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宜城市
宜城市,湖北省辖县级市,由襄阳市代管,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襄阳市域的副中心城市,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园林城市。 地处“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两翼城市群的中间节点位置,介于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之间;地形地貌呈“三山两水五分田”格局。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总面积2115平方千米,2022年末,户籍总人口55.22万; 截至2022年10月,宜城辖2个街道、8个镇; 市政府驻宜城市鄢城街道。
宜城市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楚国故都,楚国800年,其中在宜城建都185年(前689年~前504年);宜城是“千年古县”,建制于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境内有楚皇城遗址和郭家岗遗址2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宜城是辞赋文学鼻祖宋玉的家乡,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的殉国地。境内景点众多,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宜城市博物馆等。
宜城市曾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文明城市、5次入榜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19年12月,宜城市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宜城市地区生产总值465.63亿元,增长6.1%。第一产业增加值76.1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95.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93亿元,增长2.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96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22元,增长9.2%。
宜城之名,始自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至1995年有2187年的历史。
夏,为巳阝国。
西周,为罗,鄀、鄢三国领地。
春秋,并于楚,为巳阝、鄀、鄢3邑,罗迁枝江。
秦,废诸侯国,设立郡县,为鄢、巳阝、鄀3县,属南郡。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改鄢县为宜城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宜城、鄀县属襄阳郡,部属南郡。建安二十七年(222年),宜城、巳阝、鄀属襄阳郡。
三国,宜城、巳阝属襄阳郡,鄀属义阳郡。
西晋,宜城、巳阝县属襄阳郡,鄀属南郡。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陶侃以淮南部曲置义城(县)于宜城,改宜城为谷城,有扬州之民,遂置扬州侨县于此.为安置北方流民,用北方州郡之名在此地设置。侨州、侨郡。太元年中,孝武帝于襄阳侨立雍州,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于本境侨置武宁郡,属雍州,领东乡、长林二县。
南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文帝于雍州之地(治所襄阳)设17郡。今襄阳、宜城、南漳则为襄阳郡、华山郡、冯翊郡、南天水郡之域。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立华山郡,领华山、蓝田、上黄3县,郡治大堤(今宜城北)。改宜城为华山县。邸属襄阳郡,都属冯翊郡,略阳、汉阳属南天水郡。义成、万年属义成郡。
齐,相沿未改。
梁,改哪县为率道县,属襄阳郡。废南天水郡,立德广郡,郡治略阳。后又分德广郡立新野郡,分华山县置武泉县,立秦南郡领之。
西魏,北周时期(535年至581年),建置尤杂,郡县分合频繁,魏改华山郡为宜城郡,后又改华山县为汉南县,属宜城郡。以率道县属襄阳郡,又以率道县属威宁郡,改略阳县为上洪县,属德广郡,改新野郡为威宁郡。冯翊郡领郡县,秦南郡领武泉县。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557年)后,周废冯翊郡及所属之郡县。保定四年(564年),废宜城郡入武泉郡;后又废秦南郡及所属之武泉县,又废威宁郡,德广郡领上洪县,襄阳郡领率道县、汉南县。
隋开皇初年(约581年至589年),废德广郡复置都县。大业初年(约605年至610年),本境以率道、汉南、上洪、都县四县,属襄阳郡。
唐,改郡为州,州下领县,后州郡并称。武德四年(621年),本境置都州,领乐乡、率道、上洪县。汉南县属襄州(《资治通鉴》云:“以竞陵之乐乡,襄阳之率道、上洪,合置都州”。另《旧唐书》谓:“汉南隶襄州,率道、上洪隶部州”。贞观元年(627年),废上洪县。贞观八年(635年),废鄯州入襄州,撤汉南县并入率道县。天宝元年(另一说是天宝七年,748年),改率道县为宜城县,属山南东道、襄州。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皆沿前置,至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撤乐乡县入宜城县。
宋、元、明、清,名称沿袭未变。
民国时,名称沿袭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为纪念张自忠将军殉国,宜城县更名自忠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襄、枣,宜三县边境地区解放,建立襄枣宜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荆、钟、宜三县边境地区解放,建立荆钟宜县。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撤销襄枣宜和荆钟宜县,复名宜城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未变.1949年隶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1952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
1955年,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
1979年,属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属襄樊市。
1994年6月,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县级),以原宜城县行政区域为宜城市行政区域,由襄樊市代管。
