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全家都是文艺青年”
最近觉得家人的联系是越来越重要,写一写。
为了搭配标题,语气稍显轻浮,莫怪。
我爸 不用说了,大学时日语新鲜感没了还学法语,法语满足不了还学世界语,还给我妈写了很多情书(分手时被烧光)到了美国也仍然买各种Robert Frost莎士比亚etc。最后不知道怎么顿悟了,放下书本立地成商,专心挣钱,书都在我家书柜里
我妈 初中就给男同学写示好的信(这是我今天才知道的)高中就有遇太阳变茶色的眼镜,衣服也相当美。后来也读林语堂红楼梦曾国藩 这次我读的失恋排行榜还是她04年买的呢 只是没有读书的恒心 买了也一大半都没读 最近在钻研我报道过的《失落的一代》,潘鸣啸写上山下乡。
外婆,上个大学教过书,老了之后在美国信佛教 回国改信基督教 也信各种传销、营养产品。如今还学电脑,有自己的QQ号。不喜欢北京
外公,工人,最朴实的一个,去过伊拉克,某年发生的事导致他被召唤回国了。爱党但更爱学习,听取我的意见订了《南方周末》;这次来之后,给他买了《中国工人访谈录》,准备读完书再看《24城记》
舅舅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可爱眼镜男,离不开成都的小市民,爱唱歌。其实我对他不太了解,貌似是个年过三十仍相信爱情的人,不顾纲常不管闲话不吃无理取闹那一套,断然离了婚,和新欢生了第二胎,天天教那个三岁大眼睛正太各种老歌。
表弟,比我小4岁,从小就知道 和我对着干的最佳方式是纠正我的中文……如今俩人不再争吵得面红耳赤,但关系也比较淡漠。初二刚上完,公鸭嗓变声中,据说很多女生追他。现如今的QQ分组名为“小学、覆水难收”“珍惜、一生一世”“一起、地老天荒”………嗯,后生可畏。
(我跟爷爷奶奶不熟)
姑爷爷是工人,退休后看各种面相、民国史、太极拳相关的书,话不多,作息极其不规律,一身病依旧边抽着南京牌香烟边和我爸爸下围棋到凌晨三点
姑奶奶是校医,会打扮会做饭,可惜嫁了姑爷爷;《寻宝》忠实观众,尤爱传统的首饰、字画和亲情观。
比我大一轮的姑姑,貌似是白领,不仅会吃会玩会发嗲,
书柜里各种王朔王小波石康昆德拉马克吐温爱的教育,还有一本德语教科书
够我看很久
以下摘自她04年买的一本《杂碎》
每次到北京都能看到新铺就的大街,几乎每次看到新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我发现,北京街道上来往行人的精神面貌也在变化……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我喜欢坐在王府井后街的布篷马车,我也喜欢在后街的胡同散步。甚至灰色的天空也使我感到忧伤。尤其是清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平静,让我浑身感觉到城市的沉默所特有的美丽。有时,城市的沉默是多么虔诚!
但是,一旦回到汉城便感到空虚。这不仅是因为看到雨后春笋般冲天而起的非伦理建筑,也不仅是因为怕不就再也看不见胡同熟悉的面貌。主要是因为被闪烁的绚丽的彩色灯光中的广告牌的背后资本主义卑鄙的属性所伤害的感觉。然而,更让我担忧的是以同质性连接起来的我们亚洲人对空旷的美丽的价值观,恐怕也到此结束。
有一点让我感到安慰,那就是中国对我而言是一个形而上的名称。曾经是地处边缘地区的国家占领了中原,而今成为中国的正统。每个历史时期,由外来文化渗透其中,与之合流形成中国新的文化潮流……可能中国人确实信任普遍性的价值。因为中国的文化本来就是熔炉般的文化,可能其中的本质便是亚洲的价值。现在北京的飞速变化,或许中国其他开发城市的变化也溶解在他深远而稳重的中原的中心,使得中心轴更加健康。我热切地盼望它的到来!
