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之上的我们
查看话题 >写给35岁自己的一封信
北方的习惯,过了年,我的虚岁已经35岁了。
我妈会偶尔拿年龄说事。我总说,都是看周岁啊。但是周岁34和35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我告诉别人我34岁,没错。因为说的是周岁。我告诉别人我35岁,也没错。因为北方有说虚岁的习惯。
很有趣的是,在我更小一点的时候,别人问我说,你多大了?我会下意识的经常回复说,你觉得呢?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因为我后来发现,当我去问别人时,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
之所以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年龄是出于什么考虑呢?年龄是什么让人害怕的东西吗?它粘牙吗?怎么就不好说不出口呢?
转换一个角度,如果我问别人,你多大了。对方回复,你觉得呢?我之后的心理活动很可能是,我到底要不要说出我的真实想法呢?在我想的数字基础上要减几岁来说呢?
想到这一幕时我发现,太搞笑了,如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也成了语言的艺术。你真的以为别人就算回答了,那是ta真实的想法吗?
说远了。我想表达的是,现在的我更加干脆利落。至少对于年龄这件事。有时为了不那么模糊,我甚至在听到这样的问题后,直接把自己的出生年份爆出来。
在上次和双双定下要各写一封信给30岁和35岁时,我那天下午断断续续敲了一些字。豪不夸张,甚至是想到这个主题时、打下了几个第一念头,我当时就已经开始哭了。
小时候哭,尤其是男孩子哭会被人瞧不起。甚至被说些难听的话也是极有可能的。如今,终于能从心底不太在意这些声音。我爱哭就哭,想哭就哭。
如果是从30岁到35岁的进程中,我有没发生变化的。恐怕第一条就是,我的情绪触角更柔软了。即使我没有体验过结婚生子。没有到过很多人口中的某一个人生阶段。
其次,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我在任何时刻依旧十分在意自己的感受。我发现很多人不是不会“做自己”,而是他们从最开始可能就不了解自己。但我是自己的感受第一,尊重并接受自己感受的人。
开始想写点、关于说给自己的话时,我会流泪,这是因为我觉得挺不容易的。但很多经历和感受好像只有自己知道。我在一条叫做“自己”的路上行走着,有时候还有点一意孤行、不撞南墙不回头。
说来心酸且好笑,直到快35岁时,我才会觉得:有一种长大,全部是关于自己。
千万别小瞧人类的自我美化功能。人们可能会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找一个非常漂亮的理由。没准,我也逃不过这样的思维习惯。所以我会提醒自己,要警惕这样的瞬间。
那天我参加了一个婚宴。在我这个年纪,在北京还是能看到很多不同的生活境况。比如有人带娃参加,一家三口,娃娃都快上小学了;有人刚当上父亲,说孩子改变了自己太多,之前出差两三周只会觉得很自在很潇洒,但有了孩子后,出差能一天办完的事不会拖到两天,就是为了回家能看到孩子;也有人说,结婚不结婚还不好说,但铁定不会要孩子......
这样的多样生态,我是乐于看见的。总比所有人都在一个模式里,丰富得多。
但当时空气突然有点烧焦的味道是因为,沉浸在自己爱孩子世界的父亲问不想要孩子的人说,你是独生子女吗?你不考虑你父母的感受吗?
我还是挺满头问号的。独生子女和要不要孩子有直接的承接关系吗?要不要孩子的选择和你父母意愿之间的关系是?
我想问一问,你上学时逃课,考虑过父母不希望你这样吗?你早恋,考虑过父母说的话吗?你花钱大手大脚时,父母辛勤劳动的过往可曾给你什么提醒?生孩子时,倒是开始考虑父母的感受了?
我觉得这是某种虚伪的孝顺。是对自我认知的缺失。有些人还要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去要求别人,这才是真正的道德绑架。
35岁时,我对我们的世界中充斥的所有关于“应该要怎么怎么样、必须要怎么怎么样”依旧充满警觉。这些生活中让我不适的场景和情景,我一直在时不时经历。所以在我自己的平台上,就会更愿意让别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我不是不理解某一种人生,但非常不喜欢所有人都用一种理解方式去生活。如果说,“理解”就一种定义,那这种“理解”我想把它解释为包容和尊重。
前面说的是35岁时我没有发生变化,并且越来越深信的。接下来说一些我觉得有变化的。
有一段时间,甚至长久时间里,我对“成长”这个词有自己的偏见。可能是过往的求学阶段,我被动接受的关于“上学”“教育”“读书”的认知都是十分功利化的、刻板化的。所以当我走出校园环境,开始工作后,我对一切形式的考试都内心有种本能的排斥。
直到最近。心态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我开始意识到,我们的一生也许就是没有办法停歇的,步履不停注定会成为常态。总有新技术革新、总有新平台涌现、总有新信息诞生。我们要习惯偶尔的不适感,要采取行动,哪怕暂时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
现在的我也会常怀感激之心。睡觉前,当我躺下时,我有时都会想,我的眼睛辛苦了,你可真是厉害,一天都没有休息;我的耳朵更是,很可能睡眠状态下,它还在工作;我现在虽然没有在公司上班,但今天还真是充实的一天。谢谢我的身体又陪我度过了一天.....今天中午吃午饭时,我蒸了一个之前没吃过的速冻包子,可真好吃。我都在心里赞叹,这一餐可真完美。
我感激能有双双这样的朋友,我们一定是因为某种底色有相似之处,才能从同事变成朋友,哪怕身处异地,联系并不频繁,但是依旧能做一些内心的谈话。我感激也许有陌生人真的能看(听)到此处。
我感激自己一定也走过了很多在当时看来如此困苦的时刻。
生活并非易事。我由衷的敬佩每一个在坚持生活的人。
35岁时,我想要的更加简单——身心健康。
如果更高阶一点,只不过是身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