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
三点醒来,是因为头痛。
找出止痛药吃了,想着反正也醒,顺便看会书也不错。
豆瓣电台真是好,现在写东西看书基本不听自己原来储存的歌,通常是打开豆瓣电台,有啥听啥,喜欢的点击一下,做个记号,翻书一样,下次再听。错过的无所谓,因为,总是有好歌嘛。
尽管很忙,还是会买一堆的新书,有空就看。每周必买的杂志,是每天回公司前放一本在包里,等待打铃的那二十来分钟也看,常年阅读已经有非常好并且快速的习惯:浏览一下标题,看其中的一段,就知道是否该读下去。读下去的,通常又看得很快,并且都能进入脑海,放下书本,慢慢体会,吸收,消耗,那是其余的一种状态了。
今晚在书店买了三本书:《不寒窗集》、《阿拉贡斯》、《季诺》。后两本是漫画集,本身自己喜欢看,买多了两套,准备下次过去找清风和小双,带给那两家伙,应该会喜欢。
买了本周的必看杂志,分别是:三联、看世界、看电影、看天下、南都周刊和人物周刊。
每个星期花在买书上的钱好像至少会有三百。回报的办法是,赶紧继续看。
最近在看西西的书。她的书,几乎买齐,除了《美丽大厦》和《候鸟》。托朋友从香港帮我寻找,全部加起来超过一千五。港版的书真是贵。
西西的文字,就像黎戈说的,碎碎念,重复事无巨细的一件又一件。这是她的文笔风格和特色,也很好。很流畅,没有精致华美的流程,平铺直叙,抒情也不算,倒是有点自说自话自己消化的味道,不需要你回应,人物个性说明显也明显,说特质相似也相似。难得的是她的思考在寻常句子中经常迸发跳跃,她叫西西,其实不小了,算是老人了。可贵的地方是,看她的书,从第一本到最后出的那一本,变化不明显,尤其是那种童真,小孩子一样摇头晃脑站在你脚旁,认认真真的要和你说话,童言无忌啊,仔细推敲,意味深长。
还没完全看完她的书,最近也放在包包里的是她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现在,我翻到这一段,也是看过不下一次的这一段:
喂,星期日快乐。
他说。
这些花都是送给你的。
他说。
他的确是快乐的,于是他坐下来喝咖啡。我们有过多么快乐的日子。但快乐又是什么呢,快乐总是过得很快的。我的心是那么地忧愁。从这里走过去,不过是三百步路的光景,我们就可以到达我工作的地方。然后,就像许多年前发生过的事情一样,一个失魂落魄的男子从那扇大门里飞跑出来,所有好奇的眼睛跟踪着他,直至他完全消失。
……
这是西西八二年写的一篇同名短篇。
一个年轻的女孩入殓师和一个认识不久,且对方对她及有好感的男子在一家咖啡厅里的某次约会。
于她来说,结果是早知道的。因为她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她的职业,注定了后面的结局。
那样勇敢且和别人不一样的男子,于她来说,是没有的。她过早地知道这些。尽管内心的憧憬仍旧会让她抱有哪怕一丝的微薄的侥幸。
好了,继续翻看的是新买的漫画《阿拉贡斯》。
阿拉贡斯是美国一位漫画家的名字。其出名的程度网上搜索一下子就是一大串。漫画爱好和插图绘画者不可能不知。
他绘画的方式是直接用一支自来水笔,铅笔草稿几乎不用。哑剧幽默是他的习惯表现方式也是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种创作形式。
此书精选的是他在《狂欢》连载四十多年的著名的《A Mad Look At……》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才可以适当的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要描述这些漫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的漫画不需要任何语言的附加,只需要看,足矣。
但我还是可以想起第一次接触他的漫画,是在九三年,某日和华宁在上电子琴课,休息的间隙,我们一起看一本漫画精选,其中一幅是他的作品。他要表现的是一小孩在客人来访的时候顽劣又调皮的方式。一脚蹬在客人的身上,一手扯住妈妈的头发。客人龇牙咧嘴歪向一边,妈妈痛得作势要打。小男孩无所谓的表情,嘴角得意的向一边扬起,透露着笑意……以此同时,客厅的其余场景,是一片狼藉,显示这小男孩已经折腾了一段时间,地板的东西乱七八糟,木偶弄成两半就在他们的脚下……这样的场面对我们来说真是非常熟悉,惊奇的地方是,居然刻画得如此生动,每一个细节都会注意到,小男孩的很拽又天真不知者无罪般的纯洁之感让我们笑得弯腰,我和华宁俩人一边看那副漫画一边哈哈大笑的跺脚……要命!脚下的搁置的木板,连着课桌椅的地方,就在我们笑得无法控制用力跺脚前仰后翻的同时,喀嚓一声,断了!别人继续在练琴,老师还是听到了声音,要往这个方向走过来。我急忙俯身把那块木板胡乱的搭上,和她相视一笑,一边练琴一边又哈哈大笑。真的,那么多年以后,我想起无数的漫画,总是会记得那副漫画,记得那种完全控制不住的忍俊不禁的感觉。
就像我想起华宁,总是想起当日俩人哈哈大笑的痛快劲,想起那段愉悦的时光。
自然,华宁,我也好久不见。
我结婚的那一年,她是我的伴娘。后来陆续又见过几次,走得越来越远,价值观不一样了。她追求的东西和我喜欢的状态,相差很大。
也无妨,偶尔发个短信,或是又在某个场合看见,俩人相视一笑的那会,我的脑海里,还是会想起那副漫画,那本书,那两个不同尺寸的电子琴,那张旧桌椅,那根被踩坏的木板……