然而,要懂得真正走到那一天,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也可能会丧失我们所固有的宝贵的记忆,有时也可能卷入我们的整体性的混乱中。因此,也可能迄今仍在支配着汉城的私生儿般难看的风景又出现在北京,从而为治愈其伤痕付出代价。我所喜欢的天安门前早晨美丽的沉默,或许一夜销声匿迹。
哲学家Max Picard在他的《沉默的世界》一书中警戒后人说道,“不懂得沉默的城市,将灭亡在沉默中。”
北京在变化。潮水般汇聚世界所有力量的北京,将从中国的城市变成亚洲的城市,变成世界的城市。
长久沉睡在沉默中的亚洲城市北京!我真诚地祝愿你,在资本主义卑鄙的飞刀乱斩面前,不要丢掉你沉默的和空旷的美貌。——承孝相
《城市的性别》中的《潮流先锋》
年轻时玩酷的陈有余突然洗心革面穿西装、按时上班、娶妻生子……俨然一个政派却稍显古板的好男人。若干年后,同样开始玩酷的儿子抱怨老爸不能欣赏他的另类美,于是陈有余亮出了当年在黄土高原穿着红肚兜表摩托车的照片。儿子从此I服了you。
与今天的“某某偶像派某某明星”们相比,在那个时代,偶像就以这样有质而无形的状态存在的——更多的时候,他们不习惯用偶像这样的词汇去称呼他们喜欢、进而影响他们精神世界的那些人。他们反对“崇拜”这个词汇,而又迷恋崇拜这个状态。
这种理性与感情冲突的状态,就是那个时代的“偶像”的映照:精神领袖。
因此在那个偶像的时代,我们找到的是罗大佑带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的冲突的“愤怒青年”的精神符号,而不是今天被具象化了的“黑衣墨镜”;是日瓦格医生史诗般的一生中,与社会大环境妥协、坚持、追索的悲剧精神,而不是奥玛•雪瑞夫俊俏的脸,是浪漫主义。因此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女生宿舍楼下有彻夜的情歌弹唱:是精神理想。如波伏娃所说的“我更感兴趣的不是以幸福定义而是以自由定义的人”;是尼采、康德、萨特、叔本华,是生命之轻于生命之中的思索……
《60年代,女性,偶像时代的终结》默非
我:“看过《在云端》吗”
吴骁:“嗯,看过,挺好的”
“感觉最近情感负重越来越多……回国综合症之一么”
“也比对什么事都无动于衷要好。”
“嗯 以前就有那倾向”
“总之已经感觉到了就没办法了。没心没肺是没法学的……能选择记住就说明你拿得起放得下”
“你说得对。有选择会觉得苦恼,但没选择时……难以形容甚至难以启齿”
再酸一下:罗素说,参差不齐是幸福的来源(其实是根源,短信打错了)。我读到的时候很清楚,我和引用这句话的作者都在断章取义:他用于强调某些建筑的美,而我想起了你的牙齿。
他回,“哈哈…你大概是除我妈以外第一个当面提起我牙齿的人”
为了搭配标题,语气稍显轻浮,莫怪。
我爸 不用说了,大学时日语新鲜感没了还学法语,法语满足不了还学世界语,还给我妈写了很多情书(分手时被烧光)到了美国也仍然买各种Robert Frost莎士比亚etc。最后不知道怎么顿悟了,放下书本立地成商,专心挣钱,书都在我家书柜里
我妈 初中就给男同学写示好的信(这是我今天才知道的)高中就有遇太阳变茶色的眼镜,衣服也相当美。后来也读林语堂红楼梦曾国藩 这次我读的失恋排行榜还是她04年买的呢 只是没有读书的恒心 买了也一大半都没读 最近在钻研我报道过的《失落的一代》,潘鸣啸写上山下乡。
外婆,上个大学教过书,老了之后在美国信佛教 回国改信基督教 也信各种传销、营养产品。如今还学电脑,有自己的QQ号。不喜欢北京
外公,工人,最朴实的一个,去过伊拉克,某年发生的事导致他被召唤回国了。爱党但更爱学习,听取我的意见订了《南方周末》;这次来之后,给他买了《中国工人访谈录》,准备读完书再看《24城记》
舅舅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可爱眼镜男,离不开成都的小市民,爱唱歌。其实我对他不太了解,貌似是个年过三十仍相信爱情的人,不顾纲常不管闲话不吃无理取闹那一套,断然离了婚,和新欢生了第二胎,天天教那个三岁大眼睛正太各种老歌。
表弟,比我小4岁,从小就知道 和我对着干的最佳方式是纠正我的中文……如今俩人不再争吵得面红耳赤,但关系也比较淡漠。初二刚上完,公鸭嗓变声中,据说很多女生追他。现如今的QQ分组名为“小学、覆水难收”“珍惜、一生一世”“一起、地老天荒”………嗯,后生可畏。
(我跟爷爷奶奶不熟)
姑爷爷是工人,退休后看各种面相、民国史、太极拳相关的书,话不多,作息极其不规律,一身病依旧边抽着南京牌香烟边和我爸爸下围棋到凌晨三点
姑奶奶是校医,会打扮会做饭,可惜嫁了姑爷爷;《寻宝》忠实观众,尤爱传统的首饰、字画和亲情观。
比我大一轮的姑姑,貌似是白领,不仅会吃会玩会发嗲,
书柜里各种王朔王小波石康昆德拉马克吐温爱的教育,还有一本德语教科书
够我看很久
以下摘自她04年买的一本《杂碎》
每次到北京都能看到新铺就的大街,几乎每次看到新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我发现,北京街道上来往行人的精神面貌也在变化……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我喜欢坐在王府井后街的布篷马车,我也喜欢在后街的胡同散步。甚至灰色的天空也使我感到忧伤。尤其是清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平静,让我浑身感觉到城市的沉默所特有的美丽。有时,城市的沉默是多么虔诚!
