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郭纶》
郭纶
苏轼
纶本河西弓箭手,屡战有功,不赏。自黎州都监官满,贫不能归,今权嘉州监税。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嘉祐四年(1059)十月,苏轼陪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沿着岷江、长江东下,将前往汴京,路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写下《郭纶》一诗,苏辙有同题之作。苏轼时年24岁。
据注和苏辙《郭纶》诗,郭纶本是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弓箭手。弓箭手,是宋代乡兵,选自户籍,或者招募,平时集中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郭纶参加过同西夏的定川寨之战,平定过岭南侬智高之乱,多次获得战功,却没有得到奖赏。曾任黎州(州治在今四川汉源县北)都监,都监“皆掌其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一般以武臣閤祗候(从八品)以上差充。任满之后,因贫穷无力返乡。和苏轼父子相识之时,郭纶权嘉州监税。监税,属监当官,负责征收商税。
素不相识、偶遇落魄的武将,如何用八句古诗写?
首句直接叙述郭纶的落魄:郭纶原是河西勇士,战功赫赫,现在却无人认识。次句用细节补充描述郭纶的不遇。津亭,指渡口上的亭子。“日暮津亭阅过船”,日落时,郭纶在津亭中落寞地看着来往的船只。没有直接点明落魄,但郭纶的不得意见于言外。一是用“日暮”暗示、象征不得意,二是“阅过船”本是无聊的行为,如果有重要的职责,公事繁忙,宾客盈门,哪有空闲在江边闲望?所以,这也是暗写郭纶的不遇。
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彩,纪昀也说“二句写出英雄失路之慨。”
三四句继续写郭纶“无人识”,用细节暗示郭纶当年的勇武、今日的失意。我们认识陌生人,只能通过衣服、车马等外物判断主人的状况。郭纶现在骑的是瘦马,当然不会有人想到他当年能舞动大如椽的铁槊。铁槊,铁制长矛。椽,屋上支撑瓦片的木条。这是比喻,用武器的重量暗示武力。“如椽”原有很出名的典故:《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这是关于写作能力的故事,苏轼借用以写武力,属以故为新的手段。苏辙说郭纶“手挑丈八矛,所往如投空”,可见当年的英勇不凡。三句写今日的穷困潦倒,四句写当年英勇,一反一正,用对比写郭纶不仅不得志,而且连他辉煌的过往也无人知道。英雄落魄虽然可伤,更可哀的是连辉煌的过去也无人知道。
前四句为一段,前三句写郭纶落魄不遇,第四句用“铁槊大如椽”的比喻写郭纶当年的英勇不凡。重点其实在首句“无人识”,三四句的“但觉”“不知”也是强调“无人识”。
后四句为另一段,写郭纶虽然落魄,但雄心不减当年,仍然想立功边塞。
第五句转入当日和郭纶聊天的场景,复述郭纶的愿望。截发,断发以示决心。西方,指和西夏的对垒。庆历四年(1044),宋、西夏停战,到苏轼写诗之时,已经16年了。郭纶说和西夏已经停战多年,如果有战事,愿意作先锋。“万骑先”比先锋更形象、更有气势。“截发”用一个具体的动作表示决心,也比光说决心形象。这句如作“决心作先锋”,意义未变,但一点诗意、气势都没有了。
纪昀说这两句:“颇作意态而不免浅弱,病在五句接落少力,而五句之少力则病在‘因言’二字之板滞也。”板滞,指呆板、不灵活。很有道理,值得参考。“因言”是过渡语,其实直接转折就好了,没有必要用“因言”点明。
七八句自述,用客套话结束全诗。
凭轼,倚在车前横木上,一般指出征。寓目,犹过目、观看。这句用典,《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次于城濮,子玉使鬭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按,子玉之名)与寓目焉。’”
这是顺着郭纶的话头展望将来。这是一般的客套话,但写得很精彩。第七句用典,原典是晋、楚对垒,凭轼的是晋侯,寓目的是楚国子玉,苏轼稍加转化,凭轼、寓目的都是苏轼本人。用典贴切、巧妙,而且就算不知道典故,也不影响理解。这就是杜甫说的“着盐水中”的技巧了。这两句是说:如果你出战,我当在一旁欣赏你英勇克敌。“飞矢集蛮毡”意义和克敌制胜差不多,但“克敌制胜”太抽象,“飞矢集蛮毡”则有形象、有动作,是动态的画面。
结尾是很难写的,这种和一面之交的应酬诗更难写。一要写对方,二要放入自己,要写好不容易。
此诗分两段,前段写郭纶“无人识”的落魄,第四句写郭纶的武力高强,也是反衬他的不得意。时间属于今日、过去。第二段展望将来,相比第一段的落魄,这段写郭纶的雄心犹在,写得神态飞扬。但是,有如此抱负的、有如此武功的将军,居然只能监税、只能落寞“阅过船”,其实仍然是反衬郭纶“无人识”,隐隐有代郭纶抱不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