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论活动背后的艰难!
还记得为迎接新年,有个领导请我主持了一次大活动,嗯,我只是主持人而已,主持稿也是前一天晚上才定稿。来不及彩排来不及知道活动的详情,活动做得很糟糕,自然我这主持人也跟着丢脸。那是我耿耿于怀极为挫败的一次经历,弄得很多天郁郁寡欢提不起劲儿,还特地写了一篇来疗愈。
那次主持,我的感觉就是,全程我是不在场的,就是一个机器人,负责用语言传达意思,无法和现场连接。后来有领导安慰我其实很不错,责任不在我等等,然而再有活动他们也是不敢让我主持的,哎,我这一世英名就这么毁于一旦了。至于我本人呢,短时间也不大愿意再帮谁主持节目了,不想再出丑。
直到这一次我们读书会的大活动,再一次我来主持,嗯,也是实在没人,自己凑活着上吧。本来,我这读书会只想小范围做个译者分享会,毕竟读完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译者是我们熟悉的老师,想着再次探讨多深入一些本书。当我的计划被领导知道后,她很是支持,只是提议范围扩大一些,多一些人参加影响力也更大,毕竟请来了译者,让人家有些收获更多的推荐此书多一些知名度。译者也是我的好朋友,难得来一次让他多一些意义也是值得的事情,我就同意了这个建议,也就稍微多一点事情。
然而,真正做起来才发现,这不是多一点,而是全部事情都是我来做了,且没有一点项目经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有经费想傍着另个部门的活动一起做掉,他们有点经费可以出。而他们领导意思是可以买一些书,费用不能超过一万,书都是固定书店的合作一点儿也不便宜,两百多本差不多一万了。后来听我说还有译者出场费,又有点不舍得,不是觉得不值,而是以为买书就是对译者最大的支持,全包含了。为了这事儿我又各种沟通解释,申请了出场费,期间我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所得,就想着,读书会小伙伴们开心,来参加的都能有书,译者来得开心,活动热热闹闹足以。
后来,我就开始简单忙活,所谓的简单是因为这次活动既然两个部门主办,那我一个读书会的带领者,只需要协调些流程,请来译者就行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个部门的小伙们片叶不沾身,不管不问,嘀咕最多的就是,既然对方部门要做,那让他们卷去好了,自己部门懒得管,两边都这么想,这个事情就很难推进了。我知道,这个事情领导是想做的,只是各种忙碌也没心思管太多,下属也是各种不管,急的就是我了,毕竟这是我发起了一个活动,最后领导干脆找我说。我自己写方案自己执行,自己写主持稿自己主持。
我们的节目有个读书会小伙伴们的上台讲述,我就一个个帮他们拎重点,他们写好的稿子我改了又改,还好他们都非常积极,我就不断和他们沟通,排练。然而还有节目是其它部门出的,那就难了,他们安排了劳模讲述读书与生活,却没去联系劳模。行,我可以对接,他们写好稿子我来串词儿也行。但是,直到对接才发现,劳模真是非常专注于专业研发和创新,非常忙碌,对这种上台讲阅读的更是紧张,怕没话讲,他们都忘记啥时候看过啥书了。
这可咋整,必须上台讲述的却不知道讲啥,两个部门不管我更不能袖手旁观啊,毕竟这个活动是个整体,我希望所有上台的伙伴都可以发光发热。于是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上门采访。我去找他们一个个拜访,采访劳模本人,走进他们的工厂。甚至太远地方赶来的,我干脆请吃饭以便更多地了解,当我看到他们讲述自己专业和经历时的那种热爱和眼里闪烁着光的状态,太吸引人了,再一次坚定要好好挖掘他们的故事,我像个外星人一样听着他们从小到大的故事,他们的匠人精神,太有收获了。有了真正的走进和认识,劳模发现我对他们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官方表彰或只顾展示荣誉,也是更真诚地面对了我,和我交心。最后,大家都提及让我做个访谈吧,他们也更安心可以讲一些,要不然真怕大脑空白。
有了访谈的期待,我更是责任重大,一遍遍梳理他们的故事,抓住重点和特点,希望上台的时候能够真实而自然。我把稿子写好,发给他们,源于他们忙得没空彩排,我又一次一次电话和他们对话,聊天,掐着时间,调整着内容。一次次地试讲,一次次地修改,最终也算线上彩排完成了。
