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年轻时,我梦想成为作家,后来,梦想跟着我在红尘中翻滚俯仰,也依着我在柴米油盐中错置颠倒。接着,在日升月落之际,我将它暂时锁在书橱一角,最终,它尘埃满面,随着时间坐定成了化石,也成为了书柜上的一道风景,等候被观赏。我知道自己愧对梦想,于是,成为读者,是自我的一种救赎,亦或是阿Q精神的体现?其实,写作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呈现,是多年后蓦然回首之际,得以回忆的一种美好。所以,请开始写作吧!告诉你事实与证据,你会学习;告诉你真理与价值,你会相信;但我知道,如果告诉你故事,它能一辈子住进你的心里。写下你的、我的、他的故事,我们不仅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自己的泪,也让自己在自我的写作中留下记忆的痕迹。
写作与个人的思考有很密切的关系,写作的指导与训练其实就是思考的训练。而多读、多写之所以无法保证写作的进步,是因为写作不只和技术的熟练度有关,更多的时候,写作是和思维运作的模式有关。阅读和写作是一种相互加强与彼此反馈的关系。简单来说,掌握了阅读技巧,能够理解读者的角色,熟悉阅读的 策略,便具备了学好写作的思维,因为,阅读和写作只是视角不同,但是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文本”。于是,一旦引领学习者带着读者的眼光与需求来要求自己的写作,便同时也让学习者学会了以写作者的眼光来阅读及评价材料,这是一种双向通融的关系,既互补有互见。通常在阅读与写作时,我们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便能产生提升的能量。例如,在阅读时,除了以读者之眼看待作品之外,也尝试一作者的视角去省思,如果是自己要成就这个作品,你会怎么写?如何安排结构或是情节?同样的道理,写作时,除了直抒胸臆,写下我思、我见、我闻之外,也要去思考,我这样的写作方法及呈现方式能否让读者理解呢?
写作力是循序渐进养成的。让学习者书写很多题目或题型,即使练习了许多篇,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未必会有帮助。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没有学会写作的方法及窍门,加上阅读量不足,观察力、想象力与思考力未被激发,自然无法在写作的内容及形式上呈现效果。
写作的历程大概是:审题(审思题目)——立意(确定文章的主旨及方向)——取材(寻找与选取合适使用的材料)——布局(有条理地组织全文的架构和脉络)——遣词用字——结尾
一般在写作时,我们容易一概括式语言呈现,此处的概括式是指不深入、浮光掠影的表述方式。写作时所使用的文字属于平板式、印象式、表列式的约略交代,欠缺深层细致的观察、充分的联想及深刻的思考,仅是一言蔽之的方式含糊地概括。
在写作之前,先想想你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视野各是什么?你的视角在哪里,也就是你从什么样的立足点出发,去观览事物,并且审时度势。而视野是你从确定的视角出发之后,所能辐射出去的空间广度。人生要有多元视角,以求客观;也要有广泛视野,以求开阔。视角和视野都要依靠阅读来充实。当你知悉自己的视角和视野之后,你便可以通透地阅读,然后写作。
我们在阅读及写作时要聚集文章的语句连贯性、证据效度、因果逻辑、基本预设和结构合理性等。以避免被阅读材料所牵引而完全顺从文章作者的观点和说法,也就是要学会合理的反对,这是训练逻辑思辨的重要方式及途径。
在阅读文本时,我们心中想的不能只是作者说了什么同时好要问作者如何说、为什么这么说,甚至要有反驳与讨论的思维,尝试去挑战作者这样说或写会有什么问题。当读者能通过提问与回答问题,开始去思辨一部作品时,才是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去思考写作是怎么发生于发展的了。
任何文本都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量,其一是属于作者自身创作所要 营造的艺术层次,其二是读者阅读后所自行发展出的审美层次。作者所写出的文字,想要换起读者的感知,其一是要与读者有共同经验,这样容易产生共鸣;其二是语言文字的到位或精准,能吸引读者思考。
写什么(知识的问题):阅读的好处,激发灵感的来源
如何写(能力问题):思路处理、逻辑训练、语法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