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九四二》原作者、著名作家刘震云在谈及他最初接触知识的时候,提到了两位心中的“知识分子”——他的两位舅舅。大舅不识字,在村里赶马车,赶的特别好。“我13岁那年,他跟我有一次特别的谈话。他说:‘你觉得你聪明吗?’我说:‘不太聪明。’他又问我:‘你笨不笨?’我说:‘我也不笨。’他说:‘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混。’我问他:‘那我的一生应该怎样规划?’他说:‘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小舅是木匠,方圆几十里,他的木匠活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别人打一张桌子花3天,他花10天。小舅也说:‘舅舅教你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
两位舅舅或许不知道,他们已经征服了许多读者,收割了一大批粉丝。
作家池莉在其文《一生只做一件事》写到: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在花一辈子坚持去做好这件事情。
当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群貌似普通,却身怀绝技的故宫文物修复者,也称“文物医生”爆红,彻底征服了观众。片中,王师傅要修复的是乾隆皇帝收藏的一座破损严重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齿轮的咬合,就是几毫米的事儿,差一点都动不了”,王师傅说。为自制一个齿轮,王师傅需要用小细锉慢慢在齿上“找”,以求精确。
这位王师傅名叫王津,他16岁进入故宫文保科技部钟表组,修了39年钟表文物。王师傅说:“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行色匆匆的世界,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占大多数。广学而博,专一而精,用专注把握方向,这或许是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最好的出路。
时代变迁,人心显得浮躁。总有人梦想一夜成名,有企业看到新兴的行业便一哄而上。上海科技人才资源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娴娴在“青年企业家领袖圆桌会议”表示,企业在发展初期,一定要专注于某一市场领域、某一行业领域,等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才能有机会发现市场的新机遇,发现市场的空白点,才更有可能取得创新,取得成功。
华为由最初的小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任正非说:“我这个人的性格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性格,如果一个人对事情很专注,那他一定会成功。我选择的是电信行业,要是我当时选择养猪,那我可能会成为养猪专家;我要是选择去做豆腐,那我就是豆腐大王,但是我很不幸选择了电信,这个行业太艰难了,当时不知道这个产业门槛很高,但是我义无反顾地去做了,开工没有回头箭,如果我们中途放弃了,那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任正非把专注的“匠人精神”刻入华为文化的骨髓里,专心致志地深耕一个领域,把自己做成这个领域的专家。沉心雕琢好产品,把产品做成品牌,这也是企业走得更长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