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的意义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看自己的豆瓣主页上读过的书要满五百了,有些感慨。其实很多以前看的书没标,现在坚持标记是想通过写评论来总结下收获,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看书是求知最快的方式,我好奇心很强,可能也有家人引导的原因,我从小就很喜欢看书。 君子善假于物也,在求知时,这个“物”可以是书籍。我们想了解什么,用不着从头开始亲自体验才能找到答案,就像我们想操作一台冰箱时,不需要学习制冷、电路和机械原理,可以直接看操作说明书。 以前看见有人问,为什么英美剧比国产剧好看?有人回复,除开欧美影视行业发展成熟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国外的烂片已经被过滤掉了。我们接触到的剧目,其实经过了很多道筛选,比如经过本国观众捧场有了口碑,再被我们的字幕组选中翻译,那些你觉得好的片子早已被确认在一定程度上是好内容才被呈现过来。 书籍也是如此,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已经有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帮助我们筛选过了。一本书经过作者的推敲、编辑的跟踪、市场的确认甚至时间的冲洗,才出现在我们眼前,它的价值往往要超过网络上某个不明身份的人轻易敲出的一段文字。发言的成本越低,水分就越大,干货的占比就越少,自主筛选的成本也越大。 而且书籍的内容更系统,不会像你关注的某个博主,发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即使都和某个方面有关,也是碎片化的,越支离破碎的东西越容易遗忘。他可能有系统的东西,但那是要留着卖课的。 与音频视频相比,文字是信息密度是最大的载体。一个电影有一个半小时,它的剧本可能只有几十页。一段电台播客讨论了一个小时,稿子可能就十几页。而越抽象越概括的东西内涵越丰富,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却能囊括万物,这是简单的力量。 即使你没有非要学点什么的目的,阅读也可以是消遣的好方式。它可以拓展视野,文学作品可以给你打开各种窗口,让你去看看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维模式,让你更包容地对待他人,更多维地看待问题。 有人说,英语老师总是各科老师里最与众不同的那个,打扮时尚、思想开放,我想这是学习一种语言带来的影响。语言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另一扇门。当你发觉人生不止存在一种标准模板,你不必活成你的家人亲戚那样,你就拥有了更宽广的自由。 人生短短几十年,每个人都只活一次。演戏给了演员体验其他角色的机会,旅行给了游客见识、感受另外一种生活的机会,而阅读给了任何一个识字的人了解不同世界的机会。你可以体会萧红笔下东北小城的漠然麻木,也可以感受撒哈拉沙漠深处三毛的浪漫。 你可以找到共鸣,觉得自己不再孤单。你会发现原来你所纠结的疑惑,千年以前的人就已经掰扯清楚了。原来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女人,和你有着同样的生存困境。有人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下评论,看完这些,觉得自己多了很多那不勒斯的亲戚。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自我教育。文字是记录知识最基本的工具,朱棣曾命解缙等人编制百科全书式的《永乐大典》,深藏皇宫之中,学习一度是少数人的特权。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你想学什么,只要你愿意,你都能找到书籍资料。 还记得小时候捧着新华字典看的心情,每个字都能造那么多句子,每个句子都那么有趣,真是一个新奇的世界。现在我每次拿起Kindle时,都觉得自己拥有一座图书馆,心里充满了喜悦与感激。 读书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不只是带你遨游消遣了一段时间,它的后劲儿很足,会在之后的时间里也陪伴你,指导你。 读书的时间哪里来?就像父母的钱总有去处,你不花总有人替你花一样,你的时间也总有去处,你不看书总有其他软件占据时间。鲁迅说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不喜欢看短视频,也不看小红书和微博,所以我有很多时间看书。 那要读什么呢?首先要看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学钢琴,就去找乐理书,想学社交技能,就看沟通类书籍,想找乐子,就看笑话大全。 以前看人问怎么建立对穿搭的概念,有人说打开淘宝,看看衣服的分类,先建立对衣服的认识。我觉得看书也是,如果你对阅读没有概念,你可以打开豆瓣,像看一本书的目录一样,先看看书的分类,看你对什么感兴趣。 或者想想小时候喜欢看的书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书是你一直想看却没看的,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如果你有问题,就试着去找答案。答案不一定是你以为的,却奇怪地好用。也不一定会直接出现,但你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 人到了中老年会有繁殖感的需求,不只是生儿育女传递基因,还包括生产创造、传授智慧的意愿。很多心理学家和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会通过写书的方式去分享案例和心理学知识,给出读者可以自助操作的建议,我受益颇多。如果你有咨询需求却不方便找咨询师,可以试着找这类书看看。 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想不起来,可以先从经典名著开始。和字幕组翻译的好剧一样,经典也是经过很多筛选才成为经典的,一定有自己的可取之处。我不建议看网文,我知道有好的作品,但比例太小。更不用说网文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它的篇幅只会越来越长,很耗时间精力。而且爽文看多了,会更难以忍受现实的平凡。就像辣条吃多了,真正健康的清淡饮食反而觉得索然无味了。既然选择进食,吃点有营养的。 我经常顺藤摸瓜,喜欢的书里作者提到了其他作者或书名,我就找来去看,这是用第一个作者帮我挑选第二个作者。看得越多,越了解自己,越清楚自己的喜好,就可以自己挑选了。当审美提升了,需求也越来越精致微妙。文学小说不能像以前那样满足我了,我现在更喜欢看人文社科类的其他方面,可能我更关注现实了。 阅读应该是一件乐事,如果你找不到快乐,可能你看的书不对。如果你实在看不进去某本书,换一本就是了。可能那本书确实烂,也可能你们的缘分没到,有缘还会再相逢。不要有一定要看完的压力,我深受这种强迫症的危害,现在我知道了那是错失恐惧,也是在同名的书里学到的。 阅读是很私人的事。不仅是说需要自己一个人看,因为没有人替你看,第一手资料的价值是很高的。也是说每个人能从每本书看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你的成长环境,个人喜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阅读感悟也是独特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必试图和他人达成并无二致的看法,也不必因为做不到而感到沮丧。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至于怎么看,也有人教《怎样读书好》《如何阅读一本书》等,这种书我看不下去,可能没缘分。我看书就是乱看、看完,所以就不误人子弟了。如果你想学习怎么看,我也列了书名了。 去哪里看,买书、借书、电子书,书书可看。我现在看电子书居多,zlib无奇不有但总是被墙,网站无名图书、鸠摩搜书可以免费下载。我一般用邮箱或数据线发Kindle上看,或者用软件微信读书和掌阅打开本地文件看,或者用WPS看PDF格式。我所有的电子产品到最后都成了我的阅读器,只要用心来,处处是舞台。 我看你骨骼清奇,是万中无一的学习奇才,“阅读”这个成长秘籍就传授于你了,免费的,你能点个赞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