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这关怎么过
查看话题 >漫谈 | 在新西兰做个情绪稳定的大龄头胎孕妈

回看自己怀孕的这9个多月,焦虑或抱怨只有一点点,感恩和庆幸却很多很多,整体算是情绪稳定呢。
01 财力&工作
没有物质基础保障,换谁怀孕都要焦虑。
和许多人一样,我和嘉仔的主要经济压力在于房贷和(即将来临的)养娃,这一点在我们买房、备孕以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人人都知道开源节流,而对我们而言,除了目前的银行全职工作,没有任何副业收入或可变现的资产,更不愿意用父母的钱,最简单粗暴的操作就是保住现有的收入且选择一个生活没那么贵的地方:先节流,再慢慢开源。
当初毅然选择搬到基督城生活原因有很多。从经济角度而言,在基督城我一个人的税后收入足以cover一个娃3岁以前每周40小时的day care(实地考察了三家以后我认为条件最好的一家)以及房贷,更不必说嘉仔挣的比我多。如果当初选择留在惠灵顿,同等条件的房子和day care估计能贵20%以上。所以经济上的烦恼,我们一早就通过自己的主动选择消解了一部分。
没有了后顾之忧,对于产后的职业发展我基本是佛系心态。雇主因生育问题辞退或边缘员工的行为在新西兰是会遭到广泛鄙视的,尤其对于有头有脸的大公司,所以我毫不焦虑回归职场这事情,甚至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以Part time 的方式回归(我们组有个男同事是part time, 每周五不上班;也有人每周工作五天,但每天只干7小时;还有每工作10天休4天的迷惑安排)。当然我行给的福利也不错,包括6个月全薪产假(在政府补贴基础上公司匹配全薪,全薪产假以后可以继续再休6个月无薪假)、4周育儿假(用于产假结束返工后)、每一个宝宝奖励1000刀等。

除非二胎计划启动,现阶段我真没那么在意升职加薪。没错,再升level钱是更多,但肉眼可见责任更重,必须投入更长工时、承受更大压力。算下来和我目前的时薪大概也相差无几,甚至还不如我。既然如此,我宁愿保持每天实际工作五小时但游刃有余、张弛有度的现状,多点时间搞搞花园陪陪家人不香吗。
虽是这么说,我对工作还是很认真的。怀孕第四个月lead了一个房贷客户留存分析的项目,汇报前一天还因为队友的降智操作重新跑数据熬夜改PPT,结果被我老板发现了。从此以后给我安排的任务都是简单轻松的小活,什么优化几万行的SQL啦,帮忙更新月报数据啦之类的,工作量连每天五个小时都撑不起来。
只是孕期上班真的太过轻松,我只好把一些上班时间用来做自己的事。比如每天中午吃完我都睡到两点才开始下午的工作,到四点半左右又困了然后接着睡;比如给自己初步拟定了接下来几年的技术长期目标、实现路径和短期安排。孕26周刷完了DataCamp的Power BI课程,孕31周刷完了SQL的课程,孕36周考到了HackerRank从初级到高级的全部SQL证书。听起来好像很自律,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进步,要提升的方面还有很多,只是单纯想要充实一下不饱和的工作时间。

