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27) - 移精变气论篇之论良医、辨色脉、观生死之法
十三、移精变气论篇
十三-1、论良医、辨色脉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倪师注释:
黄帝问,我听闻上古之治病法,其使病人移转情志,加强体力以抗病邪,皆由司祭祀之祝由任之。今世人之治病,由服强烈汤药,针灸其外部,有时痊愈,有时却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道,上古时,人们居住在野兽之间,利用运动来避免寒冷,蛰居阴暗的处所来避暑热。情志内无思虑过劳之状,对外又无求于飞黄腾达之愿,这是生下来就淡泊名利的世界,故病邪无法深入也。若内服强烈之汤药,外则施用针治,实多余也,因此仅由祝由的祭祀祈福即可达到安定心情、病邪退出体外的功效。
今世则不能如此,人心患得患失,又担心外表不美观,讲求服饰的优质。又因取得生活所需极易,懒于顺从四季节令之生长收藏,反逆于此,因此一旦病邪数至,必无抵御之力,随时病邪都能入侵身体之中,深入时可到五臓及骨髓之中,外部则入居松散肌肉之间。因此一得小病,亦甚严重,大病一至,必死无救。所以如此光靠祝由的祭祀是绝对不够的。
课堂笔记:
1.“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就是祭祀法师。很多古老的帝国都有法师,像埃及、印第安人也有祭祀法师,我们中国也有,祝由就是火神,就是火神这种法师在那边念符,就可以把病治好。
2.“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现代的病呢,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有的治好了,有的还治不好,为什么上古和现代人不一样呢?
3.“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最主要的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他们没有欲望,都很恬淡,保持心情愉快,所以病都非常浅。现世就不行了,大家工作赚钱,劳力、担忧,又失四时之从。因为你必须出去挣钱,就没办法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保养自己。所以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臓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这时祝由的力量就不够了。
十三-2、观生死之法
原文: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倪师注释:
黄帝说,答得好。我希望能实际诊察病人,视生死之道,解决病人之疑虑。若要使此知识,能明确地深入我心,有无好方法呢?
岐伯回答道,只要知晓面上气色与脉状者,这是最合乎自然的诊断方法,也是吾师所传予我的。上古时,僦贷季祖师所创立色与脉之规律,合于自然且能明确地诊察,把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与四季春、夏、秋、冬,及八方吹来的风,及上、下、左、右、前、后方的六合,并成于色脉的诊断中,再知其正常规律如何,故能仔细观察出其间变化之奥妙。如此择出其重点,唯色与脉而已。人之气色,对应于日属阳,脉之变化,对应于月属阴。所以能察觉出此二法之妙要,即可如日月之明一样,洞烛万物之生与死。气色于面之变化配合于四季寒暑之脉形,这是天地间至尊之法,完全合于自然,故此凡能远离死亡,近趋生机知道生命之道理的,可称为“圣明之王”。
课堂笔记:
1.“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你要当一个好医生,一定要会分辨色脉,这是先师之所传也。当然这里的“上帝”不是那个宗教的上帝,而是说天地之间的东西。
2.“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上古使僦贷季,传说是岐伯的老师。色就是望诊,脉是脉诊。
3.“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望诊和脉诊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四时(春夏秋冬)、八风(东南西北西南西北东北),六合(上下前后左右),都按照正常的道理来看病。

4.“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我们当医生,一定要知道什么叫做常人、什么叫正常,才知道什么是不正常。你不知道常人的话,你开始治病时,治好了都不知道。
5.“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所以我们以知其要,最主要就是色脉二字。从第一篇到十二篇,后面还没有学到时,那你专门看色脉就不会错了。
6.“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颜色的变化要对应四时的脉,这是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色:肝心脾肺肾-青赤黄白黑;脉:弦、洪、缓、浮、沉。基本的大原则就是青脉配合弦脉,这是属于肝,以此类推。