但是,一旦回到汉城便感到空虚。这不仅是因为看到雨后春笋般冲天而起的非伦理建筑,也不仅是因为怕不就再也看不见胡同熟悉的面貌。主要是因为被闪烁的绚丽的彩色灯光中的广告牌的背后资本主义卑鄙的属性所伤害的感觉。然而,更让我担忧的是以同质性连接起来的我们亚洲人对空旷的美丽的价值观,恐怕也到此结束。
有一点让我感到安慰,那就是中国对我而言是一个形而上的名称。曾经是地处边缘地区的国家占领了中原,而今成为中国的正统。每个历史时期,由外来文化渗透其中,与之合流形成中国新的文化潮流……可能中国人确实信任普遍性的价值。因为中国的文化本来就是熔炉般的文化,可能其中的本质便是亚洲的价值。现在北京的飞速变化,或许中国其他开发城市的变化也溶解在他深远而稳重的中原的中心,使得中心轴更加健康。我热切地盼望它的到来!
然而,要懂得真正走到那一天,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也可能会丧失我们所固有的宝贵的记忆,有时也可能卷入我们的整体性的混乱中。因此,也可能迄今仍在支配着汉城的私生儿般难看的风景又出现在北京,从而为治愈其伤痕付出代价。我所喜欢的天安门前早晨美丽的沉默,或许一夜销声匿迹。
哲学家Max Picard在他的《沉默的世界》一书中警戒后人说道,“不懂得沉默的城市,将灭亡在沉默中。”
北京在变化。潮水般汇聚世界所有力量的北京,将从中国的城市变成亚洲的城市,变成世界的城市。
长久沉睡在沉默中的亚洲城市北京!我真诚地祝愿你,在资本主义卑鄙的飞刀乱斩面前,不要丢掉你沉默的和空旷的美貌。——承孝相
《城市的性别》中的《潮流先锋》
年轻时玩酷的陈有余突然洗心革面穿西装、按时上班、娶妻生子……俨然一个政派却稍显古板的好男人。若干年后,同样开始玩酷的儿子抱怨老爸不能欣赏他的另类美,于是陈有余亮出了当年在黄土高原穿着红肚兜表摩托车的照片。儿子从此I服了you。
与今天的“某某偶像派某某明星”们相比,在那个时代,偶像就以这样有质而无形的状态存在的——更多的时候,他们不习惯用偶像这样的词汇去称呼他们喜欢、进而影响他们精神世界的那些人。他们反对“崇拜”这个词汇,而又迷恋崇拜这个状态。
这种理性与感情冲突的状态,就是那个时代的“偶像”的映照:精神领袖。
因此在那个偶像的时代,我们找到的是罗大佑带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的冲突的“愤怒青年”的精神符号,而不是今天被具象化了的“黑衣墨镜”;是日瓦格医生史诗般的一生中,与社会大环境妥协、坚持、追索的悲剧精神,而不是奥玛•雪瑞夫俊俏的脸,是浪漫主义。因此8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女生宿舍楼下有彻夜的情歌弹唱:是精神理想。如波伏娃所说的“我更感兴趣的不是以幸福定义而是以自由定义的人”;是尼采、康德、萨特、叔本华,是生命之轻于生命之中的思索……
《60年代,女性,偶像时代的终结》默非
我:“看过《在云端》吗”
吴骁:“嗯,看过,挺好的”
“感觉最近情感负重越来越多……回国综合症之一么”
“也比对什么事都无动于衷要好。”
“嗯 以前就有那倾向”
“总之已经感觉到了就没办法了。没心没肺是没法学的……能选择记住就说明你拿得起放得下”
“你说得对。有选择会觉得苦恼,但没选择时……难以形容甚至难以启齿”
再酸一下:罗素说,参差不齐是幸福的来源(其实是根源,短信打错了)。我读到的时候很清楚,我和引用这句话的作者都在断章取义:他用于强调某些建筑的美,而我想起了你的牙齿。
他回,“哈哈…你大概是除我妈以外第一个当面提起我牙齿的人”
![]() |
吴骁其实不讨厌这篇文章所指对象——在北京留下智窗的荷兰建筑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