当我自以为前期准备差不多的时候,又发现PPT没人去做,大家都说不需要,领导表示需要,嗯,大家都忙,又请我帮忙了。看似这一个几页的PPT却费了不少努力,照片没有,一个个去找去要,选最合适的,还要把照片文字相结合再弄成海报,好大的工作量,我还要各种请教找人帮忙。那几天我忙得经常忘记吃饭,午饭晚饭都忘记,严格说一环套一环的事情来不及吃饭,都是凌晨才到家。毕竟我还要上课,还有读书会,还有各种会议等安排,一度感觉,自己快忙到过劳死了,当然,我还是可收的,想着忙完赶紧睡觉,好好躺一天。其实是,没来得及睡又接到新任务了,我继续告诉自己,回头把课停了,给自己放个暑假,嗯,看起来我像是不差钱的,但其实没有,只是不会为了工作而忘记生活。
作为整个活动策划人,我是日理万机废寝忘食,直到活动的前一天两点,才忙完睡觉。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内容领导看了,说主持稿不行,得再改,PPT不好看,得重做。哎,我可是提前两周就给她看了,为什么一直到活动前一天才说有问题呢。早点不放心上,这不是为难我嘛,哪来得及背啊。然后领导听说我还没来得及都彩排,简直焦虑,她说我这样得出事情的,明天在那么多人面前会把活动做坏的。她那心急的样子我也有点无奈,一方面她对不确定的焦虑源于没有参与策划过程,外加对未知的焦虑。二是她也看过我那次挫败的主持过程,估计也有点慌,怕我砸了场子?嗯,总知所有担子就都在我一个人身上了。
领导说完就回家了,也没陪着加会儿班,忙得我都孤独了。当时莫名苦水,就是那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她哪里知道自己的下属一个都不支持这事儿,她哪里相信自以为的好活动也就我觉得真是很好呢,毕竟也是我俩一拍一合觉得可做的,她让我找她下属做,带带他们一起成长,哪里知道下属不care呢,他们认为这是无意义的事情,都劝我不要浪费精力了。哎,一言难尽,晚上我一个人在偌大的办公室看了又看改了又改,来不及生气和难过,嗯,就按她说的来吧,看着也不错,哪有什么标准化呢,每个人的意见都可以结合,总之尽善尽美就是了,我也尽力而为吧。
第二天,活动来了好多人,除了嘉宾需要我接待,各种与会人员我也都认识,会去打招呼,然而,我的稿子咋整啊,一直放在口袋还没来得及背啊,吃饭的时候我都想着拿出来吧,最终还是只管吃饭了。当然,我们读书会小伙伴们非常给力,她们现场帮我做了很多琐事儿,让我可以安心面对活动,她们眉开眼笑嘴角上扬地做着事情,吃着东西,忙着活儿,那种感觉就像在家一样,是啊,在家就是轻松舒服的,我又何必紧张压力呢。顺其自然吧,由心而发就行,这些我一手策划的方案,一心写的稿子,全套都是我的思路,怕啥呢,做就是了。当然,译者的部分我没有对接,因为译者老师请过一次,是和他访谈形式,我比较重视也写了些对话的稿子,弄得人家老师有点焦虑,觉都没睡好。于是乎这次给他设置了短暂的讲座,不需要我访谈了,彼此轻松,他也发挥得极好,那种笃定,我对他,对我,对这个活动这个环节的笃定,源于我们对彼此的信任带来的效果吧。
活动当天,我早早去了现场,接着两个部门的员工都来了,怎么说也得临时抱个佛脚,稍微准备一下台卡背贴啥的。本来也都是不愿意搞的,直到我提议自己来弄,领导怕我搞不清,直接让他们小伙伴来。遗憾的是打印机坏了,焦头烂额之后不得不去其它企业打印,嗐,多么痛的领悟啊,不过也还好,有问题总能解决。这下属们背后一万个怨气到领导面前还是各种漂亮话,弄得领导也是乐滋滋,难怪他们都说我太单纯,也就是那种纯粹吧,想做的不顾一切只顾投入热情去干,表里如一。
活动开始的时候,我最多紧张了几分钟吧,后面越来越轻松了。上次主持春节活动的时候我紧张得不怎么看台下人,这次呢,台下人的表情都是看得一清二楚,尤其领导情不自禁地笑出声了,看着她那欣慰的表情,还给我拍了照,嗯,就像我看着读书会小伙们上台的心情,开心激动,那种老母亲般的爱与包容。看着现场参加的很多是自己的朋友,都是我喜欢的人,娘家人的感觉,多种舒坦啊,后来无意在照片中发现我采访劳模的时候都开始倚着了,就像和老朋友聊天的感觉,太惬意了。
这次的活动办得很成功,无论别人还是我自己的感受,都是满满的充实。那种走心的感觉,满意,那种我和全场接上的感觉,满足,我们在同一个频率上共振了。结束的时候,领导和我说,“真是太好了,你看你挖掘故事的能力,多特别,劳模精神都被你渗透了。”我表示那天批评得好,嗯,突然发现自己也会说话了,就觉得批评与自我批评还真是需要,可以鞭策我们突破和成长,没有那些嫌弃和建议,哪能精益求精呢。领导倒是来了句,其实她回家也想了想,那么要求我不合适,其实我已经做得很好了,是自己太挑剔,得改。哈哈哈,有什么改不改,大家一起做事儿嘛,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就行,其它我都不在意了。
现在再想想那次的挫败感,那次所谓的“失败”,还真是多亏了它啊,要不是那次的耻,哪来这次的勇呢,多好的经历,值得。也是真正理解了“越挫越勇”的意思,这也是我一直希望孩子所拥有的,原来带孩子的同时是在教育自己啊,嗯,我在慢慢地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