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师:海因茨.哈特曼对于动力理论的“修正”
不知道是不是马克斯.韦伯的学生,外交家父亲,维也纳贵族,这些身份束缚了哈特曼的胆量,他对于经典动力理论的改进始终给人一种浅尝即止的无奈,甚至他本人毕生都坚持自称是忠诚的弗洛伊德主义者,他始终把心理学当作一种生理学来进行描写和假设。
哈特曼的主要贡献可以如下概括:调和了客体关系与心理动力机制的关系,强调环境,现实,客体对于“自我”的影响,而哈特曼的“自我”本身就包含了一组复杂,多元的功能,“自我”在某种程度起着“超我”的作用,而且也对“本我”施加影响;为“付诸行动”,“幻想”,“赋予价值”, “合理化”等动力理论内的防御机制正名。比如,哈特曼指出“合理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只有狭义的“合理化”才能被当作防御机制来看待,而这种防御机制往往是“付诸行动”的条件,因为“合理化”带有对现实的误读和歪曲。而广义的“合理化”是驱力的对立面,是对问题的一种务实主义的,建设性的处理方法;同理,“幻想”也可以这样两分,狭义的“幻想”暨弗洛伊德意义上的退行,而广义的“幻想”则是一种运用想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人迂回地进入现实,以及创造了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幻想”可以被看做是“暂时”退出现实,哈特曼将这种“退出”比喻为“为心灵创造了一个供其喘息的环境”。
哈特曼的“自我”具备了根据驱力的性质来“筛选”驱力的功能,换言之,“自我”完全能够不被本能束缚地运作。因为“自我”本身就包含了多重彼此差异的功能单元,当然这些单元也以某种秩序和等级被排列和组织,它们在“自我”内彼此协作,互动,也与其他心理机制配合或者冲突。因此,哈特曼对心理现象的解释,赋予了“潜意识”而非“无意识”更多权重。“自我”并非只是“本我”基因的产物,“自我”影响着“本我”的发展。“自我”根据外部世界的影响运作自身,大的原则仍然是生存和成就。在这里,我们看到弗洛伊德未能给原始自恋找到的目的被哈特曼找到了:自恋脱胎于现实,在“自我”结构的调整下,努力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实。
低等动物的发育有限,它们身上是区分不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幸存就是快乐。人类跟兽类的区别在于,人类的本我比动物的本我离现实更遥远一些。总有一些驱力要回避现实,在这点上,哈特曼和弗洛伊德几乎一模一样。兽类没有这个被称为“自我”的结构,而人类有。“自我”负责联系,协调现实,而“本我”及其驱力则躲在离现实更远的地方。这两个“我”是一切人类动机的两个主要来源。之前说过,哈特曼看重“自我”高于“本我”,所以他甚至认为现实是定义快乐的首要条件。
谈到客体关系,哈特曼和英国学派的一个分歧是,他不认为是剥夺本身激发了攻击驱力,而是剥夺性的态度激怒了婴儿。比如养育者的过分关爱,剥夺了婴儿的清净,也会激怒婴儿,这个时候婴儿的注意力不再投注于“行为”而是“客体”。与英国同行们一致的是,哈特曼不否认客体关系对于“自我”功能发展的重要性。“自我”的种多功能中,最容易受外界左右的是语言,最不容易的则是感知。因此,如果父母对于现实的看法和描述是偏误,失真的,那么这种偏见和误解就很容易进入儿童心中,然后被儿童认同和付诸行动,因为这些偏误似乎总能满足某些快乐原则,于是,“神经质母亲最怕的事情,往往就发生在她们的小孩身上”
总而言之,“本我”决定了“自我”的内在结构,而现实决定了“自我”所处的“局势”。
© 本文版权归 Rafael Ca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Rafael Ca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萨德福音:向天主祈祷你能受更多的苦 (4人喜欢)
- 小孩被打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