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企业竞相追逐的“ESG”究竟有什么厉害?
就在前不久,一家深圳房地产公司开出近八百万年薪招聘ESG高级经理,引起行业围观。虽然这大概率是招聘方手误多加了一个“零”的乌龙,但不可否认的是“ESG”相关业务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关注的焦点。
猎聘公开数据表明: 2022年万人以上规模企业对ESG人才的需求比起2021年上涨4%左右,越来越多的机构倾向于成立ESG团队推动企业绿色转型。2023年近期数据,发布ESG报告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近两千家。
对于正在观望风向的围观者而言,可能对于“ESG”这个概念都有些茫然。
什么是“ESG”?

“ESG”其实就是“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mce(公司治理)”三个词的缩写。
其表达的是一种以环境友好、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为原则的公司治理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于投资方来说,它是一种投资理念,看的是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
对于企业来说,它是一种指标体系,维系的是企业良好的信誉与运行态势。
对于社会来说,它是一种评价标准,强调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前不久,国信证券发布首份ESG报告《2022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特步在4月发布的2022年ESG报告中展示了其“360-ECO低碳环保概念跑鞋”、“1100%聚乳酸风衣”等成果,在标普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中超过相关行业中85%的企业。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发布ESG报告?
ESG报告,即企业非财务性信息报告,包括环境状况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性年度报告,ESG报告更能从多元化的角度体现一个公司的治理状况。
许多投资方会倾向于投资ESG评级更高的企业,因为这一定程度上表示企业内部的治理更加绿色、稳定、持久,可预期的长期效益更加凸显。
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ESG的评级指数,一方面是一份好的ESG报告可以获得投资方的青睐,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内部预见风险、查补漏洞,更好维系企业的良好运行。
随着“碳中和”“双碳减排”等倡议越来越成为国际共识、越来越被国家重视,“ESG”评级的含金量也更加突出,一份不达标的“ESG”评级报告很可能让企业面临社会形象与投资方信任的双重打击。
新能源公司特斯拉ESG评级不符合标普500 ESG指数,一怒之下大呼“EGS”就是一场骗局。但无论如何,行业投资人、普通消费者在选择特斯拉时又多了一层考量的因素。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保持或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EGS”指标评级上下足了功夫。然而在这个新兴的评价体系中,专业性人才难求、数据管理难度升级、缺乏较为统一的规范评价标准,也使得行业“漂绿”现象浮现。
“漂绿”,指的是一些企业通过选择性披露或虚假披露EGS信息的现象。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报告(2022)》提到: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逐年提升,且相关报告规范性和专业性不断提高,但信息质量有待加强。
也是在报告发布的后一天,中央企业ESG联盟在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的指导下成立。今年三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更具针对性的《中国企业ESG报告评级标准(2023)》。
可以说,“EGS”指数评价体系将走向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企图浑水摸鱼或者冷眼旁观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入局?
SocialBeta《2022 ESG营销趋势报告》总结了几大EGS营销关键词,包括“非遗”、“低碳“、“性别平等”、“教育助学”等,其实本质而言是抓住了这八个字——环境意识,社会意识。
从以优质农产品突围电商直播赛道的“东方甄选”到近段时间爆火的 “挖呀挖”幼教老师,仔细分析都符合EGS营销理念。
运动品牌特步也在一系列低碳创新中弯道超车,获得更多关注。
融入车流的最好方式是顺着它的方向走,“EGS”给了我们信号——未来的行业必然要紧跟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步伐。进一步来说,从传统财务数据审核转到多元化生态评价,意味着将有更多资金投入新能源、新科技的创新当中,这将是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另一方面,EGS带来的口碑效益、社会动员影响力也是更多企业思考的爆发窗口,好的创业者会充分利用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