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事无成的浮士德活出了人生的意义?
“人活这一生是在干吗?其实无非是在想象一个自我,然后努力去实现它,去建构你想象的那个自己。浮士德的一生可以说‘一事无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可能性的想象,而上帝认为这就叫善,这就是最大的价值。”在《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新书发布现场,华东政法大学文学课教师杜素娟谈及《浮士德》中蕴藏的人生母题。她认为浮士德身上具备一种“人生的弹性”,可以促使他在每一条路都走不通时,依然能够想象出一条可能的新路,而这是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获得的能量。
近日,《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这本最初源于播客对谈的“文学课”以文字形式出版,心理咨询师史秀雄与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选取多部经典文学文本,结合当下青年人普遍的心理困惑,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个人成长启示。活动现场,两位作者从“遗憾”聊起,重新解读《浮士德》文本中蕴含的人生意义哲思,最后谈到当下青年所寻求的“安稳”究竟是什么,以及真正的“安稳”又在哪里。
本文为对谈整理。 整理|申璐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
浮士德一事无成,但活出了人生的意义
真正的安稳是能够抗风险
杜素娟:这几年,我明显感觉到现在有些年轻人求安稳的心态胜过以往任何一届。我很能理解,但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悖论的东西,现在很多年轻人想要的安稳是缩小自己的愿望,就是我不敢想象更多的东西,我把我的愿望缩小,同时因为要缩小这个愿望,我们的能力是不生长的,一旦有什么变数,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但这就是安稳吗?其实真正的安稳只有一种,就是抗风险性,你的抗风险性越大,你越平安,越安稳。

杜素娟在活动现场。(出版社供图)

史秀雄在活动现场。(出版社供图)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刊发。整理:申璐;编辑:张婷 李阳;校对:柳宝庆。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初夏,我们选出了20本好书 (8人喜欢)
- 略萨去世后,一个“怪才辈出”的拉美文学世纪也结束了 (41人喜欢)
- 韦庄:我们离别后的第二天,几千年过去了丨周末读诗 (20人喜欢)
- 打开北京的“N”种方式:四季就在出门左拐五分钟的地方 (8人喜欢)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我的一生中,文字本身从未受到过如此威胁 (3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