密关系易于保持的另一个特点是信任,期望对方会善待和尊重自己。人们相信亲密关系不会带来伤害,并期望伴侣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关注自己的幸福。如果丧失了这种信任,亲密伴侣也常常会交得猜忌与疑忠,以致损害亲密关系特有的开朗、坦诚和相互依赖。】
{我:信任、善待、尊重。坦诚也是信任、善待和尊重的一部分。身处情感中的人需要思考与反向思考,“亲密关系不会带来伤害”,那么什么会给亲密关系带来伤害,如何避免,如果避免不了应该怎样解决。“期望伴侣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伴侣的终极需求无非是走向幸福,什么是幸福,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幸福是需要两个人彼此磨合和不断校正,最终去寻找的东西。信任、坦诚、善待、尊重、稳定,很重要。--2023.6.18}
【最后,亲密伴侣通常会承诺他们的亲密关系,希望他们的关系能持续到地老天荒,并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种承诺一旦丧失,曾经的恩爱情侣、知心朋友也会日渐疏远、貌合神离。】
【一般而言,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亲密关系的所有六个特征,了解、关心、相互依赖、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我:现在的社会亲密关系能恒定的具有一两个特质就已经很奢侈了。--2023.6.17}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亲密之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我:归属需求是人生理和心理的正常需求,不能被曲解成内心弱小。所以理性思考,不要以个人情感片面的去定义。--2023.6.18}
【当我们珍视的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时,我们往往会魂不守含,进而变得疯狂痴迷,这充分表明亲密关系对我们的重要性。归属需要的力量还表现在,当人们长期处在极度孤单的状态时,会表现出强烈的紧张应激反应 (Schachter, 1959):任何对亲密关系构成威胁的事物,都让人无法接受】
{我:伤心、抑郁、痛苦或折磨对方,这些都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类状态是对亲密关系危机的应激反应,而对方此时也更不知晓,所以常常会用“无理取闹,不可理喻”去定义或反驳伴侣,这样只会加深危机裂痕。
以前在面对这种状态的时候,经常会说“我反思这种情绪的不对”,但理性来看,这也无需反思,这就是正常的应激反应,情绪无错为何反思。如果感应到危机,承受危机的人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发问和解答:哪部分有危机,理性分析,合理发泄。制造危机的人应该对此类情况发问和解答:哪部分有危机,理性分析,合理安慰。
有时候危机并不是那么容易看见,所以才需要“用心”。有很多人都觉得费时费力,所以放任自流,无责任感就是如此吧。--2023.6.18}
【为什么我们这样强烈地需要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是如此社会化的动物?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这种观点的逻得在于,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都落群族里,生存环境思步,到处是长着獠牙利齿的猛兽。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街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这种环境下,与他人建立稳定持续而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拥有这些个性倾向的早期人类,其子女更可能生存和繁行。结果人类的特质也级優地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虽然这种观点启发了 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现代行为进行反思(本章稍后会逃一步探讨),但须承认这只是一种猜测。无论这种演化论的假设是否完全正确,毫无疑问今天几平所有人都十分关注自己与他人依态关系的质量。如果我们的生命缺乏感情, 我们就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患上身心疾病。众所周知,衣食住行乃生活必需,但归属需要却表明亲密感情也是美好生活所必需的】
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
【文化影响人际关系的有力佐证。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和接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标准。】
{我: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思想很难不受限制而独立。如何找到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范围?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对此无解,如此想想是不是我也轻松些。----2023.6.18}
个人经历的影响:
【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哭喊时,慈爱的照料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顿他人,说明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 (secure)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其他婴儿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井不持续,服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一矛盾型。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时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我:这说的就是我啊----2023.6.18}
【最后第三组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依恋。回避依态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当儿童面对危险的陌生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水,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 (Ainsworth et al..1978)。焦虑一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高,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多数人认为依赖他人是轻松愉悦的,即他们的亲密关系是安全型的。但是约40%的人认为自己不安全,他们要么很难信任和依赖伴侣。要么十分担心自己的亲密关系能否持续。此外,受访者还要报告童年经历和目前对亲情、爱情的态度,结果表明这些和他们的依恋类型是一致的。安全型的人一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看法,记忆中父母也是充满爱心,提供支持的人。相反,不安全类型的人认为他人不靠谱或不能信任,记忆中的父母也是矛盾或冷漠的。】
{我:很难信任和依赖伴侣,焦虑亲密关系能否持续。是一种非理智的焦虑状态。----202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