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随感2
孟子一书我是从后面开始看的,一开始还随手写点感想,后来偷懒就不做了。现有的整理了下,作为备忘。 13.45 由个人至于所有人,由所有人至于物。阶差关系,基本上就是从个人到亲亲到泛亲到所有人到物。 13.35 儒法差异 13.34 强调社会人。人的社会属性是第一位的。社会道德。 13.37 强调礼的实质,心诚,主敬,而非形式。 14.1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这段后续可以衍生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的融合。 梁惠王章句下2.7这段很有意思,乍一看也没什么,无非就是选拔贬斥人不需要看左右之人和大夫们的意见。而要关注全国人民的意见,再结合自己对他的意见。所以是选拔人才要摆脱贵族系统或者说官僚系统以及国君身边之人的意见,要看大众的意见和君王自己的意见判断。你这可以说他有民主的一面,也可以说他是君王独断专行的一面,最重要的是摆脱了中间阶层及贵族和官僚系统这个执行阶层,无论如何都是行不通的。有意思的是在这段话前面,还加了一句话,迫不得已要用新进人员,意思就是说尽量不要用新人,保持旧有体系,实在保守,极力维护现有统治阶层的利益,不鼓励变动恒谈不上阶层流动了。感觉孟子这样的言论很多,有想法,但不成熟也不深入。 王之猎场一段,地位不同,责权利不同,冲突时时存在,同忧同乐局部可以,整体上是不可能的。人有渴望流动的意愿,这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就能满足的。孟子这种一厢情愿的静态和谐观,以为上下阶层内外都可以和谐,我对此不以为然。 孟子把民生民心民意放在首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民本思想。但是小人们老百姓门只配被君子大人们管理训导。贵族君子大人是治人者,牧者,是精英主义,道统的解释权就在于像孟子这样的人,是为帝王师。 荀子作为法家重要人物的导师,荀子的性恶vs孟子的性善,两人处处可对比,所以中国后来外儒内法其实也并不是完全冲突的,毕竟法与儒有脱不了的干系。孟子和荀子这俩人怎么有点点像西方的洛克和霍布斯这两人呢?纯粹瞎联想。 孟子一书我多数看的是白话文翻译,有些则看原文,原文的气势一会儿连环句,流畅无比,一会儿排比句,排山倒海。但是辩论水准和逻辑性很一般,很多观点也不能苟同,比如讲到具体政治问题或者辩论的时候,偷换概念,避重就轻,误导他人的不少,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莫名其妙的也有,可能有的是文本记录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