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角度聊聊金庸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写了一个金庸的评价,忘记发到豆瓣了。
要了解金庸,有一本书不得不看的就是傅国涌的《金庸传》,这本书立场比较客观,所记载的资料基本都有来源,可谓是非常之详细,金庸本人对于里面的一些负面的资料非常抵触,我印象中他很生气,想要删除,但是作者仍然还是很客观的写了出来。
如何评价金庸其人?
我大致说一下结合那些资料,我的一个主观的观点,因为时间已久有些记忆未必准确,太过精细的资料已然记不清了,若有谬误请指出。
其一、金庸是一位有良心、有缺陷的知识分子。
金庸的出身,所受的教育,求学时的经历,年轻时候的言论,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知识分子,接受了新式教育后的表现。在求学时,他不畏强权和学校的领导,性子可谓强硬。
在香港时,不忿大公报的立场,愤而独立办报决裂,在某些敏感的年头,因为他的一些观点,受到各种恐吓,不惧暗杀,坚持立场。
这一部分涉及太多的政治因素,不好表述太明确,去看看传记,里面有诸多金庸的社评,他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旧时代“为民请命”和新时代“ZYMZ”结合起来的偏右的。
你可以说软弱或者天真,但是不能否认,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后来而立以后,金庸的政治观点一直都是“精英式”的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无论是社评,还是他写作的武侠小说,很明显都可以传达出“立言”的追求,教化人民,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知识分子绝对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
在金庸传中,提到金庸求学时候,当时日军在浙江投弹,并且使用鼠疫等病毒,导致学校内大批量感染。班内同学接连病亡,且传染性极强。
当时班内一位名叫毛良楷学感染鼠疫,全班同学纷纷逃离,当时处理这种传染病快死的人就是将其拉到江边放到小船上。这时人心惶惶已经没有任愿意去送病人,班级老师出了一些费用请农民将其送至江边,别的同学皆不敢相随。只有金庸一路垂泪尾随至江边,与之作别。可见金庸骨子有“侠气”,有良心。
后来他反对学校的国民党教官的“政治教育”,上了黑名单。再后来进了中央政治大学,因为反对国党死粉对于思想自由的限制,愤而退学,种种此类都非常明确显示金庸这个人是一个有良心有立场的正直的知识分子。
金庸出身旧时代书香世家,所以天生就有着“治国平天下”的追求,然而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有一个问题在于“精英式”的个人定位,在他们眼中,百姓都是“被管理者”,我可以保护百姓,但是百姓比我低。
同时金庸接受了新时代的西方思想的教育,和传统的知识分子局限性结合起来之后,就有了一种软弱的天真的表现,投降主义和软弱主义。体现最明显的就是要裤子不要原子的言论,许多人抓住这一点疯狂攻击金庸人品卑劣,这就是典型的抓住一点黑,完全不顾他那么多的贡献。
为什么他会说出要裤子不要原子这句话,结合当时的时代和他本身的那种为民请命的思想,所以他就认为吃饱肚子才是对人民最负责认的体现,去搞武器那就是牺牲老百姓的生活。
实际上当后来我党改开以后,金庸立刻就对邓公死心塌地,因为他一直的思维出发点都很明确,就是某些台湾的知识分子一直说的“小民尊严”,但是不同的是金庸也要大国崛起。
虽然在赞扬他,但是我还是要很客观地讲,诸多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天真的特点,都体现在金庸身上,他人生中很幸运的事情是他没有真正的从事政治家这个会让他死得很惨的岗位。
他始终认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公正平等才是最重要的价值观,从他写的那些社评和言论来看,其实是非常明确的,然而可笑的在于,他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英式的高人一等的思想,所以本质上他的“公正平等”不是战斗而来,而是要别人给。我是精英,我给你平等。这就很可笑,但这个问题,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在那个历史阶段,可以说中西结合的知识分子,都普遍具有这个特点。
说得简单点:金庸是偏“右”的。
其二,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个失败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有“理想国”的追求的,实现精神追求才是企业家与商人的区别,金庸无疑是个成功的商人,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他创办的企业并没能真正的在他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创造出一个延续性的体系,更多的是东凑西凑一个草台班子,一个商业机构。
