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系列(饮食):光饼

光饼 · 起源
光饼是福建最有特色的饼类小吃,也是历史最久、分布最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食品。 唐朝末年,黄巢发动农民起义,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带五千乡民加入义军,率部一路南下入闽,逐渐占据福建泉景。 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王朝,他们把家乡河南一种炭火烧烤的“火烧馍”的制作工艺带到福建,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光饼。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年前,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攻城掠地,杀人越货,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为使行军迅速,戚继光便下令以面粉烤制成圆饼充当干粮,这种饼的直径6到8公分,中间打一个小孔,用绳子串起挂在将士身上便于携带。 后人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这种圆饼叫做“继光饼”,简称“光饼”。
这个说法在不少典籍中得到了证实,清代施鸿保《闽杂记》中说: 光饼,戚南塘平倭寇时,制以备军行路食者。后人因其名继光,遂以称之。今闽中各处皆有,大如番钱,中开一孔,可以绳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