找出止痛药吃了,想着反正也醒,顺便看会书也不错。
豆瓣电台真是好,现在写东西看书基本不听自己原来储存的歌,通常是打开豆瓣电台,有啥听啥,喜欢的点击一下,做个记号,翻书一样,下次再听。错过的无所谓,因为,总是有好歌嘛。
尽管很忙,还是会买一堆的新书,有空就看。每周必买的杂志,是每天回公司前放一本在包里,等待打铃的那二十来分钟也看,常年阅读已经有非常好并且快速的习惯:浏览一下标题,看其中的一段,就知道是否该读下去。读下去的,通常又看得很快,并且都能进入脑海,放下书本,慢慢体会,吸收,消耗,那是其余的一种状态了。
今晚在书店买了三本书:《不寒窗集》、《阿拉贡斯》、《季诺》。后两本是漫画集,本身自己喜欢看,买多了两套,准备下次过去找清风和小双,带给那两家伙,应该会喜欢。
买了本周的必看杂志,分别是:三联、看世界、看电影、看天下、南都周刊和人物周刊。
每个星期花在买书上的钱好像至少会有三百。回报的办法是,赶紧继续看。
最近在看西西的书。她的书,几乎买齐,除了《美丽大厦》和《候鸟》。托朋友从香港帮我寻找,全部加起来超过一千五。港版的书真是贵。
西西的文字,就像黎戈说的,碎碎念,重复事无巨细的一件又一件。这是她的文笔风格和特色,也很好。很流畅,没有精致华美的流程,平铺直叙,抒情也不算,倒是有点自说自话自己消化的味道,不需要你回应,人物个性说明显也明显,说特质相似也相似。难得的是她的思考在寻常句子中经常迸发跳跃,她叫西西,其实不小了,算是老人了。可贵的地方是,看她的书,从第一本到最后出的那一本,变化不明显,尤其是那种童真,小孩子一样摇头晃脑站在你脚旁,认认真真的要和你说话,童言无忌啊,仔细推敲,意味深长。
还没完全看完她的书,最近也放在包包里的是她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现在,我翻到这一段,也是看过不下一次的这一段:
喂,星期日快乐。
他说。
这些花都是送给你的。
他说。
他的确是快乐的,于是他坐下来喝咖啡。我们有过多么快乐的日子。但快乐又是什么呢,快乐总是过得很快的。我的心是那么地忧愁。从这里走过去,不过是三百步路的光景,我们就可以到达我工作的地方。然后,就像许多年前发生过的事情一样,一个失魂落魄的男子从那扇大门里飞跑出来,所有好奇的眼睛跟踪着他,直至他完全消失。
……
这是西西八二年写的一篇同名短篇。
一个年轻的女孩入殓师和一个认识不久,且对方对她及有好感的男子在一家咖啡厅里的某次约会。
于她来说,结果是早知道的。因为她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她的职业,注定了后面的结局。
那样勇敢且和别人不一样的男子,于她来说,是没有的。她过早地知道这些。尽管内心的憧憬仍旧会让她抱有哪怕一丝的微薄的侥幸。
好了,继续翻看的是新买的漫画《阿拉贡斯》。
阿拉贡斯是美国一位漫画家的名字。其出名的程度网上搜索一下子就是一大串。漫画爱好和插图绘画者不可能不知。
他绘画的方式是直接用一支自来水笔,铅笔草稿几乎不用。哑剧幽默是他的习惯表现方式也是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种创作形式。
此书精选的是他在《狂欢》连载四十多年的著名的《A Mad Look At……》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才可以适当的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要描述这些漫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的漫画不需要任何语言的附加,只需要看,足矣。
但我还是可以想起第一次接触他的漫画,是在九三年,某日和华宁在上电子琴课,休息的间隙,我们一起看一本漫画精选,其中一幅是他的作品。他要表现的是一小孩在客人来访的时候顽劣又调皮的方式。一脚蹬在客人的身上,一手扯住妈妈的头发。客人龇牙咧嘴歪向一边,妈妈痛得作势要打。小男孩无所谓的表情,嘴角得意的向一边扬起,透露着笑意……以此同时,客厅的其余场景,是一片狼藉,显示这小男孩已经折腾了一段时间,地板的东西乱七八糟,木偶弄成两半就在他们的脚下……这样的场面对我们来说真是非常熟悉,惊奇的地方是,居然刻画得如此生动,每一个细节都会注意到,小男孩的很拽又天真不知者无罪般的纯洁之感让我们笑得弯腰,我和华宁俩人一边看那副漫画一边哈哈大笑的跺脚……要命!脚下的搁置的木板,连着课桌椅的地方,就在我们笑得无法控制用力跺脚前仰后翻的同时,喀嚓一声,断了!别人继续在练琴,老师还是听到了声音,要往这个方向走过来。我急忙俯身把那块木板胡乱的搭上,和她相视一笑,一边练琴一边又哈哈大笑。真的,那么多年以后,我想起无数的漫画,总是会记得那副漫画,记得那种完全控制不住的忍俊不禁的感觉。
就像我想起华宁,总是想起当日俩人哈哈大笑的痛快劲,想起那段愉悦的时光。
自然,华宁,我也好久不见。
我结婚的那一年,她是我的伴娘。后来陆续又见过几次,走得越来越远,价值观不一样了。她追求的东西和我喜欢的状态,相差很大。
也无妨,偶尔发个短信,或是又在某个场合看见,俩人相视一笑的那会,我的脑海里,还是会想起那副漫画,那本书,那两个不同尺寸的电子琴,那张旧桌椅,那根被踩坏的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