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怎么准备?(时间短,任务重)?
不要走弯路!不要走弯路!不要走弯路!
这五个字是贯穿遴选备考全程的思路!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正式备考之前,一定要找一张真题卷摸下底,一方面了解考什么、怎么考,和申论考试到底有哪些不同;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擅长什么,短板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制定贴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计划。
题主也是公考的过来人,相信在心态、备考学习细节方面不用我说太多,以下内容只有两个部分,一是避雷指南,帮你拨开迷雾,二是要点总结,给你指明路途,废话少说,我们开始。

一、遴选备考避雷指南
1、盲目报考
很多人遴选选岗的时候把公考的那一套带了进来,只顾着找限制条件最多的岗位、自己想去的部门,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至少欠缺考虑。
遴选和公考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因需设岗,讲究人岗适配,如果和岗位的匹配度不够高,就算笔面第一也有可能在差额考察阶段被比下去。因此,报考的时候一定要全方位地审视一下自己,从专业背景到工作经历都要考虑到,然后再结合目标单位的工作内容评判一下。
另外,遴选中也会有“萝卜坑”,考试越小越容易遇见,因此能考省级遴选就不要考市里的,选岗的时候也要规避掉那些限制条件过于细致的岗位。
2、沉迷刷题
还是那句话,别把公考的学习方法带入到遴选当中,很多人备考的时候喜欢看一遍教材就疯狂刷题,不愿意去思考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实际上,遴选备考中刷题带来的提升非常有限,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遴选笔试本质上考验的是写材料的能力,写材料的前提是肚子里面有墨水,而各种题库只能帮你熟悉熟悉题型,并不能帮助你完成知识积累。
二是因为辅导部门给出的参考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如果在刷题的时候把参考答案作为对错与否的评判标准,会导致学习上弯路,这是遴选备考的大忌。
3、理论知识生搬硬套
很多费材料岗的公务员在遴选笔试的时候,都把申论大作文的那一套带入了进去,觉得只要能扯到方针、政策就是言之有物,扯到一些近期的领导讲话就是紧跟热点,但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在生搬硬套,没有一点自己的理解。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缺乏深度,素材之间的拼接感严重,结构不够紧凑,领导绝对不可能选这样的人上去办事写材料。
有人疑惑,为什么申论这么写能得高分?
那是因为申论考的是成为公务员的基本素养,考试大纲压根就没有提到过对政策理论水平的考查,你只要能掰扯到自然加分,但在遴选中,政策侧理论水平是核心考查内容,水平高,才能拿高分,只会粘贴复制,凭什么拿高分?

4、神化答题模板
辅导机构给出的答案讲究结构,看起来赏心悦目,各个单位的公文也大都对仗工整,简明有序,因此很多人认为,按照辅导机构给的模板往里套内容,既整齐又美观,肯定能拿高分。
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恭喜你,成功进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
各单位公文以及辅导机构给出的答案都是深思熟虑、删删改改之后的版本,能做到形式与内容并重,但是在考场上,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写材料内容为王,如果这点都没做到就去追求形式,那就是本末倒置。
5、重备考轻工作
很多人参加遴选是因为在基层单位过得不如意,但我想在这里提个醒,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要因为备考影响工作,更不要和原单位闹得太僵,在遴选这件事上,能不能走,全都要听领导一句话。
更何况后续差额考核环节还有对工作实绩以及群众认可度的考查,如果因为备考导致工作没做好,用人单位有可能照样不用你,所以说,备考和工作,一定要做好平衡。
二、高效学习的几个要点
1、把资料用好
我这里说得资料并不单单指辅导部门编写的各种资料,我备考的时候甚至连教材都没有用,那种东西真的可有可无,真正重要的学习资料是以下这几种:
❒报刊:人民日报和求是。
人民日报可以用来紧跟热点,积累写作素材,阅读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热点要闻,评论这两个模块上,如果不喜欢纸质阅读,也可以在人民网读电子版,看到好的内容可以直接复制或者截图粘贴进文档。
求是主要是用来学习政策理论以及办文办会的工作经验,读这些文章,一定要读深读透,尤其是对政策的解读,最好读完写写笔记,聊聊感悟。
❒材料:单位的各种公文与汇报。
这些都是一手的学习资料,我备考的时候把单位内部以及目标单位官网上的公文都整理了一遍,按照类型简单分类,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对着练一练,效果很好。
❒视频课:姜宇遴选全课。
想要做到高效学习,必须让有经验的人领路,可以是前辈,也可以是老师,我没有前辈,只能找老师,姜宇遴选很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老师讲题从不止于表面,也不困于模板,一个题型一种思路,每听一道题都会有新的收获,听得多了就能把大多数解题思路悉数掌握。
(最好是听完之后自己练一练,记得更牢,学的更快)
❒真题:公选王、北辰、华图
真题这个东西最好多准备几家的,一是因为这些真题都是回忆版,可信度并非100%,二是因为参考答案都是机构的老师自己研究的,并非标准答案,对答案的时候最好货比三家,详细比对解题思路的不同,总结出一份自己满意的答案,不要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真题学透。
模拟题千万不要碰,真题做完本省做中央,做完中央做外省,一道题刷两遍,足够用了。