7.五臓之间互相生克的,力量是很平均的。如果我们摸肝脉时居然脉到了肺的脉,这就是克脉,金克木,我们叫做贼邪,这是五邪中比较重的情形。
8.春天的时候,人的脸上应该带一点青色(木),如果病人脸色是惨白的(金),这就是脉、色跟四季的节气不符。
9.依此类推,心臓之色反映在正常人的脸上是赤色的,脉是洪脉,结果你在心脉的地方居然摸着弦脉(肝木),这就是由母生子(木生火),是相生的状态,这是虚邪。还有心脉摸到洪脉,这是正脉;脾脉是缓散的,脾色是黄。如果你在仲夏摸心脉时——夏天应该是脸比较红,你发现病人脸色是黄的,然后你在心脉的地方摸到了缓脉,这就代表脾土反侮到心脏,这是实邪。

十三-3、治之极于一
原文: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倪师注释:
到了中古时期,其治病之法,皆俟病至后,再施治病之法,利用十日之汤药疗程内攻,可以治疗各种风邪入皮肌肉麻痹之病。如十日之疗程不能治,就利用药之根茎果荄炖成汤药内服,互相协力之下,发挥药力作用,使病邪受制而病愈。近世之治病则不如此,其治病不依四季生长收藏之定律,不知日月之盈亏,不去细察病人之生活起居状况,使病情一再延误,此时却仍施用针治在体外,用汤药攻体内,粗劣之医师犹气势凌人的任意施用攻法,终致病人旧病未复,新病又起。
黄帝问,希望能知正确之方法如何?
岐伯回答道,治病之要法,在细察病人之面色与脉象,并依此法则,不为病情所困惑,此为治法之大要也。一旦违反此要法,则必失病情之要,终致危亡立至矣。因此能去掉不正确之医术,提倡合于自然之医术,可谓真得人也。
黄帝说,观察病人生死之法,我已知晓。老师说其不出色与脉也,是否能更简要的说明呢?
岐伯说,若要简单的说,只有一也。
黄帝问道,什么是一呢?
岐伯答道,一之法,就是望病人有无神气。
黄帝问,那又如何望神呢?
岐伯答道,就利用门户闭塞,外人不得入,医师直接问于病人,仔细分析病情,观察病人之意识神情,能知此者乃曰“得神”,不知此者曰“失神”。医师知此则可望到患者之神,神足即今病重亦必生,神失则即令病轻亦会死亡。
黄帝说,答得妙也。
课堂笔记:
1.中古时我们治病是等到发病了以后再开始下手,十天的汤药可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如果十天不好,我们可以用一些像草类、根茎类、果实类的药材,吃汤药跟外洗一起来。
2.汤剂有外洗和内服。外洗有几种状况:①病就在皮肤上,这时用外洗,比如皮肤病、瘙痒等;②“汤药不入”,你不能入口、喝不下去,就用药物煮滚了之后,药气直上时,病人用鼻子呼吸进去,希望药气由毛孔透进去;③伤口或创口类型的,我们用外洗。
3.“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近代治病就不按照这个方法来做,不按照四季的生长收藏的定律,不管日月的阴阳盈亏,也不细察病人的生活起居状况,导致病情一再延误。这时你仍然在用针灸在体外,用药去攻里面,会造成后果会更严重。所以我们中医在治病时一定要把病人的望闻问切弄得很清楚了以后再下手,不会说随便去攻它。
4.“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这就是治法的大要。绝对不要为病人跟你讲了很多病情而忘掉色脉。
5.“去故就新,乃得真人”,我们要把不正确的医学删掉,留下好的。
6.“治之极于一”,什么叫一,就是看病人的神。我们在望诊时,眼睛看过去,病人眼睛里有神的很好治,无神的病就不好治。那眼神一看就知道了。
7.“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除了望神以外,你要真正知道病情的发展,一定要让病人有机会一五一十地告诉你,才能够帮他治病。所以你要保护病人隐私,你不能说在给病人看病时,一票人坐在旁边,他一定不会跟你讲实话了,看不好病的。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