他抠门,付薪水的标准极低,作家和写手找他申请加薪时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就是沉默不言,总而言之,就是他不是一个好老板,但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赚钱这件事对他来说,做的相当到位。当年即便是倪匡这样的名人,在他报纸上写稿,稿酬依然很不理想,以至于多次想方设法找他要求加薪。
他对员工的眼光十分精准,用人都是在你把控之内的,这一点看他的武侠小说也能感受出来,多年之后有个作家叫孙晓,就是书前中期写的太好,太跳脱了,以至于人物和书跳出掌控无以为继。而金庸的十几本小说,且都是连载的情况下,竟然几乎没有怎么失控,可见此人在能力范围内的控制能力是极强的。
但是他对继承人和精神后代的挑选,十分失败,明报体系后来崩塌,核心的问题就在于他在继承人的挑选上面,这就是他为什么是一位失败的企业家的第二点原因。企业家有自己的精神力量,能影响到企业,即便他不在,这个企业依然能在他的价值观体系下运转许久。而金庸用心的选择继承人的情况,其企业衰败极快,可见他在更高维度上的眼光着实不怎么样。
其三,他是超一流的小说家,剧本家,一流的文人。
作为小说家,金庸的成功度,无需我去阐述。在我眼中,武侠小说领域内的所谓金古柳梁温、卧黄司马等等等,金庸以外的所有同代武侠小说家,皆不足以与金庸同列,唯一古龙、黄易可能说在创新上能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整体的武侠小说的影响力、水准、完成度和艺术水平上,当时所有的武侠作家都不足以和金庸对等。
这份评价丝毫不过分,客观公正的看,是金庸将武侠小说拉至通俗文学的顶峰,甚至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纯文学的领域。如果没有金庸,古龙以致下面一大批的武侠小说到今天依然会被定义为“坏书“,是金庸的十五本小说,将武侠小说这种“坏书”拉升到文学领域。
所以说金庸是极出色的小说家,剧本家。他的小说本身就是一份很好的剧本,金庸本身也写过不少剧本。
作为文人而言,金庸中学时就开始写文章,期间还写做过湘西民歌相关的文章,同时他对历史极感兴趣,老年间还去英国进修,等等诸如此类。更重要的是,他是在通俗小说领域内硬生生把作品写到了纯文学的高度,若干年后,在介绍上个世纪时,文艺史上必然是要提一笔金庸。所以我觉得他无愧一流的文人这个评价。
这里针对网络上动不动就抓住小说中的一些不合理情节或者一些人物设定的东西去喷金庸小说是二流水平的一些说法做一下分享。
举个例子,赵敏在跟父兄决裂时,对于父亲曾有一个描写:
汝阳王转身缓缓走下山去,左右牵过坐骑,他恍如不闻不见,并不上马,走出十余丈,他突然回过身来,说道:“敏敏,你的伤势不碍么?身上带得有钱么?”赵敏含泪点了点头。
这段描写在我看来,写父亲爱子之情,极为出彩,但是想找黑点,也是非常容易的。一个蒙古屠夫,屠杀汉人那么多,你竟然写他的好,这不是立场有问题吗?
当今互联网上对于金庸笔下人物的评判很多都有这个问题,似乎坏人就得一定怀,好人就一定好。令狐冲未曾描写的那个部分就是冷血无情,他的师兄弟就是无情,普通百姓的命不是命,襄阳城内的小兵尊严得不到保障……诸如此类。
我每次看到都脑壳痛,人家是在写小说,凸出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描写主线情节的重要部分,要是连杨过每天中午吃什么,华山弟子那一个月内其中有两周思念死去的同学以至于饭都吃不下去,这书你看得下去么?
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文学作品描写的虚实结合,就说西游记中,网上总是各种分析前后不一的那些细节,并为此脑补各种“阴谋论”,有没有可能作者就是忘了写或者写着写着忘了呢?其实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西游记前身就是各种话本,然后再创作,创作过程中和创作后由于流传的版本原因,都会导致产生各种细节上的bug,或者出现一些失误和不完美。
但是,金庸小说只是超一流的武侠小说和通俗小说,并不算是巅峰或者说超一流的文学小说,只能说“成人童话”这个评语还是很适当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他小说中的人物都处于控制之中,始终没有真正触及到真正足够复杂足够深层次的矛盾中。郭靖母亲自杀了,张无忌杀师叔的误会很快在神算子赵敏的帮助下解开了,杨过最后关头还是没动手,段誉和妹妹们不是亲生的。
他所有的人物矛盾始终以一种非常简单和单薄的形式得以解决,这就是没能真正的做到超一流的作品的原因。真正的出彩的文学作品是在阐述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称之为“时代”、“天道”、“命运”,而金庸的小说始终都处在简单的机械降神的层度,是作者的手随意摆弄人物,只不过他摆弄的比较高水平,以至于读者还以为是人物自己推动的命运。
这种书的爽感当然很出众,但是文学性就差了很多。
