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旅行的经历
查看话题 >又穷又性感的贝尔格莱德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出发前,得知我要去贝尔格莱德时,我妈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三位烈士的名字。
「其中有一对还是情侣。太可怜了。」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当时举国上下都在报道和抗议啊,怎么可能不知道。」
的确,对于从上世纪90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来说,「贝尔格莱德」这个名字,实在是既遥远又熟悉,牵扯出一段尘封的悲痛往事。

1999年,世界像一个正在发酵的大橡木桶。各种力量此消彼长,触手可及的动荡和薄如蝉翼的稳定互相角力。一种不安定的情绪在全球蔓延。
我的脑海里至今还可以清晰地闪过当时的新闻画面:戴着大方框眼镜、穿着白衬衫的中国人,群情激动地拉着横幅、高举国旗,来到美国大使馆门前示威,抗议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
对于这次精准的行动,美军一直语焉不详,甚至有说法称:「地图拿反了,炸错了。」实在吊诡,让人难以信服。

总之,诸如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这样的名字在远方渐渐长出了牙齿,他们是我们脑海中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严重被低估了的神秘国度。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座落在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北接多瑙河中游平原即伏伊伏丁那平原,南接老山山脉的延伸舒马迪亚丘陵,居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的水陆交通要道,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
贝尔格莱德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仅次于伊斯坦布尔、雅典和布加勒斯特的巴尔干半岛第四大城市。这里有「巴尔干之钥」之称。

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此地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纷飞的战火也从来没有放过这里。
炸弹像一匹恶犬,硬生生把楼咬出一个又一个口子。断裂的钢筋直戮戮地戳在空中,像张得有些干渴了的嘴,无声地喊着什么。
如今,残破的北约空袭遗址就和宏伟的塞尔维亚国防部、国民议会大厅站在一起,这越发显出它的沉痛、失落和触目惊心。

对贝尔格莱德的好感是从众多微笑的面孔中渐渐来的。不同于习惯微笑的西欧国家,塞尔维亚人是不会主动笑的。
但每当我首先微笑,总能收获热情的回应。是那种宽容的、高姿态的、照顾「外宾」意味的笑容,但难掩真诚。相比之下,西欧人出于礼貌的习惯性微笑,反而显得轻了、薄了、浅了。

「每年人均肉类消耗量100公斤,当地人用水果自酿的白兰地平均40度以上,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塞尔维亚遭遇空袭长达78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啊,在排队等待过境的间隙,我翻看着一组关于塞尔维亚的数据。
塞尔维亚对华实行免签,「钢铁友谊」,我又想起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遗址前的那句话。

如果你只能去一个前南斯拉夫城市,请你一定要来贝尔格莱德;如果你可以去两个,那就哪都别去,就在贝尔格莱德多住几天。
贝尔格莱德的城市气质里有一种岁月淘洗过的平和,一种历尽波折后,强烈地把握此刻的意味。

曼妙的多瑙河像发带一样,系在了贝尔格莱德的地图上。萨瓦河穿城而过,赋予了这座城市灵动的、波光粼粼的美感。
旧城很旧,斑驳的墙面、残损的楼房以及屡屡弹痕,清晰可见;新城算不上新,但却依稀可见战争过后重建家园的那种旺盛的期待。

想不到在塞尔维亚的中央市场里,我终于实现了车厘子自由。
塞尔维亚实在是物价友好的免签国家,一杯咖啡六块钱,一公斤桃子四块钱,一顿快餐吃下来,十几块钱。
这么说吧,我兑换的用于这两天的全部生活费,只是在意大利的一次打车钱。唯一不方便的是,山长水远地跑到这里,翻译软件彻底罢工。

Nina是我在贝尔格莱德的房东,选择她家的理由非常简单,她是一位设计师,房子理所应当很漂亮。只是她的房子从里到外渗透着年代感,目之所及的所有物件,估计都比我年纪大。尽管是「一带一路」国家,塞尔维亚却不支持银联。
从车站出来一路都取不到钱,我只好徒步过了多瑙河,来到了Nina家。沿途一栋五层以上的建筑都没有,只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华为突兀地立在一群烂尾楼旁边,显出怪异的奢华。

这里也是「交流电之父」特斯拉的故乡,他的形象被人们骄傲地印在了钱币、书籍和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上。
走在路上,特斯拉摆着各种姿势和表情、隔着书架、橱窗和高高低低的距离地凝视着我,让人心里发虚。好了放过我吧,我真的不是故意学不好高中物理的。

除了特斯拉,这座城市还格外推崇另一个年轻人——普林西普。
每年,当绝大多数人正在庆祝一战胜利纪念日时,塞尔维亚的人们却在默默纪念另一个生命的逝去。很吊诡吧?谁想说清历史,谁就在诉说虚无。


「你是中国人,必须给你打折。我都不给塞尔维亚人打折的。但是中塞友好。」走在步行街上,贝尔格莱德赵本山大声地向我推销着他的油画。
我望向四周,一位老者正站在废弃的楼房前忘情地自弹自唱,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风格的画作、民间乐队不断打磨着灵动的弦音………靠体重秤赚钱的大妈、守着冰柜卖雪糕的大爷、砰砰砰不断蹦着爆米花的少女,各种微小的谋生营生穿插在各色绘画、古董和行为艺术之间,谁说贝尔格莱德不是又穷又性感呢?人们在努力生活,不只是活着。

「151次战争。」我又想起了看到的统计数据。
巴尔干半岛被称作「欧洲的火药桶」,而占据半岛中心的塞尔维亚,经历过151次战争,这意味着居住在此的每一代人都至少见识过一次硝烟,最近的一场战争距今只有19年。
19年!

我很少热烈地喜爱一个地方,但贝尔格莱德绝对算一个。贝尔格莱德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我说不上来。
这里有一点像我童年记忆里的故乡,也像哈尔滨的老道外。破、旧、拿不出手,但绝不是不值一提,人们认真地生活着。
我很喜欢这里,夕阳把影子拽得长长的,好像总有故事要说。

「普京、切格瓦拉、川普、斯大林、铁托……」大妈指着各种被画成动物头像的冰箱贴,耐心地指示给我看。「罗斯福,二战时再一次领导美国。」卖货还捎带着讲解历史,过去的时光从一张张博物馆照片里,蹦了出来。「哈喇哨。」我朝大妈竖了竖大拇指。塞尔维亚人听得懂俄语,但他们并不爱说。
大妈极力推荐我买一个毛主席的。我想起在书店里看到的塞尔维亚语版本的主席语录,看来大家都认识他。
「可是这个,我可不敢带回国。」大妈换作一副我懂了表情,笑了。
「那你带这个吧,铁托。」将军居然被画成了一只大沙皮狗,但是还挺像的。整块铁板上贴满了冰箱贴,他们似乎并不介意用轻松有趣,甚至有些调侃的方式描绘领袖。

夕阳下,人们惬意地坐在河畔吹风。余晖洒满河面,船只像拉链一样,拽开一道道波痕。很安静,只有弹唱歌手的吉他声。没有人谈论政治和战争,大家只想尽力抓住此刻。
151次战争,19年。
东欧不曾「剧」变,人民从未留恋。
樊北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钱花在了非洲,却流向了欧洲
- 小王子和三毛的撒哈拉 (1人喜欢)
- 在塞尔维亚补牙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