2、时间安排要得当
备考遴选,大家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怎么挤,怎么分配学习任务,这两个问题一定要想好。
就拿我来说,除开特殊时期,我能从每天的工作时间中挤出一个小时学习,一般都是看报刊,先在人民网看日报,把一些优秀内容截出来,存在云端,这样即便没有机会用电脑,也能用手机翻出来看一看。
下了班以后,我会花一个小时来整理白天积累的素材,然后听一个章节的姜宇遴选,再花半个小时把老师讲到的思路以及易错点写成笔记,最后从真题中找几道类型相同的题目做一做,再对照三家答案改一改,这个流程下来一般都11点了,洗漱一下赶紧睡觉。

早上上班之前我会留一个小时用来回顾一下昨天的学习内容,或者看看纸质资料。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我只是举个例子,在安排时间这件事上,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明确学习内容,不做无用功就行。
3、转变思维方式
遴选的考试内容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情况、分析问题,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在这方面都有所欠缺,如果在自测的时候发现自己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对细节的把控不到位,那就要想办法转变思维方式。
我练思维主要是靠视频课,姜宇遴选的老师传授了很多细致的办事方法,就拿案例分析中的应急处理题来说,首先强调的是目标思维,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何种问题,达到何种效果,其次是逆向思维,也就是为了达到目标应该做什么样的努力,这样分析下来答题的主脉络就有了。
最后再回归资料,让思维发散,联系具体问题,延展到其他细节问题,比如具体的工作方法、事件的善后工作,这样理思路基本上不会漏掉什么点。
其他题型的思路老师讲得也比较透彻,总的来说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矛盾分析”两种核心思路不动摇。
4,、三大题型的核心学习方法
❒公文写作——核心在于不断修改。
常用的15种公文格式以及行文规则必须记清楚,如果单位没有学习文件可以去某宝买一本格式规范,这属于基础学习,想要写出靠谱的公文还必须多练多改。
练的时候可以照着单位的各种公文练,找个题材自己写,写完以后改格式、改内容,用语必须简练不拖沓,高级词汇能不用就不用,尤其是通知类型的公文,简明扼要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案例分析——核心在于总结
案例分析这种题就是我在避雷篇提到的答题容易“模板化”的题型,这类题都有很明显的指向性,会涉及到很多现实问题,如果问题问的是“怎么办”“怎么看”,一定要把目光放在题目本身,找一找命题人埋的陷阱。
做完一道题以后,一定要结合各家参考答案总结一下,多想想课上老师找思路的方法,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尽量做到出于模板,高于模板。

❒大作文——核心在于积累
公文模块练好了,就说明语言表达能力练好了,案例分析练好了,就说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剩下的就是用好理论知识和典型事例,把大作文写好。
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一要看求是,二要记录领导的讲话,把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只有这样引申的时候才能流畅自然。
对典型事例的积累,不应该着眼于名人大事,更应该着眼于小人物以及地方事件,人民日报的评论板块以及地方日报都是取素材的好地方。
读报纸的时候不能光用眼看,还得动起手来,建立素材库。
END
以上就是我关于遴选的全部建议,都是一家之言,不够权威,但绝对真实,如果有帮到你,就留个赞再走吧!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