1995年,宜城市辖3个街道、10个镇、4个乡:鄢城街道、龙头街道、雷河街道、小河镇、朱市镇、刘猴镇、上大堰镇、孔湾镇、璞河镇、郑集镇、流水镇、板桥店镇、王集镇、李垱乡、新街乡、讴乐乡、南营乡。共有193个行政村。市政府驻鄢城街道(原城关镇)。
2004年,宜城市辖鄢城、南营2个街道和流水、板桥店、小河、刘猴、郑集、孔湾、王集7个镇。共有35个社区、179个行政村。
2007年,辖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即:小河镇、郑集镇、孔湾镇、刘猴镇、雷河镇、王集镇、板桥店镇、流水镇、鄢城街道办事处、南营街道办事处、宜城经济开发区、大雁工业园区。
2008年,恢复设立雷河镇;将原鄢城街道的廖河、和平、民主、七里、官堰、新河、辛常、新集、前锋、泉水、胡耳、季莲等12个行政村和雷河、和平街、东方、鄂西等4个社区划归雷河镇管辖,镇政府驻廖河。调整后,全市辖2个街道、8个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10月,宜城市下辖3个街道、8个镇:鄢城街道、南营街道、龙头街道、郑集镇、小河镇、刘猴镇、孔湾镇、流水镇、板桥店镇、王集镇、雷河镇,另有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宜城经济开发区、大雁工业园区。 [33] 市人民政府驻宜城市鄢城街道襄沙大道35号。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东界随州市随县、枣阳市,西邻南漳县,南接荆门市钟祥市,北抵襄州区、襄城区。地处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之间。东西长76千米,南北宽53千米,总面积211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宜城市版图呈“蝴蝶状”。整个地形变化有规律,被称为“三山两水五分田”格局,汉水将全境自然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以汉水为界,分别往东部西部呈平原、丘陵、山地变势,阶梯式延伸。东西两面环山高起,中部河谷平原,北高南低,向南敞开。东部属大洪山余脉,北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端多南北走向,微向西南倾斜,与襄阳、枣阳、随州交界处到汉江冲积平原为低山丘陵区。西部属荆山余脉,多呈南北走向,为丘陵区。海拔在15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431.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0.4%,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的丘陵面积1622.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8%;海拔在50米以下的平原面积5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8%。
气候
宜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冬冷夏热,陆性率64%,有典型的大陆气候特征。境内各地年降水量在800至10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16.4天。降水分布趋势是东西山区多于中部丘陵平原区,北部少,南部多。历年自然降水状况大致是丰雨年、缺雨年和正常年各占三分之一。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为全省日照时数高值区。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月份是8月,占56%,最少的是2、3月,占36%。年平均气温15至16 ℃,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相差不过0.5℃。气温一般1月为最冷,平均2.6℃,7月最热,平均28℃。
水文
宜城市境内河流,以汉水为主干,构成“扇形状”。汉水以东主要有莺河、落花河、牌坊河、响水沟、南洲河、麻雀河、连江河、黑石沟等支流,汉水以西主要有蛮河、木渠沟、碑河等。流域面积在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共103条,全长1096.3千米,其中100平方千米以上(一级)9条,50至100平方千米(二级)7条,5至50平方千米(三级)87条。境内河流已开发57条,占河流总数的55.33%。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大支流。宜城境段,俗称大河,境内河段长59千米,汇纳蛮河、莺河等大小支流十余条。流域面积2113平方千米,水能蕴藏量达12540千瓦,最大洪峰流量达52400立方米/秒,为境内最大河流。
蛮河又称小河,境内河段长63千米,汇纳大小河流24条,流域面积663.6平方千米。
莺河又称南泉河,境内河段长59.4千米,汇纳大小河流23条,流域面积403.9平方千米。
风俗
家族旧时,宜城土著或外地迁入者定居一处,因人丁兴旺而发展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陈家营的陈家、刘家河的刘家,他们聚族而居,有族产、族规、族普,家族事务由族长掌管。家道富裕而辈分高的族人也有一定发言权,族内组织常常与乡里政权组织混成一体。有的族长就是乡长或保长、甲长、集族权政权于一身。建国后,家族组织解体,但农村族间房头意识还存在,按谱取名的遗风还盛行。
[10]
待客宜城人历来好客,客至拱手相迎,道“稀客”,待炽茶,陪坐叙谈。客走送于门外,拱手相别,嘱“慢走”、“再来”。留客吃饭,必有酒,俗有“怪酒不怪菜”之说,叫做“有酒无菜,客人不怪;有菜无酒,站起来就走”,意在强调酒的重要,并非不备菜饭,宴饮必先酒后饭,不可先饭后酒,否则便为“犯上”(“饭上”谐音)。饭酒必强劝,以客人吃醉为好。主人若不善饮,则请有酒量者陪客劝酒。饭也强添,唯恐客人不饱。往往客人碗中未尽,主人又端一碗,趁其不防从背后叩在客人碗里,直至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称心,这叫“叩饭”(襄阳土音念Kang饭)。现拱手迎送之礼已废,以握手代之。叩饭之俗已不多见,唯劝酒之礼盛过旧时。
[11]
席次座位旧时,请客设宴,非常讲究席次、座次。请长辈、老师、邻里中年长者为客,必延之上坐。一般面南为上座若房屋门不朝南,则以屋门为方位标志,取背靠神柜、面向门者为上座。左右为陪坐,对面为下座。桌缝木纹要左右横向,不得正对上座。若同时摆设两席以上,则正屋为首席,主要客人就座。厅屋为次席,一般客人就座。陪客的身份、辈分、年龄需与客人相当。建国后,这些风俗还在,但远不象旧时那么严格。公职人员、同事之间已无这些讲究。
[12]
轻利重义,朋友交往患难与共,祸福相依,同时有敬师长、敬长者之风。亲友之间礼尚往来,名目繁多。时令节日、婚丧喜庆、添丁进口、寿诞迁居,都赠送礼品、祝贺宴饮,叫“送人情”,有“人情大似债”俗谚。有的邻居相处融洽,交往密切,胜过亲戚,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建国后,江湖义气有所消煞,“送人情”习俗也渐渐淡化。70年代后期以来,“送人情”之风再度盛行,成为人人厌恶而又摆脱不开的陋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