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译者的话及前言阅读笔记
2023年6月3日起,始读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尝试做每一章节的阅读笔记。
今日本打算就将第一章读完,奈何晚间散步时间过长,欣赏了杭州的夜景却忘记漫步于思想的湖畔。归来勉强将译者的话和前言读完,明日努力。
宗教史,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仅对宗教的发展做历时性的梳理和总结。实际上,对世界各宗教做历时性探索的同时,避免不了共时性的比较研究。
“因此,我们不能将‘宗教史’简单理解为宗教通史或者专题史,而应该在宗教学或者比较宗教学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个术语。”p5
在这个意义上,在进入历史研究以先便需要明确宗教之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
伊利亚德讨论到,宗教不可分割的属性之一是“神圣”,对于神圣的体验包含了“人类关于存在,意义和真理的观念”。换言之,人类通过对神圣体验的经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对于一个真实且富有意义的世界的认识,是与对神圣的发现密不可分的。通过体验神圣,人类的头脑觉察到那些自身显现为真实,有力,丰富以及富有意义的事物与缺乏这些品质的东西——也就是说,混乱无序地流动,偶然且无意义地出现和消失的事物——之间的不同。“1p3
他认为,人类通过宗教中的神圣体验(experience of the saccred)以及神显(hierophany)获得自身持存的根基,而这样一种行为,并非仅存在于人类历史的某一个阶段,而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一种元素“。换言之,是人类最原初的行为,即寻找意义。从这一方面而言:
人不是‘世俗‘的存在,而是’宗教的人‘(homo religiosus)p5
“在文化最古老的层面上,人类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行为,因为采集食物,性生活以及工作都有着神圣的价值在其中。换言之,作为或称为人,就意味着‘他是宗教性的’。”1p3
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认为,人类的一切宗教活动史,就是人类的自我救赎史。因为伊利亚德自身也谈到
炼金术并不是化学的残余,不是一种‘前化学’,而是一种灵性的技巧,完全不是寻求征服物质世界;而是寻求改造人本身:寻求人的‘得救’和‘解脱’。p2
另一方面,伊利亚德并非在这里宣称宗教在现代社会的“终结”意味着人类已经寻找到了自身的意义,他甚至讥讽道现代社会的彻底世俗化是“人类精神历史中的一大新发现“。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宗教的人”的集合,现代社会是无法完全摆脱其自身所具备的“神圣“属性:
现代社会所谓的非宗教的人其实是去神圣化的过程的结果,而这一种去神圣化并不能摆脱过去的神圣历史。他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宗教的遗产,各种新兴宗教,通俗小说的文学主题,政治意识形态,也会显示出某种衰减的,隐藏的宗教行为。‘总之,大多数’不信宗教‘的人仍然主张某种伪似的宗教和衰减的神话。’ 因而‘从某种观点看,可以说那些声称不信教的人,宗教和神话只是’隐蔽‘在他们意识的暗处——换言之,对于这些人而言,整合一种生命的宗教观的可能性是深藏在心底的。“p6
写不了了,女朋友让睡觉了。可恶
6月4日补
因此,宗教学研究,或者宗教史学不仅要在纵向时间轴上明切宗教时间,在共时性研究上,更要揭示出宗教的结构和宗教对于人的意义。也就是说
应当通过宗教研究深化对于人类本性,特别是自身所处世界的认识。在这层意义上,‘宗教史’的最终目的乃是建立一种‘新的人道主义‘。”p6
此外,伊利亚德也谈到了宗教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宗教发展的结果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之后的共生状态。
在前言的最后,伊利亚德强调人类思想或者人类精神史的统一性。从这一点延伸又无疑回到了此前提出了那一武断地宣称:人类的宗教史就是人类的自我救赎史。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保罗·蒂利希的那句话:信仰是人类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
然而,宗教作为神圣显化的外在形式结果,是否只能是客观唯物的强宣称,还是说存在某些无法否认的光照耀在人类命运的前路。这一切都有待最终那日的到来。
大众的心灵相应地通过想象他是有形体相信他是存在的,通过想象他是行动的相信他是活着的。“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三卷 中世纪哲学 第四章 “犹太哲学“ p89
神人同形同性论(anthropomorphism)
Dominus illuminatio m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