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晓龙、高希希新剧《冬与狮》已杀青,大概率7月上线
5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等赴《冬与狮》后期制作公司调研摄制工作。总制片人袁缙村介绍,该剧已于4月杀青,目前计划6月底前完成后期制作,“力争在7月上线”。

对军事题材剧迷来说,这是一部期待已久的作品。
《冬与狮》改编自兰晓龙同名小说,兰晓龙、陈琼琼担任编剧,高希希执导,是《长津湖》《水门桥》系列电影的电视剧版,也是继《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兰晓龙“钢七连”系列作品的第三部。

原著《冬与狮》11万字,较电影《长津湖》《水门桥》共计5.4小时的篇幅,剧版的备案是24集,一直拍摄到炸水门桥阻挡美军后撤为止,包括七连战士奔赴朝鲜战场、坚守死鹰岭、执行水坝桥炸桥任务等剧情。
电影因时长和侧重点不同做的取舍,或许在剧版中将得到更细致地还原。
《冬与狮》的故事,起源于一张照片。
在小说《冬与狮》的自序里,兰晓龙提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位十八岁牺牲战士的照片,“他托着个橘子(也许是糕点),憋着乐,有点懵懂,生机盎然,有点跳脱”,而后被戳中,产生强烈的创作欲。
兰晓龙感叹,“他真年轻,他们真年轻。”
于是在《冬与狮》中,他塑造了同样十八九岁的少年主角伍万里。他顽皮又迷茫,跟着二哥伍千里上了朝鲜战场,加入钢七连,在冰与血中完成蜕变。

真正让兰晓龙确定动笔的时间,是2014年。当时在一个剧本讨论会上,聊起长津湖战役时他抛出一个问题,“导演孔笙跟我说过‘人肉迫击炮’,就是甩手榴弹。实际作战中有没有可能这样去做?”长津湖战场是零下40多度,炮冻到缩膛有真实记录,当年能拉到长津湖战场上的唯一重火力是60毫米迫击炮。
“这种仅有的火力都已经丢失的时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是什么?”兰晓龙有了写作由头和动力。“写东西需要给自己一个由头。最难的往往不是编故事,是你知道为什么要写它。”他说。
兰晓龙在动笔的时候,《冬与狮》第一稿用的是“沙盘”式写法,足有13万字,但因为求全显得线索太乱,第二稿老老实实回到“大背景,小人物”这种最传统也最保险的写法。

7年后,小说《冬与狮》在2021年10月出版。同年电影《长津湖》上映,次年《水门桥》上映。《长津湖》以57.75亿票房问鼎国内影视总票房,《水门桥》以40.67亿票房,拿下2022年内地票房榜第一。
在一个念想慢慢演变为大众IP的过程中,长津湖战役的更多细节和战略意义也逐步被人熟知。
其实,在小说出版和电影孵化的过程中,电视剧《冬与狮》的项目也在一同推进,只不过过程相较坎坷。
2021年9月30日,《冬与狮》就曾举办过一场研讨会。出席的主创中,导演当时定的是康洪雷,后来康洪雷退出,高希希接棒,项目又运转起来。

2022年底,《冬与狮》终于在吉林省白山市开机。剧组800多人在零下30多度的极端恶劣环境下,爬冰卧雪完成双组近90天的实景拍摄。2023年3月,摄制组陆续转场至横店拍摄,并于4月17日晚杀青。

从公开信息来看,《冬与狮》大胆启用了不少新人演员,1996年的演员王子奇饰演伍万里,《长津湖》中饰演伍万里的是易烊千玺;杜淳饰演伍千里,电影中这一角色由吴京饰演;于震将在剧中饰演雷公,电影中这一角色是胡军演绎;张博饰演梅生,电影中由朱亚文饰演。此外,还有鲁诺饰演认命,郑伟饰演余从戎,于滨饰演老方等。
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生死线》里,欧阳山川与四道风在江南沽宁创立的“四道风”组织,是钢七连的前身;《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川军团长孟烦了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小兵牛腾云俘虏,成了钢七连的第600个兵;《冬与狮》小说中,677是伍万里在第七穿插连的编号;在《士兵突击》里,“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更为大众熟知。

这显然是兰晓龙有意识地赋予了这个番号一种神圣使命。
在许三多的入连仪式上,伍六一这样介绍钢七连的历史——抗美援朝时钢七连几乎全连阵亡被取消番号,被全连人掩护的三名列兵却九死一生地归来。他们带回一百零七名烈士的遗愿,在这三个平均年龄十七岁的年轻人身上重建钢七连,从此,钢七连就永远和他们的烈士活在一起了。
“列兵许三多,你必须记住,你是第四千九百五十六名钢七连的士兵!”
兰晓龙的“钢七连宇宙”残酷又浪漫,从抗日战争到和平年代,革命者前仆后继,时光兜兜转转。如今17年过去,《士兵突击》钢七连中许三多、史今、高城、伍六一等军人眼中面目模糊的前辈们,终将在《冬与狮》的钢七连中,借伍千里、伍万里、梅生、雷公等战士之名轮廓清晰起来。
不断出现的钢七连,是一次次“不要遗忘”的提醒,也是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痕迹,正如百里、千里、万里,这三个强调传承的名字。
《冬与狮》小说里,千里也曾对弟弟诠释过传承的意义。
“我们上一个百年没有做好的事,我们下一个百年必须做好的事。大哥没做完的事。我在做的事,你在做的事。”所以千里去扛起百里的责任,万里来延续千里的使命。
“记得我们,可不要思念我们,骄傲地活下去。”在兰晓龙《冬与狮》小说结尾,弟弟伍万里独坐江岸,身边安放着哥哥千里的骨灰盒,他听到哥哥这样叮嘱自己,而他只能做到两条,却做不到中间那条。

从“待我回家”到“带我回家”到“代我回家”,那些最渴望和平的人们以生命搭桥,为后人铺出了一条和平之路。
兰晓龙写军旅故事,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
不论背景多宏大,小人物叙事是他的一贯手法,他说自己并不反对英雄主义式的表达,但一旦“英雄”被当做橱窗里的流行服装款式任人打扮、任人套用时,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所以我们往往能看到,他的作品中人物常常推上前来,战争反而成了背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更值得咀嚼的是散兵们的斗嘴日常;《士兵突击》中的生活展示占了很大篇幅;小说《冬与狮》中,伍千里、伍万里的人物前史铺垫上,也有十分丰富的刻画。

他的作品描写战争,更描摹战争中的人和人性,并且有种手起刀落的精准。《士兵突击》的成才,有私欲又有公心;《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散兵们,一直在保命与救国之间徘徊;小说《冬与狮》也是,七连连长伍千里、七连指导员梅生本来可以不属于这场战争,但在和平安定迎来考验时,他们还是义无反顾赶赴严寒之地,去和当时远超想象的飞机、坦克较量。

有采访曾问过兰晓龙《冬与狮》这个略显文艺的书名的来历,他说:“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志愿军就是以血肉之躯守护国门的冬狮。
关山万里路,拔剑起长歌。
当历史序幕拉下,凯歌奏起,“终于我们也看到了花团锦簇,也知道了灯彩佳话。那一夜,我也曾梦到百万雄兵”。
参考资料:
【1】抗美援朝主题电视剧《冬与狮》进入后期制作;广电时评;2023.
【2】长津湖高燃原著《冬与狮》:要从一张老照片讲起;喜马拉雅APP;2022.
【3】康洪雷、兰晓龙再联手,重大军旅题材电视剧《冬与狮》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浙文影业;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