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錮之祸″
《 东汉末期的″党锢之祸″ 》陈再明23.5.19
"党锢″,即指把党人禁闭起来,不许跟人接触的意思。″党人″者,即指东汉末年,正直派官僚、士人与外戚、宦官集团斗争中形成的一股政治势力。明乎此,再来谈″党锢之祸″,也就可以升堂入室了。 一,″党锢之祸″的起因 东汉末年,桓、灵之世,曾发生过两次残酷打击和迫害正直派官僚和士人的事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而″党锢之祸″的起因,自东汉和帝时起,就出现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交替把持朝政的局面。这期间所谓″党人″,便与上述两集团进行政治斗争。所以,要叙述″党锢之祸″的发生,便非从外威专权与宦官干政说起不可。 (一) 外戚集团势力的横暴 (1) 窦氏外戚的兴起与覆灭 外戚势力的横暴,开始于章帝在位时期(公元76一87年间),章帝皇后窦氏之兄窦宪即已势位显赫,骄横不法。于是就出现了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外戚集团专权的局面。 和帝时(88一106),窦宪出征匈奴,取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使他的地位不仅得到了巩固,而且更加显赫无比了:任大将军,封舞阳侯,位在三公以上;其他窦氏兄弟也分别占据了九卿。因此,窦氏更加骄纵横暴,肆无惧惮。后来,窦氏的权势更加強烈,直至觊觎皇位,图谋篡位,终于招致了自身的覆灭。 (2) 邓氏外戚的兴起与覆灭 和帝死后,邓皇后称皇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之兄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邓骘之弟邓悝、邓弘、邓阊都位为侍中,与闻机要,于是朝廷大权就归于邓氏之门了。一旦太后去世,皇帝亲政,这种矛盾就会爆发为激烈的冲突。但当邓太后死去,安帝亲政之时,他们也同样避免不了覆灭的命运。 (3) 梁氏外戚的兴起与覆灭 安帝亲政后,皇后阎氏的兄弟阎显、阎景、阎耀都参与朝政,掌管禁兵。安帝死后,阎氏兄弟尽被诛灭。顺帝时,皇后之父梁商为大将军;其子梁冀继父位为大将军,执掌朝廷大权。成为东汉历史上掌权最久、为害最烈的外戚专权。 顺帝死后,继位的两岁冲帝,立数月即死。梁冀强立其妹夫刘志为帝,是为桓帝。朝中大臣,凡是不肯屈服于他的淫威,他就不顾一切地将他们除掉。梁氏家族,先后有七人封侯,三女为皇后,六女为贵人;其他为高官显宦者尚有57人。梁冀之子梁胤,年仅十六就出任了河南尹,梁冀本人食邑竟达4万3千户之多。梁冀被诛后,朝廷抄没其家财物,共值30多亿。 (二) 宦官集团势力的干政 (1) 宦官封侯的开始 窦宪专权之时,和帝孤立无援,他身边的宦官郑众因而特受宠信。其后,他又首谋诛窦氐,以功迁大长秋(宦官头头),封剿乡侯,死后爵位由其养子承袭。这就开始了宦官封侯,并由养子袭爵的先例。 安帝时,宦官江京、李闰等人因″迎立″有功,同时封侯。他们与安帝乳母互相勾结,权倾内外,咨意谗害大臣。江京等人与外戚阎显之间也是同恶相济,专权弄势,恣意妄为。身居三公之位的杨震,最后竟被迫害至死。 官官孙程等十九人因拥立顺帝有功,被封为侯,史称″十九侯″。他在临死之前,要求将其封地分给其弟孙美和养子孙浮,这就将宦官养子袭爵的事实法律化,宦官的权势由此更为巩固和加強。 (2) 宦官迫害耿直之士 桓帝依靠宦官诛除了外戚梁冀,所以宦官特别受到信赖。这样,宦官更加猖狂暴虐,肆行无忌。单超、徐璜、具瑷、左悺、唐衡因除梁冀有功封侯,史称″五侯″,″自是权势专归宦官矣″。