更意外的收获是,孕期上班治好了我长期以来的以恐惧驱动的负面动力——我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被老板看扁继而没办法升职加薪,所以会给自己一系列压力,然后骗自己这是我主动积极责任心强的表现。其实这个过程我是不快乐的,卑微的,头脑里全是杂念。孕期的我因为毫不在意升职加薪,老板也很明显不指望我干重要的活,我反而卸下了心理负担,以最单纯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任务,内心噪音少了很多——不去想老板会怎么看我,不去想这个任务会不会对我升职加薪有帮助,只是专注于任务本身,从解决问题本身获得心流体验和成就感,精神状态轻松、健康很多。
02 家庭&情感
孕期若处于不够和谐的家庭关系,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极易怨念丛生。
我23岁开始工作,和陌生人合租的第四个月开始整租,一直延续到我离开北京。习惯了自己住或和非常非常非常熟悉且合拍的人居住,对于和不够熟悉的人同在屋檐下缺少意愿和信心。将心比心,如果我爸妈和我们住在一起,一时或许尚可,一久嘉仔也定会别扭或不自由。具体到孕期照顾、坐月子、带孩子,我就更没办法想象人多的画面了——人与人的交往,凭借好的意愿未必产生好的结果。我不怕辛苦,但万分不愿承受让自己憋屈抑郁的风险。再者我和嘉仔皆是晚婚晚育的产物,双方父母平均年龄67岁,四位老人身体有各自问题。他们能够保重好自己的身心,就已经对我们最大的帮衬。
所以我和嘉仔早已达成默契,不管生几个孩子,双方父母最多担当飞行嘉宾,主力选手是万万不可。这个设想涉及到钱和时间的问题,如果在国内我和嘉仔大概是无法实现。而我不想妥协,相信一定有出路。四年的规划布局,换来如今无论钱或时间都不成问题的安稳生活。实在太感谢当时坚定迈出那一步的我们。

除了家庭关系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和嘉仔坦诚而畅通的情感交流也使得我的情绪稳定平和。
整个孕期除了我父母来新西兰的两个多月和我回国的一个月,全是嘉仔利用工作之余全程照顾我的起居(别担心,他还有充裕的时间打斯诺克和PS5)。我被照顾得很好,没什么可抱怨,更是在日常生活中窥见他贴心的种种细节,醉心于简单平凡的幸福。



当我失眠频繁、耻骨奇痛、假性宫缩家常便饭之时,我基本遵循“半苦主义”——只有一半的时候向嘉仔倾吐自己的不适难受,另一半的时候学会自己承受和消化。我不说,他真的不会体会到当妈妈的辛苦;但我说了,他能懂的能帮的也实在有限,最终还是要凭借我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去分娩。说得太多,并不会令他更疼爱我,只会令他负能量爆棚。又不是谁逼我生孩子,是我心甘情愿想要孕育和他的孩子,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又怎么忍心拉嘉仔和我一起受苦。
不那么频繁的吐槽让嘉仔有足够的精力和能量真心安抚我,给出正向反馈,令我尽管肉身受苦,心中尽是甜蜜。

