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咪蒙学育儿靠谱吗?
Hi,我是Grape
恕我直言,我之前看过一些咪蒙的文章,虽然知道她曾经很火,但从不爱跟风的我,对咪蒙的了解,知之甚少,她的文字因“毒辣”而出名,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写作者,在我看完她写的这本《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之后,说实话,我是深感敬佩的。
看了不少中规中矩的育儿图书,偶尔来点语言幽默、观点新奇的书,也挺不错的。

2
我很欣赏咪蒙的这种育儿心态,她不被外界的焦虑所裹挟,不被世俗的规则所定义,随身携带幽默感、逆向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哪怕遇到倒霉事,也可以巧妙地将其变成童话、变成娱乐、变成游戏。
她说儿子唯唐学到的“所谓”的知识,全是从日常玩乐中获得的。
她说:“玩和学习,为什么一定是对立的,不能合二为一呢?如果家长特别看重学习这件事,你可以巧妙地在玩耍的过程中,植入知识,这绝对比送宝宝去上培训班被动学习,更能让宝宝记忆深刻,更有助于形成他对世界的独家认识。”

育儿的过程蕴含着酸甜苦辣咸,在品尝各种滋味的时候,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外界的声音裹挟了,很难抽身。
有时候,我也会纠结要不要去报早教课、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如何选、到底买不买学区房、鸡娃还是放养等诸多问题,看完咪蒙的这本书,我感觉在心态上彻底“躺平”了,就像我们讨论“玩”和“学”的关系一样,它们为什么一定要是对立关系呢?
其实,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很多看似对立的天平两边,也并不是所谓的“非此即彼”,换个角度看一看,抛弃一己之见,多一些视角,也会少一些浮躁。
2
我很欣赏咪蒙的执着和坚持,她真心实意地花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并竭尽所能带他去体验、去实践。
她说:“为了让他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我这个理科白痴,跟着他读各种版本的幼儿百科全书,把物理化学生物重新学了一遍。”
“很多男孩都喜欢火车,但真正像我对唯唐那样,陪他看遍所有与火车有关的童书、陪他去各个城市的火车博物馆、带他去坐各类火车、给他订阅日本的火车杂志、去火车文化最发达的日本、看各种火车专题纪录片,这样做的家长,有几个?”

虽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像咪蒙这样,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金钱去陪孩子出国旅行,但我想说的是,这种努力花心思,以孩子的兴趣为原点,协助他建立一条完整的知识链的方式,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就像书中列举的几个事例,对我触动也很大:有的家长每个月跟8岁孩子一起去完成一项社会考察,利用周末去调查、采访、查资料、找答案,煞有介事地做成报告,题目都是根据宝宝的兴趣拟定;有的家长特别愿意配合孩子的角色扮演,有时候家里变成超市,妈妈当经理,宝宝当收银员,爸爸当顾客,也会让4岁孩子当旅游向导,制定一天的玩耍计划;有个小孩喜欢玩摄像机,他的爸爸送他一台二手摄像机,鼓励他自己去拍专题片,这个小孩自己选取素材、自己写脚本、自己找演员、自己拍摄、自己剪辑,通过这个过程,他找到了独特的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学会了如何去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如何营销自己的作品。

无论是火车、摄像机,还是社会考察、角色扮演,都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原点,都可以纵向延伸为一条知识链,也可以环状发展形成一个知识圈。
为此,咪蒙举了唯唐的例子:比如因为对日本火车文化感兴趣,唯唐开始对日语有兴趣,主动想上日语班,他可以多学一门语言;因为了解火车的构造,会涉及物理、化学、机械动力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他连带对这些领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因为去各地考察火车,他的梦想就是坐遍全球火车,所以他对地理知识很感兴趣,每个国家和首都都一一背了,连中美洲的小国首都都背得烂熟;因为看书和纪录片知道了火车的发展史,顺便对历史也有了概念,知道人类是如何从农业社会,到完成工业革命,再到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
3
我也很欣赏咪蒙有自己坚定清晰的育儿底线,并且引导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书中指出:有个很值得玩味的问题是,没教养的小孩一大把,但几乎没几个家长愿意承认这一点。
最近,姥爷带我家娃去大润发超市玩滑滑梯和跷跷板,姥爷说,其中有一个3岁的男孩,只要看见其它小朋友玩跷跷板,他就立马过去抢,把别的小朋友推倒,而他的奶奶坐在一旁笑着说:“我家宝贝在家里就一直是这么厉害、这么霸气”,一副很自豪的模样。
我想说,您家宝贝这不是“霸气”而是“霸道”,不是“厉害”而是“蛮横”,说的更直白一点,叫作“没教养”。

咪蒙也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提出:“一个人是否有教养,6岁之前就决定了。教养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为他人着想,凡事考虑别人的感受。教养就是细节,教养就是人品,家长必须不厌其烦百折不挠地提醒孩子,在任何一个微小的行为上,都要为他人考虑。”
记得一位朋友最近也在朋友圈发了点感慨,她说:“那些一味惯着孩子的家长们,你们真的要认真管教下你们的娃了,别动不动就欺负别人家的孩子,俗话说‘三岁看大’,那是一点没错的”。虽然我没有去问她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猜测,一定是她也遇到了类似这种眼中只有自己的“熊孩子”。

我也曾经遇到一位熊孩子的妈妈在现场为自己辩解:“我讲了很多遍了,小孩还是做不到,那我能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问题,咪蒙在书中也给出了一点小建议:写在纸条上,贴到墙壁上,就像交通警示牌一样,或者让小孩保证自己能做到,用手机录成视频,如果让孩子将自己承诺要做的事情写下来,那么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写下来要大得多,因为书写下来的承诺更容易得到一致性。
同时,咪蒙还建议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公民教育,可以从讨论时事开始,每天和孩子谈论一下新闻热点,从最生活化的新闻开始,并简化成小朋友可以理解的语言,哪怕最粗浅的谈论,至少让孩子意识到,他活在社会之中,这个世界不只有玩具和曲奇饼,哪些行为是有教养的,而哪些行为缺乏教养,把教养变成一个个小小的规则,去贯彻和执行。

木心曾说过:“个人主义的本意是一切从自己做起,而不是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让孩子明白,社会上存在恶,我们不是去抱怨,而是可以探讨,怎么从我们自己开始,去减少一点恶。”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名字吧,《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听得出来,咪蒙在育儿这件事上是很谦虚的,她也说过:“我写作亲子专栏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有很多经验,而是因为我有很多困惑。”
在育儿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很多困惑和烦恼,苦中有乐,哀中泛着微甜,怒火中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平静,我们在教育和启发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在一次又一次地教育我们,为我们敲响警钟,在各种喜怒哀乐之中,我们相互陪伴,相互学习,一起成长,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