宦官不仅把持朝政,而且操纵地方政权,肆意鱼肉人民,迫害耿直之士。 左悺之兄左胜为河东太守时,大学者赵岐以作他下属为恥,弃官返回故乡;唐衡之兄唐玹任京兆尹时,收捕了赵岐的家属,诬以重罪,将他们全部杀掉。宦官还把持士人的入仕之途,东汉采用″征辟″和"荐举“来选拔士人做官,那些只图容身保位的官僚们,唯宦官之意是从了。选拔的官吏,大多是他们的亲信。 (3) 宦官权势发展到顶峰 自和帝时起,宦官的势力开始滋长,到了桓、灵之世,他们的权势发展到了顶峰。外戚和宦官专权,使得当时的政诒统治更加黑暗。但是,尽管宦官可以达到权力的高峰,但在心理上总感到一种暂时性和不稳固性;而且一部分耿直之士以为他们的专权,是非份的僭越,常常无情地揭露和斥责他们。这样一来,宦官的统治就会更加残暴和贪婪,为了滿足其贪慾和权势慾,就会无所不为。 二,″党人″斗争锋芒指向宦官集团 在″党锢之祸″爆发之时,主要表现为正直派官僚与士人跟宦官集团之间的激烈矛盾。因此,有人就以为″党锢之祸″只是由宦官专权激发起来的,与外戚专权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正直派与外戚集团之间的抗争,早就发生于外戚窦氏专权之时。而″党锢之祸″爆发之时,外戚梁氏已灭,掌握朝政的主要是宦官集团。因此,"党人"斗争的锋芒自然要指向宦官集团了。 (一)正直派官僚与外戚、宦官的抗争 当外戚窦宪专权之时,司徒袁安刚直不阿,与任隗一起,在国家大政问题上经常与窦氏激烈争辨于朝堂。杨震因为反对外戚阎显的专权横暴,虽死不恤。其子杨秉亦位至三公,他跟宦官进行过不妥协的斗争,毅然举奏并处置侯览之兄侯参,朝廷上下一时为之肃然。 桓帝时,李固、杜乔守正不阿,尽管外戚梁冀权倾内外,强梁跋扈,他们始终不为所惧,坚决与之相抗争。虽然后来都死于梁氏的毒手,但在正直派官僚和士人中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这些人和邪恶势力斗争的楷模,是"党人″的先驱。 袁安、任隗、杨震、杨秉、李固、杜乔诸人都位为三公,是官僚中的最上层人物。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地位较低,但也敢于坚持正义,直言极谏,虽九死而不悔的人物。顺帝时校尉虞诩,即弹劾外戚太尉刘熹、太傅冯石,使朝廷免去了他们的官职。后来皇帝听信宦官张防谗言,将虞诩下狱。孙程出面营救,虞诩才被赦免。 (二)正直派士人与外戚、宦官的抗争 东汉末年,还有一种名声很高,却绝意于仕途的士人,被称为″名士″。他们这些正直派士人,也与外戚、宦官有过激烈的斗争。魏桓的名声甚高,桓帝下诏征他作官,他便是看到外戚和宦官是那么猖狂肆虐,不但不应召赴任,还决意隐居起来了。他曾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郭泰名高天下,士大夫以能与之交游为荣。但当有人劝其做官时,他却说:"吾夜观乾象,昼察人士,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道出了此时黑暗政诒的实情。黄宪出身微贱,但在当时特负盛名,他也屡受征辟,但都坚不应命。因为他看不惯外戚和宦官的跋扈,宁不做官,也不和他们同流合污。 三,″党锢之祸″发生前兆 正直派官僚和士人,与外戚、宦官集团的长期斗争,终于导致了″党锢之祸″。桓帝即位前的老师甘陵人周福,在他即位后,特蒙拔擢,出任尚书之职。此时,同郡人房植,名高天下,却无周福的无功得官。从此,甘陵士人就分成南北两派,″党人″这个名称,却由此而产生的。 (一) "清议″潮流空前壮大 当时,京师太学有学生3万多人,大名士郭泰和贾彪为其领袖人物。他们与著名的正直派官僚李膺、陈蕃、王畅思想相通,关系密切。