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点培的区域公用品牌有哪些?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在2022年培育工作基础上,综合考虑产业规模、品牌基础、市场消费和国内外影响力等因素,2023年重点培育32个品类的区域公用品牌。这32个品类包括粮油(大豆、小麦、小米、甘薯、花生、茶油)、果品(梨、葡萄、西甜瓜、蓝莓、火龙果、猕猴桃、芒果、石榴)、蔬菜(葱、山药、白菜、花椒)、畜禽(羊、鸭、禽蛋、蜂产品)、水产(鱼、贝、甲壳、藻)、饮料作物(黑茶、乌龙茶、黄茶、咖啡)、中药材(参、黄芪),及其他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品类。
本次计划培育的区域公用品牌,是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即在一个具有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的明确生产区域内,由相关组织所有,由若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同使用的农产品品牌。品牌名称由“产地名+产品名”构成,产地为县级或地市级。重点从品牌发展优势、品牌竞争力、品牌发展力、品牌影响力、品牌带动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加快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是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比如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忠诚度,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能够增加农产品溢价空间,也可以帮助政府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是很难实现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预期效果,如江西西全省绿色、有机及地标农产品达3894个,但是2022年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榜单中只有一个赣南脐橙区域品牌上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具有品牌优势的农产品数量多,但是农产品品牌的质量却不高。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6000多个农业品牌获得了“三品一标”认证,全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培育区域公用品牌超3000个。但从我国农产品品牌的现状来看,仅有1%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各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不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如何解决呢?2023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强调推进农业品牌发展,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品牌建设基本规律,聚焦特色产业,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第一是提升科技装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还没有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导致农产品质量不稳定,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声誉,而且使消费者对产品缺乏信心。农业的标准化需要科技做支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将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相应的标准,就如赣南脐橙,通过科技赋能,不仅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增加了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如中新云农数字果园春秋农庄,通过水肥一体化的使用,不仅使果园减少了人工、肥药等部分开支,还有效解决了病虫害问题,果园实现增产增收。通过数字化加工厂对果品品质进行筛选分级、归类输出,实现优果好价等。

第二是要完善经营体系。构建农业经营体系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通过“集中流转、全程托管、专业合作、龙头+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
第三是加强产业韧性。强化农业产业韧性,重点仍要放在延链补链强链上,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立足生产这个中心环节,向产前、产后两个方面不断拓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现代乡村服务业等领域,发展全产业链模式。
第四是创新品牌营销,推动渠道优化升级。各地都存在“种得出,养得出,卖不出”的窘境,如何“卖好”成为“种好、管好、服务好”后最关键的一环。在品牌上赣州近些年通过唱响富硒品牌来扩大品牌影响,如富硒脐橙、富硒大米、富硒蔬菜、富硒茶叶等品牌培育与推广,支持大型商超、企业旗舰店设立富硒产品专柜,唱响“山水硒地、生态赣州”名片,大力培育“湘赣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营销模式上,大力推行“互联网+”认养等订单营销,如之前提到多次的“互联网+橙树认养”私人订制个性化营销,进一步挖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度与认同感,也得到广泛应用。

加强对外合作推广,推动中国品牌故事“出海”。随着中国品牌迈向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中国品牌出海,必须要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做好国际传播,合力助推更多中国品牌闪耀国际舞台。如“一带一路”和“中国品牌日”等活动,都是很好的“出海”渠道。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2023年将组织开展全媒体公益宣展活动、优质渠道对接会、“菜篮子”产品暨品牌农产品消费促进行动、中国品牌全球行等措施。

设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最终要唱响区域品牌,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媒体、商协会等各方面加强协同,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