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置议八:咬鬼
《咬鬼》篇幅很短,言简意赅。
讲的是一个老翁,在夏天午睡之时,看到一个女子掀帘进屋。女子三十来岁,脸色发黄臃肿,头裹白布,身穿丧服。不一时,女子压在老翁身上,老翁觉得有几百斤重,动弹不得,想求救却喊不出来。接着女子俯身闻老翁的头,老翁趁她嗅到腮边的时候,狠狠地咬了一口,女子觉得疼,挣扎着想离开。这时老翁的妻子回来,老翁大喊“有鬼”,女子趁机逃走。老翁向老婆细说了这件怪事,果然看到枕头上湿了,认为那是女子被咬破脸流下的血。流出来的血腥臭无比,老翁大吐,嘴里的臭味几天都无法散去。
整篇小说无背景介绍,无前情铺垫,以第三者口述的方式展开描写,很符合《聊斋志异》故事素材的来源方式:民间的口述故事。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毕竟故事不是作者自己编的,而是别人讲的。这也是蒲松龄写鬼故事取信于读者常用的一种手法,我们可以在整部“聊斋”之中经常见到。并且讲述者沈麟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这无疑更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相信很多读者在读完故事之后都和我有同样的感觉:鬼压床。“鬼压床”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这就让这篇故事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原文中,“昼寝”、“压腹上”、“百钧重”、“手如缚”、“足如痿”、“不能声”等等这些描写,完全符合鬼压床的条件和表现。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鬼压床”并不是真的出现鬼怪,而是指睡觉的时候突然有了知觉但是身体不能动。在睡眠神经医学上这属于一种睡眠瘫痪的症状。在迷信色彩较严重的古代,人们将这种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为超自然力,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这篇故事是很典型的口述型故事,由人们口述,蒲松龄整理汇编。故事内容正是许多人经历过却又无法解释的梦魇。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故事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至于故事的主旨和内涵,我是挖掘不出来。如果非要对一个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进行内涵挖掘,我认为是很牵强且吃力不讨好的。简单地将其当作一个单纯的故事来听即可。
蔡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二: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一: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上)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十九: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上)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十八:翰林谈龙虎,中书占凤凰(下)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