太学生们称颂李、陈、王三人道:″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強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这样,就以太学为中心,从京师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清议″潮流。上至公卿重臣,下至一般官僚,无不惧怕自己受到"清议″的贬斥,因而都竭力与清流人物相交接。于是,"党人"的声势空前壮大起来了。 (二)"党人″与宦官之间激烈冲突 此时,外戚梁冀已诛,宦官势横。因此,“党人 ″与宦官之间的激烈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太原太守刘踬收捕了家住晋阳的宦官,此人贪婪残暴,恃势作恶,为一县大害,在赦后将其杀死。宦官指使其妻上书诉″冤″,桓帝大怒,下令逮捕刘踬入狱。 山阳太守翟超,任用张俭为东部督邮,侯览家住此郡恰在张俭巡查范围,因侯览纵咨不法,张俭未经上奏,将其处死。宦官向桓帝诉“冤″,桓帝就下诏收捕翟超、张俭。以上两次宦官诉″冤″事件,皆发生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之前的生死搏斗。 四,第一次"党錮之祸″发生 第一次″党锢之祸″的爆发点,是由李膺诛杀宦官亲信张成引起的。李膺是正直派官僚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清流派人物中享有极高的声望。他对暴戾肆虐的宦官,怀有刻骨铭心的仇恨。李膺收捕了杀人凶手张成父子,不久赦令下达,李膺却把张成父子断然处死。宦官授意张成弟子告发李膺,桓帝遂将李膺下狱治罪。 这个案件,牵连到杜密、陈翔、陈寔等二百多人。许多本来毫无干系的人,也被任意诬为″党人″,大事诛连。党祸愈烈,"党人″的声名愈高,士大夫群中正直之士,甚至以自己不列于"党人″之籍为恥。后来,由于城门校尉窦武和尚书霍谞上书营救,朝廷才下令释放″党人″,遣归田里,禁锢终身,不得为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的经过及结果,时间是在桓帝延熹九年至元康元年(166一167)。 五,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 公元167年,桓帝死去,无子,皇后与其兄窦武定策宫中,迎立解渎亭侯刘宏为帝,是为灵帝,此时年仅12。太后临朝,以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两人与司徒胡广共录尚书事,掌理朝政。 笫一次"党锢之祸″之后,″党人″虽然被废,但人们更加尊崇他们,盛赞他们的美德。可是,宦官却执掌朝中大权,仇恨″党人″,为了全面镇压"党人″,宦官头头曹节授意有关官员上奏皇帝:″诸鈎党(指″党人″)虞放、李膺、朱寓、翟超、刘儒、范滂等,请下州郡考治。″小皇帝灵帝批准了大捕″党人″的奏挛。于是在全国各地对″党人″的大搜捕、大屠戮就开始了。 李膺入狱,被拷打至死。范滂终于被杀。张俭亡命四方,望门投止,孔融收留他,其兄孔褒与张俭是故交,孔氏兄弟皆被逮捕入狱。夏馥与范滂、张俭同时遭受诬陷,隐姓埋名生话了多年后,默默死去。 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党人″被杀者总共有10O多人,他们的家属也大都被流放到边郡。大凡德行高尚的儒学宗师,宦官都极力将他们诬为"党人″。一代宗师、大学者郑玄,本与″党人″没有瓜葛,却与本郡40余人同被禁錮。这样,无辜者被指为″党人"又有6、7百人被杀、被废、遭到禁锢。 第二次″党锢之祸″后,仅仅过了十几年,东汉皇朝很快就日落西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