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发文浏览数一年间的变化
上年出版《读书笔记——我在豆瓣这十年》,收录截止到2021年3月5日(从2011年3月5日子豆瓣注册起,正好十年)、选编的108篇读书笔记。其中每篇笔记前面有个小设计:除了书名和作者之外,还列出了笔记成文时间,以及截止到2022年4月15日的浏览数。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什么决定了豆瓣读书书评的浏览量”,讨论其中的影响因素,除了书的影响、作者的影响、书评的质量之外,其中专门把发文存续时间作为一个变量专门提出——和早期书评相比,2021年年初发出的书评肯定不占优势。
转眼到了2023年4月15日(今天)。三天前我就在“运作”,想看看一年来这些书评浏览数发生了多大变化。于是做了一个表列出一年前后的浏览数,然后二者相减算了一个增加数,两者相除算了一个增长率。然后有下述发现。
第一,浏览数确实在增加。人文部分增加比较明显的是“人民大学校址是怎么选定的”(1548)“幸运一生”(552)“上海曾经是一片歹土”(413);文艺部分增加比较明显的是“我看了三本李娟的书”(734)“不止在谈电影剪辑”(455);社科部分增加比较多的是“17%的增值税税率是怎么来的”(699)“火耗归公:用几段话概括全书”(702)“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写”(669)“从日本通产省到国家发改委”(476)。
第二,验证了发文存续时间带来的影响。人文、文艺、社科三部分各自都是按照发文时间排序的,具体见下图。可以看到,无论哪一部分,各篇书评的增长率是有趋势的:越接近2022年4月15日这个截至点,增长率会相对越高。前面只有一个突起的地方,对应的是“人民大学校址是怎么选定的”。

最后我列一下当前的浏览数最高的篇目。最高浏览者仍然是“15册《罗马人的故事》谁能从头读到尾”(12915),第二名是“我看了三本李娟的书”(7116),接下来是“17%的增值税税率是怎么来的”(4568)“火耗归公:用几段话概括全书”(4211);再往后就是3千多一档了。上面图中有一个增长率为-100的极端值,对应“历史地理两个维度看中国”,是因为被转为“仅自己可见”没有了当前浏览数。
数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退休总结:带了这么些硕博研究生 (23人喜欢)
- 转发院友宋君所写:清明节的纪念 (1人喜欢)
- 发现产业关联(4)——多说两句 (3人喜欢)
- 发现产业关联(3)——在标准应用之外各种更具灵活性的产业链
- 发现产业关联(2)——宏观管理需求下各种主题的产业关联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