03 发育&健康
宝宝的健康发育是许多孕妈容易焦虑的重点。除了凭身体感觉,宝宝的情况我们只能依靠当地医疗系统的支持去了解和判断。
对新西兰的生育体系我并不推崇,也不痛恨。没有在别的地方生过娃,不知道其他的医疗体系如何。就事论事来看,新西兰的生育体系的确有优越的部分,亦有令我不满之处。巧合的是,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其实本质是一样——心大。换句话说,好在于佛系,不好也在于佛系。
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新西兰崇尚自然分娩,相信母体有着生育的天赋。这个我不反对。但对于生产路径的制订,我认为太过草率,缺乏基于数据等事实的输入,全靠盲目的信心支撑。具体而言,我是小个子,骨盆窄,而我的宝宝在34周的B超显示体重中等偏大——我当然会怀疑自己的身体条件是否适合顺产,希望能够了解自己的骨盆条件、宝宝的头围和肩宽,加上对于我宫颈条件的综合考量,选择令我和宝宝既安全又少受不必要的苦的生产方式。毕竟如果我和宝宝根据数据测算没有顺产的缘分,我为什么非要和宝宝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在顺产上呢?然而,这个我们认为很容易理解的想法,在这里却属于想太多。尤其以白人为主的社会中,她们天生骨盆宽、胎儿头围小,顺产难度比东亚孕妈不知道低了多少,因此如果不考虑孕期并发症,她们只会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考虑能否顺产。因此我们的许多担心,在助产士看来纯属自己吓自己。可是这真的是自己吓自己么?我不认为。
顺利的分娩过程,母体条件和宝宝尺寸两者同等重要。但在新西兰,宝宝尺寸常规而言只有两次B超测量机会,分别在12周前后和20周前后,20周之后除非特殊医学原因否则政府不补贴B超,助产士也不会同意做B超;母体条件(骨盆、宫颈等部位的检查)完全没有任何测量。母体条件一无所知,胎儿20周以后的发育情况全靠助产士手摸,然后要”尊重孕妈意见“讨论生育计划——这和开盲盒有什么区别么?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东亚孕妈,我个人认为新西兰公立生育体系过分强调“要相信自己的身体能够顺产”的主观意愿,缺乏客观上的配套医疗支撑,只能做出基于个人信念和偏好的intuitive的选择,而无法做出基于事实的informed的决定,令我不满。当然我说的情况是新西兰公立生育体系。如若一开始走私立体系,上述所有检测都是可以做的。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也说得通。毕竟公立体系,要照顾到所有人,就只能覆盖最广泛人群最普遍最基本的需求。稀缺的公立资源,只留给孕期并发症或生产有严重困难的孕妈——助产士、医院会竭尽所能给予支持。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孕妇,在真正出现任何严重问题以前,无法奢望多一点的关照。
倒也不是一无是处。我已经提到了,令孕妈多宽心少操心,算是一体两面的优点。这里非常不鼓励孕期焦虑,国内孕妈各种有必要没必要的操心在这里都会被助产士举重若轻一句“这些都是孕期正常表现”或“没有研究证明XXX会XXXX”或“你要相信自己的身体“消解。加上我没有加任何孕妈群,别人在焦虑什么我压根不知道,所有已知的信息就是宝宝情况很好,没了。根本无从焦虑。
算不上很失望,因为本来也没有抱着多高期待。我受点苦没什么,只希望宝宝不会遭不必要的罪。
04 孕反&情绪
我涉及的孕反只有大约一周的孕早期呼吸困难,孕晚期的假性宫缩、腿抽筋、耻骨痛,以及持续全孕期的尿意常态化和睡眠碎片化。噢,还有从国内连飞十几个小时到新西兰导致的一次性脚踝水肿。
其中睡眠无疑是影响最深刻的一项。
曾经的我非常擅长睡整觉,无论何时入睡都可以睡出谷爱凌的10小时才自然醒,平日里保证7小时睡眠不在话下,几乎从不起夜。但从怀孕开始,我没有一天凌晨1点半以前睡着过,每晚平均起夜两次,睡眠时间大约4.5~5小时。只能白天利用工作间隙补觉,才使得一整天睡眠时间勉强达到5.5~6小时左右。
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我是非常焦虑的。天天睡眠这么少还要上班,大人身体都受不了,更何况腹中胎儿?
试问哪个孕妈这样能不焦虑?
生命中有一些缘分真是很奇妙的。在孕12周到32周之间,我一直非常积极运动,一面跟着西点军校毕业生、世界铁人三项冠军设计的孕期有氧和力量训练挥汗如雨,一面坚持自己设计的孕期瑜伽串联体式保持身体觉知、平衡和柔韧。

