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絮絮叨2023年6月5日-6日 《怒呛人生》和《扑克脸》
这段时间看了两部美剧:《怒呛人生》和《扑克脸》,我试试各用一句话介绍他们。
《怒呛人生》讲两个亚裔美国人,因倒车以及后续阴差阳错发生的一系列琐事,从彼此陌生变成仇人,继而相杀相爱的故事。《扑克脸》讲一个天生能识别谎言的女服务员,在被仇家追逃的过程中不断侦破身边杀人疑案的故事。
《怒》的故事很反主流,它把目光聚焦在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下现代人无处发泄的愤怒,以及愤怒发泄之后多米诺骨牌倒塌引发的连锁失控事件。《怒》让观众很爽,因为它替观众发泄了那些他们曾经不敢发泄或强行按下愤怒,《怒》也让观众很唏嘘,因为它让人看到了即使一个小的发泄也会引发局大的恶劣后果;《怒》中有个台词,大概的意思是生活虽然现在很美好,但那只是一瞬间,生活的常态是越来越糟。两个主角,各位有各的毛病、问题、心结:生活圆满事业有成的女主厌恶她的工作和家庭;在美国底层苦苦挣扎又略有成绩的男主则厌恶人生到了需要烧炭自尽的地步。《怒》的大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拷问现代人的问题:我们是否丧失了作恶的权利?社会规则教导我们与人为善、谦虚忍让、遵守秩序,但人的骨子里还是有作恶冲动的,长期的压制只是在积攒反弹的势能。问题的关键不是杜绝作恶冲动,而是如何把它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我很喜欢它的中文译名中,怒呛人生,男女主愤怒的对象其实并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人生,也正是因为如此,伤害作贱最严重的,还是自己的人生。
作为美剧,无休止的伤害破坏并不符合“主旋律”,观众不需要《海边的曼彻斯特》那样的丧与沉沦。剧中的价值取向终归还是要和人生和解,男主最终向弟弟坦白了曾经扔掉弟弟大学申请书、毁掉他前程的恶行,女主最终意识到了婚姻的不可维系,守在了躺在病床上的男主身边。
不过,《怒》中我不太喜欢的一个点是,它试图将男女主的人生问题追溯到原生家庭,宛如悬疑片里把无法处理的现象解释为意外或灵异事件,这到底是编剧的偷懒之举,还是因为篇幅限制的无奈选择,我倾向于前者。这样的处理隐含了一个令人悲观的论断:男女主的悲剧人生在出生时就已被注定。这个论断,当然是武断的,逃避责任的,却也是讨喜的,能打动观众的。因为每一个观众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因袭原生家庭的心理问题,他们需要这样的借口来撇清自己的责任。
再说《扑克脸》(目前我只看了6集),这也是一部既典型又反主流的侦探片。“典型”是它的架构是规规矩矩的本格推理,一集一个侦探故事,前半段老老实实地把凶手、动机、杀人方法展现给观众,然后观众和女主一起在看似“完美犯罪”中找线索、寻破绽。“反主流”是因为它作出了两大突破,一是侦探性格性别上的突破;二是侦探天赋bug上的突破。我试着分别说一下:
侦探性格性别上的突破。当下的侦探,早就摆脱了上世纪福尔摩斯、波洛那一本正经的形象,卷福神经病式的癫狂成就了一代经典,《基本演绎法》中刘玉玲的女版华生以及福尔摩斯嗑药情节也让人印象深刻,就连美剧《汉尼拔》中的吃人恶魔汉尼拔有时也会承担侦探角色,因此有性格缺陷的侦探并不罕见。但让一个形象邋遢、丢三落四、摇滚朋克的女服务员当侦探,辅之以没有20年吸烟喝酒史练就不出来的低沉烟酒嗓,真真让人大开眼界、倍感新鲜。要知道,上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侦探形象,还是动画片《鸭子侦探》中的梅小姐。据说,梅小姐的形象正是来源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她笔下的马普尔小姐,但无论是梅、阿还是马,都是中老年贵族的女性形象,这是一个安全的年龄,她们优雅睿智成熟,但不会流露出性魅力,避免罪犯因爱上她们的颜值、迷恋她们的身材而使故事画风突变,她们和其他男性侦探一样,更像是冷血中立的破案机器,只不过披了一层女性的外衣。然而,《扑克脸》的女主完全不一样,她是一个美国90后女生,抽烟酗酒独居,文化程度不高,大概率早早辍学,空有一身天赋却又不思进取,被囚禁在赌场当服务员却又怡然自得。生活遭遇变故后,变身末路狂花,一人一车,一边逃难一边流浪,一边打工一边破案。她的女性魅力被编剧小心翼翼地藏在了邋遢的穿着、凌乱的发型、烟酒嗓、女汉子的举动中,但在两处关键的时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彩票杀人案”中为怪僻屌丝修补伤口,二是“嬉皮士杀人案”中搭讪BT老人,这两行为都是为了都是为了套取破案线索,但编剧处理得很干净,女主大大咧咧心无杂念一本正经,反衬出两位男性的下流猥琐。
侦探天赋bug上的突破。在诸多不同版本的侦探小说法则中(有博尔赫斯的18条版、范达因的20条版),都有类似的表述:必须让侦探和读者拥有平等的机会解谜,破案只能通过合乎自然的方法,而求神问卜、读心术等应列为禁忌。然而规则和禁忌就是用来被打破的,《lie to me》给玄学读心术披上了微表情识别的科学外衣,然后用一句一句“you are lying”大杀四方,不过,在我看来,《lie to me》已经不属于侦探推理剧了,更应该称为悬疑剧。反观《扑克脸》,虽然女主和lightman博士(lie to me主角)一样,拥有同样识别谎言的天赋(它更加玄学且本能),但在女主每一次识别出别人在说谎后,还得老老实实去找证据、找线索、找说谎的原因,“bullshit”更像是女主自己内心的吐槽,而不是直面凶手的指控。所有的侦探都有过人的天赋,有的记忆力超群,有的观察入微,有的深谙人心,但侦探拥有超能力的设定,在本格推理的故事中是极度危险的。而《扑克脸》的编剧处理得很妙,识别出凶手说谎从来都不是破案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因为早早就交代凶手和凶杀过程,观众甚至比读者更早知道凶手在撒谎。女主的这种超能力,只是增加了她继续调查的动机。在有的剧集,这种超能力甚至都没有发挥作用——在“摇滚乐队杀人案”中,女主问凶手这首爆火歌曲究竟是不是死者小伙写的,我们以为下一幕又会是“凶手说谎、女主bullshit”的二连,结果凶手坦然承认,给了女主和观众一个措手不及。总的来说,女主有超能力的这个设定并没有使她比观众在破案上更有优势,这是这部剧能够立住的点。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这部剧目前我只看了6集,其中案情最简单、推理元素最少的就是“摇滚乐队杀人案”,但最让我感动的也是这集,鼓手小伙肆意妄为、才华横溢,和女主十分般配,却死在了自己偶像的手下,让人十分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