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上海观展日记
《徐冰·引力剧场》-浦东美术馆
《居然水中间》-上海美术馆
在一天的时间看完这两个展,由于两者之间带来一些感触和联系,于是写一个观展日记。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艺术比较感兴趣,对当代和西方艺术较少涉猎也不太了解。而这两个展刚好属于当代和近现代范畴。
上午先看的徐冰展,原先我对徐冰是不太感兴趣的,认为其英文和中国书法的结合十分新颖却不伦不类,但是也违背了我一直欣赏传统书法美感的审美习惯,,这是我以前的想法,大概是缺乏眼力。
进入展厅,首先看了《引力剧场》的记录片,大概讲述了作者的一些构思和施展过程,30米的英文方块书法具备视觉冲击力,然而作者强调这是一件非终结于视觉性的装置性艺术作品,那么艺术形式是其表面跟重要的内容,是作者想引导观赏者看到的内容。
作品英文方块字的文本源于维特根斯坦的“鸭兔头”理论,一只嘴巴向左的鸭头或者耳朵向左的兔头,从不同视角看是不同结果。徐冰诠释其方块字是同理,既像中文亦像英文。





不同视角看到字的不同形态,越靠上越接近文本原貌,但无法读到完整的文本。如同现实中难以看到事情真相,事实总难达到理想状态,只有不断接近理想。
其实看完这个展之后,我并没有很多感触。直到下午看到《居然水中间》的近现代的江南风景画,写意抽象画为主。我发现两个展有一些潜在的联系。最初看到展讯是因为有林风眠作品,一直很喜欢其作品的色彩和线条富有感染力,但是现场真迹在三幅左右,有些可惜。
下午前往上海美术馆,《居然水中间》以江南水域为主题,作品多以”水“为题材创造。

展厅一共有四部分,借展十余位艺术家,展品数量是比较大的。推荐观展时长在2-3小时左右,如果许多作品还想观察细节,是需要更长时间的。我甚至看完之后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选其中部分作品再游览了一遍,总体评分比较高。

淡蓝色的水面似乎具有流动感,有一个人躺在水面,是极度放松的状态,像在水中带来极大自由。整幅画是通透灵动的感觉。

这幅画明显取自明代四家中倪云林(倪瓒)的构图,中国传统画的构图,树枝和石头的勾勒上也有明代画家的影子,加上表达水流密布的线条,董源的《溪岸图》里也是同样的方式描绘水流,但是我们第一眼看到他,并不认为是中国画。这是中西融合,我突然觉得这就像“鸭兔头”,像徐冰的英文方块字,既像中国也像西方。刚好是上午看过徐冰展后看到中西融合的写意画,这两个展之间有一定共同点,于是有了突然的联系和感触。


展览中林风眠的画并不多,上两幅都属于典型的“风眠体”,看展之前做了点功课,使得对其作品的了解不止于感性的喜爱(参考论文附在后)。
林风眠绘画特点:
- 方形构图为主(大约1937年后),取自宋画“小品”
- 后期绘画题材以静物、花鸟、仕女为主
- 刚柔并济,大量几何图形,柔和的弧线
- 取景范围通常较小,属于“特写镜头”
引申:方形构图与中国传统立轴与横卷,中国传统风景画当中,宋代山水画以竖式立轴和横式长卷为主,较少出现斗方形式。南宋时期“小品”也大量盛行,林风眠的方形构图是对宋代绘画的回归。“正方形的构图形式来自于宋画给予作者的灵感,林风眠之所以不选择横卷或立轴,实际上是在打破横卷和立轴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于另一种传统的回归。方形构图很难实现空间的平衡感,因此对于方寸间点、线、面的安排都必须经得起推敲,既要有形式美感,还要保证画面的均衡。”
(参照《中国意向风景油画研究》张璐)




上面两幅是吴冠中的作品,比较典型的一类是江南景致与写意抽象画法的结合,并且对应展览主题也是表现江南地区水域。他以大量块状堆积为特点,结合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效果,富于江南诗意。

这幅画由两张画组成,两张画里有两个不同形状得缸各有一条鱼,他们对望着。我的理解是,左边鱼缸活动空间较大,但只有一个废木头;而右边呢准确说是一个玻璃杯,但鱼拥有的是太湖石,相较木头来说精致许多。两条鱼或许互相羡慕对方的住所,或许他们是被分开了,他们想”只要你过的比我好“。这幅作品虽然不是典型的写意风景,但是他的构思令人遐想,容易引起观赏者的想象,这种与观众有更多的互动,同样具有”现代“特点。
总结本次展览画作以近代以来,中西融合为特点的,以西方构图或笔法,却带着江南诗意,透着浓厚的中国精神,我喜欢他们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