有一天练习完瑜伽体式,我突然想起当年在巴厘岛参加瑜伽教练培训时不仅学习体式,更是每天有早晚冥想课,于是忽然好奇是否会有适合孕妈的冥想引导式训练可以帮助我改善睡眠。一顿上网搜索,发现了全球知名冥想APP Headspace创始人Andy的著作《The Headspace Guide to A Mindful Pregnancy》,更惊喜地发现全基督城唯一在架的一本恰好在我家最近的社区图书馆。赶紧借回家开始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不想用神神叨叨的语言把我孕期冥想练习的感受描述得天花乱坠。只说结果:我的整体睡眠数据依旧,2~3次起夜依旧,但深度睡眠得到了显著提升——普通人的深度睡眠通常在10% ~30%,而自从开始练习冥想我的深度睡眠数据稳定在35%-50%之间,这使得我每晚的深度睡眠总时长和普通人相差无几。直观的例子是我和嘉仔每晚睡眠总时长差距明显,深度睡眠我却常常反超。白天工作时我的状态和他几乎无差别——要知道我孕期没碰过咖啡,他是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double shot。深度睡眠数据的提升意味着我的睡眠质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无疑让我欣喜。
更妙的是,当学会运用正念技巧调整自己的认知,我对睡觉这件事顺利自洽了:的确我的睡眠再也恢复不到从前的整觉了,但另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当宝宝出生后,养育者也必须适应宝宝最初一段时间的碎片化睡眠。尤其是亲喂母乳的宝妈,半夜给宝宝喂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我整个孕期睡眠模式的变化其实是提前适应的大好机会。加上我已经掌握了提升睡眠质量的技巧,对于产后睡眠我可以说是信心满满——毕竟我这几个月都是这么过来的,未来哪怕睡不了整觉,我也可以凭借高质量的深度睡眠从容应对,不必担心产后因睡眠骤然滑坡而产生负面情绪。
当然冥想不是万能的,比如说我从32周开始的超频繁假性宫缩它就无能为力。不是说我走多了或者劳累了才假性宫缩,而是刚出门还没走出院子或者从一楼走到二楼就开始假性宫缩发作,每天无数次都懒得去数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没发现任何对胎儿或生产的负面影响,但运动强度是没办法维持了,必须大大缩减。之前饭后和嘉仔步行个45分钟毫无压力,现如今只能出门在湖边喂一会儿鸭子就回家,全程大概只有区区300步。


这已经是我很努力的结果了。如果按照严格的“一假性宫缩就要坐下或躺下休息直到腹部变软”去操作,那我连我们家院子都出不了。这直接导致我从32周开始运动消耗骤减,体重失去管理,已快增重30斤,超出了自己此前定下的最多增重25斤的目标。
不必担心,比起抱怨焦虑,我还是比较擅长找到改善或解决的办法——通过acceptance(接纳)相关主题的引导式冥想练习,厘清自己真正抗拒的是什么,对自己所遇到的困境心平气和、全然接受。
有机缘在孕期重拾冥想练习,我是幸运的。它帮助我应对身体上的变化,并获得心灵层面的安宁,为即将来临的分娩做准备,并为产后可能产生的情绪波动奠定了强韧的身心基础。希望有机会可以将令我受益匪浅的孕期英文冥想与东方文化认知相结合,分享一些内容给正处于孕期失眠或情绪焦虑的孕妈。

大概就这些,我要去颠瑜伽球了。有好消息再分享给大家。
更多相关 / MORE

家装放一边,让我好好养胎先 >> 拿了身份买了房搬了家无缝衔接怀孕啦! 与惠灵顿的故事,就到这里 >> 三年飞逝,是时候再出发。 偏偏我在新西兰阳了 >> 是幸运的,更是苦涩的。 我在新西兰一边阳一边买房 >> 人生中第一套房! 新西兰居民签获批,2019年的flag立住了!>> 终于!身份到手了! 移居新西兰又一年,无悔无憾 >> 2021这一年。 告别2020,在南太平洋夏日的蔚蓝海岸 >> 2020这一年。 移居新西兰这一年,我好吗? >> 2019,诗,远方,苟且。 新西兰消费生活 01 >> 算了算,新西兰生活也没那么贵。

甩了这份工作,是我给自己最棒的生日礼物 >> 工作不到9个月就转岗跑路,也是出乎我的意料。 玄学求职记 02 >> 迟到,尬聊,惊喜,突击…百转千回 玄学求职记 01 >> 什么鬼样子的开端都可能是成功的一半。 下凡打工录 04 >> 100天,又是一番心境。 下凡打工录 03 >> 我是如何快速适应新岗位的。 下凡打工录 02 >> 鸡飞狗跳的我,群魔乱舞的客人。 下凡打工录 01 >> 一名七年经验的脑力工作者的转型。

在巴厘岛学瑜伽01 >> 参加RYT200瑜伽教练培训的日常时光。 在巴厘岛学瑜伽02 >> 我到底学到了什么?证书是怎么拿到的?


©️除商品/服务截图外,所有图片版权属于我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