其四、他是一位非常合格的佛学理论家,不合格的佛弟子。
因为工作原因,我仔细研究过佛教佛学近十年,相比较普通人认为佛教就是恐吓你前生后世,就是拜佛磕头,真正的佛教徒肯定明白,佛教教义并不是这样的。
有情皆孽,“色即是空”,佛家八苦、有执皆苦、诸行无常等等诸如此类佛教的哲学,可谓是在金庸小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描写,可以说他将佛经上那些晦涩和纠结的教义用一种非常通俗而且易接受的方式描写的非常到位,我愿意称呼他为上世界最出色的佛教宣传者,而且很明显在天龙八部和鹿鼎记等著作中,他对教义的描写都能显示出他是非常熟悉佛教理论的。
然后从实际上来看,很明显他的执着心他的执念都是非常重的人,更别提对金钱对名誉这两项的看重,佟国涌写金庸传中提到金庸对员工不好的事情,为此金庸很是生气,很明显他没能将佛教的“解脱观”落实到日用常行当中,属于典型的纸上谈兵。
其五、一个成功的暗恋者、不合格的丈夫、普通的男人。
他与夏梦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暗恋者的精彩剧本。红颜才子,简直是天然的好故事。求而不得的遗憾一直伴随着他一生,始终只能高高仰望应该是他写小说的灵感源泉吧。
另外一个角度,无论怎么去看,金庸肯定不能算是一个不合格的丈夫。三段婚姻中,第一段婚姻因为被妻子背叛,不得不离婚。74岁时候金庸才解释和承认妻子的背叛,当时登报只说是不能生育。
第二段婚姻是他最大的耻辱的部分,朱枚含辛茹苦生了三个孩子,期间还为金庸的企业操劳。我的观点是不是不能离婚,而是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就是婚内出轨。第二就是离婚财产分配不合理。
但是就此说此人应该天打雷劈,我觉得也属实是对好人要求更高。台湾某位姓熊的吃喝嫖赌烂人一个,不是有诸多粉丝为其人粉刷么。真正的烂人反而大家要求不高,而那些“君子”却时常要被人骂伪君子。
朱枚性格固执,与金庸性格不合,这是确实存在的情况。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属于旧时代的思想,一个普通的男人做出金庸那些事,只能说“普通”,道德一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算不得下流。我不是为其辩解,而是相对于金庸的贡献和其他方面的成就来说,用婚姻上的错误将其定在耻辱柱上是一种偏执的表现。
再重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金庸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甚至说比其余三大才子,他的表现可以说很及格了。
前朝的剑你不能斩本朝的官啊。
其六、正能量。
金庸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人,其实这不是对他的评价,而是对他作品的评价。前面都是从作品的外来评价,我更想说,金庸作品内在的价值观才是我真正对金庸无比崇拜的原因。
①、浪漫至死的江湖和武林。在都市的干燥而快速的生活中,金庸小说中传达的那种江湖山水纵马游侠的童话感,太让人沉迷了。
②、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正能量,金庸小说中,坏人与好人都有着非常符合逻辑的命运结局。这一点比现在那些屌丝轻狂力量为王的小说高的不是一星半点。
③、情爱观的塑造。对于专一深情的歌颂,创造了各种爱情现象,塑造了我这个人的爱情观,对于爱侣的重视,对于女性的想象。在我眼中金庸小说中塑造了我所爱慕的各种女性形象,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一些特点,比如美丽、善良等。
④、对于仇怨的描写,报仇当然永远是武侠小说中核心主题,金庸不同的在于就是反复的强调不要执着于仇恨,更值得重视的是自己的人生,仇恨带来的结果往往比仇恨更恐怖,这一点倚天谢逊的一生就是最好的阐述。
在这里,我想起金庸传中写金庸最后在父亲被平反以后的表现,我想他小说中描写的应该就是不断在宽怀自己吧。他父亲被杀,继母被虐待,吃不上饭还要抚养三弟妹,这种仇恨换做是我,再过三辈子也不会原谅,然而金庸却能接受。他弟弟说他久久不肯说话,也不愿再回故乡,我想父亲的死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痛,这是比小说中的情节更让人心酸的事。
其七、晚节不保者。
无论是浙大教授,还是新版修书,金庸晚年间的人生都算不得出彩,比起蔡澜他完全不够洒脱。年纪大以后他与国党和解,与大陆党派和解,固然是有因为两党本身有所转变的原因,更多的还是他本人有诸多政治上的利益诉求,所以弯腰钻营。
只可惜即便钻营,由于年龄的原因,他能获得也已有限,最多也就是香港基本法的讨论参与。
综上,这是我个人比较主观的对于金庸此人的评价,包括了他人生和小说关联一起的一个主观的感受。实话讲,我敬仰但不爱金庸这样的人,他是大师、像棉花、像大海,我敬仰大海,但我更喜欢小溪流水,别有风致。但我感激和喜欢他的小说,他给了这个普通人一个童话世界,让我在俗世红尘可以神游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